「頭伏餃子二伏面」說了這麼多年,可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頭伏餃子二伏面”說了這麼多年,可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明天就進伏了,在咱們北方有句流傳多年的俚語:“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打餅炒雞蛋。”相信每個人都聽過這句順口溜一樣的話,可是你知道這句話的來歷嗎?今天就讓小淘來為大家科普一下吧。

“頭伏餃子二伏面”說了這麼多年,可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伏日吃麵,這一習俗至少在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上說,何晏在“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們這才知道,何晏皮膚白嫩並不是塗粉的結果,而是自然形成的。這裡說的“湯餅”就是熱湯麵。為什麼古人又習慣於在炎炎夏日裡吃上一碗熱湯麵呢?從南朝學者的著作中可以找到答案。

“頭伏餃子二伏面”說了這麼多年,可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南朝梁宗懍所著的《荊楚歲時記》中提到: “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 五月古稱惡月,而六月也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辟惡”。這其實是一種迷信的說法,卻也不乏科學道理。由於新糧營養豐富,用新小麥磨成麵粉煮食,吃後發汗,可以達到驅病效果。

“頭伏餃子二伏面”說了這麼多年,可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而伏天除了吃熱湯麵,還可以吃過水麵。將煮好的麵條用涼水過出,拌上蒜泥,澆上各種滷或者湯頭,不僅刺激食慾,還能去除心火。 伏裡還可以吃“炒麵”。不過此炒麵非彼炒麵,在漢代,人們就開始用鍋將麵粉炒幹、炒熟,然後用水加糖拌著吃。到了唐宋時期,人們是先炒熟麥粒,然後再磨面而食。

“頭伏餃子二伏面”說了這麼多年,可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朝廷在伏裡要賞賜大臣酒肉。在西漢時期,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布衣百姓都已經把伏日當作一個重大的節令來慶祝。而伏天消暑最佳的水果莫過於西瓜。作為我國的原產食品,西瓜很早即為人們所喜食。我們的先賢也很早就發現了其寶貴的藥用價值。

“頭伏餃子二伏面”說了這麼多年,可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清人黃宮繡所著的《本草求真》中談到了西瓜:“西瓜內瓤,令人遇值三伏天燥,不論男婦大小,朝夕恣食,誠以燥渴之極,得此味甘色赤,能引心臟入熱,下入小腸膀跳而出,令其心胸頓冷,煩渴冰消,故書載治太陽陽明中暑及熱病大渴等病宜投,並有天生白虎湯之譽。” 從如此生動的描寫可以看出, 古人在喜食西瓜之餘,更是十分重視其藥用和醫學價值。

“頭伏餃子二伏面”說了這麼多年,可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經現代床實驗得出結論:西瓜汁可治腎炎、急性肝炎、高血壓等多種疾病。有趣的是,夏季由於火旺,人多腹瀉,西瓜反而可以起到止瀉的效果。

“頭伏餃子二伏面”說了這麼多年,可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而最初頭伏吃餃子,只是因為過去物資匱乏,入伏之時恰逢麥收不到一個月,在這個家家有糧的時刻,每家每戶也就都利用這個時候享享口福,正好又有“好吃不如餃子”之說,因此自古以來,餃子也自然成為首選。餃子形似元寶,“伏”與“福”同音,因此“頭伏”餃子又有“元寶藏福”的說法。

“頭伏餃子二伏面”說了這麼多年,可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在炎熱的夏天,人們更容易胃口不好,而餃子正是傳統習俗中開胃解饞的食物。所以,人們在“頭伏”吃餃子,也希望能平安度夏。更重要的是,“頭伏”吃餃子,再喝上熱乎乎的原湯,發一身汗,有驅散盛夏“毒火”,彌補悶熱天氣體力消耗的作用。

說到這裡,各位讀者懂了其中奧義嗎?我們不得不佩服我們先賢的智慧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