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越成熟的人,越少曬生活

存在感這個東西,永遠是別人給予不了的,只能自己給自己。

01

小丁的朋友圈一直都是熱鬧非凡,萬眾矚目。

在她的圈裡,總會有各種曬,每季度必曬一次出國遊,每月曬一次畫展和音樂會,每禮拜還要曬一本讀過的書,而幾乎每天都有美美噠的自拍和香噴噴的美食……

每次發朋友圈前,她都會精心地選圖,寫雞湯,想排版,美圖秀秀,發佈之前,一定會思忖半天:

別人看到我這則朋友圈,會不會覺得我既美麗又文藝又向上又有品位。

為了充分滿足這樣的人設,就算是曬個自拍,她也要拍出幾十張,然後從中選出最好的那張,再花上半小時精心P圖和寫文案。

在朋友圈裡,她似乎已經實現了財務及時間的雙重自由,既有好看的皮囊,也有有趣的靈魂,既有浪跡天涯的豪情,也有胸懷天下的悲憫。

有次,我有事去她的出租房找她,說實話,在去之前,我從來就沒有想過女生的房間可以那麼髒亂:

一大堆衣服散亂地跟一條皺巴巴的被子攪在一起,各式各樣的鞋子在門口扔了一大攤;

茶几上放著好幾天的外賣盒、方便麵桶,裡面殘存的食物經過幾天的發酵,發出難以名狀的怪味;

木地板上有著厚厚的一層油膩和黑泥,廁所裡的味道更是不可描述……

我在那站著,竟然沒找到可以落座的地方,分分鐘地想逃離,匆匆忙忙地說完事情,趕緊離開……

這跟朋友圈裡曬的精緻完全是天壤之別啊。

後來我才知道,她只是在一家房地產企業做文員,每個月工資到賬3300元。

至於那些國外旅遊,嘖嘖,不存在的,她連護照都沒辦,可圖庫裡的各地名勝一抓一大把啊。

在我們身邊,總會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有時間曬自己的生活,有時間用心編輯每一句話,美化每一張圖片,卻沒有時間打理自己的基本生活。

當他們全力以赴地曬著自己的精緻,卻絲毫未察覺,在現實生活中過得如此狼狽。

心智越成熟的人,越少曬生活

02

每天曬自己的生活,曬的不是照片,而是存在感,通過曬來得到別人的認同。

Jason自從被嘲笑為肥膩中年大叔後,幡然覺醒,深感如果再不改變,自己將會被不自律的生活所毀掉,於是加入了某健身打卡小組,共同健身,抵抗懶惰。

他辦了一張健身卡,去健身房的第一天,便在健身房的各個角落裡360度無死角地拍了180張照片。

拍完照後,他以各種理由沒有再出現在健身房裡過。

可是,他的朋友圈裡,每天都會堅持曬照,每日簽到,大家都稱讚他很有毅力、很自律,給予他很多的點贊。

在大家的盛讚之下,他堅信自己真的每天都在健身。

朋友小靜,大學畢業六年來,幾乎從來不主動跟父母聯繫,從來不給父母錢或者買禮物,放假也很少回家。

用她的話說,叫原生家庭的影響造成的兩代人情感淡漠,自己無能改變。

但是,她的朋友圈裡卻經常曬感恩父母的感悟。

今年母親節的時候,她在朋友圈放了一張媽媽在地裡拔草的背影,佝僂的背,蒼白的發,配上文字:“時光啊,請你不要傷害我媽媽,要好好待她。”

這條朋友圈獲得了68個贊和19條回覆,大家都誇她是個孝順的女兒,當然,在收到大家點讚的那一刻,她自己也是這麼覺得。

Lucy是社交達人,每天最大的樂趣就是髮圈曬自己和朋友的各種聚會。

同幾個朋友去吃飯,動筷之前先拍照,然後埋頭P圖,配上文案:“去年今日此門中,新老朋友齊歡聚,無話不聊,無酒不歡”,點擊發送,期待著圈友能給予點贊。

可是,本就是不很熟的朋友,聚會全程尬聊,以各自刷手機結束。

晚上,翻出朋友圈,發現並沒有人點贊,自覺尷尬,於是趕緊刪除了這一條信息,鬱悶好久:

為啥沒有人點贊呢,是不是我配的圖不精緻?還是大家沒看到?

可是,那些朋友圈裡的點贊認同,似乎只能用來麻痺自己,那些對你點讚的人,真的沒有多少,真正在意你最真實的生活狀態。

存在感這個東西,永遠是別人給予不了的,只能自己給自己。

與其靠著別人的反饋過日子,不如踏踏實實地過好自己的線下生活,不用惦記著直播自己的人生,此時此刻,永永遠遠,你只屬於你自己。

與任何人,都沒有半點關係。

心智越成熟的人,越少曬生活

03

事無鉅細地曬自己的生活,其實是件風險蠻高的事情。

去年我還寫過一篇文章提到好友娜娜的事情,娜娜自從有了孩子以後,每天九宮格曬娃刷屏。

由於曬出的照片中透露了太多孩子的個人信息,結果被別有用心的不法分子盯上,將孩子綁架。

雖然最後孩子被成功解救下來,但是這件事情對娜娜的打擊太大。

甚至在半年以後,再說起這件事情,她還心有慼慼然:“當初太不成熟了,光想著如何在朋友圈裡求點贊,竟然差點毀了這個家。”

同事David 有一位小嬌妻,每天在老公的寵愛下,自然要通過曬恩愛來收穫大家的羨慕。

前段時間,公司接了客戶一個項目,供完樣品,報完價,在等客戶的最終反饋。

為了能順利得到這個項目,David決定去拜訪客戶,以爭取更多的機會。在這之前,我們的競爭對手公司對這個項目並不知情。

她的小嬌妻從他出差的第一天就全程播報:

“老公,又要出差了,想他……”,曬出老公的車票,透露了客戶所在的城市;

“晚上老公視頻說想我,我也想他……”,曬出老公在酒店的照片,而這家酒店就在客戶公司的旁邊;

“認真工作的老公最帥了,老公一定會一戰告捷,愛你,麼麼”,這次曬了一張老公伏案工作的照片。

這下好了,這一波秀恩愛的曬照片,卻把很多商業行為暴露給了競爭對手,這個圈子就是那麼窄,競爭公司銷售總監的老婆也在她的朋友圈裡。

這位銷售總監敏銳地判斷出客戶的項目,經過各種渠道打聽到價格,連夜迅速做好方案,最終的結果是,對手將這個項目給抱走了。

這恩愛曬的,老公差點丟了飯碗。

心智越成熟的人,越少曬生活

04

我們的朋友圈像極了美化人生的photoshop,以及加了濾鏡的生活鏡頭:

皮膚差的可以過濾磨皮,臉大的可以削骨,胸小的可以豐胸,黑的能變成白的,白的能刷成彩的,網紅什麼路數,就給自己上什麼套路。

買的書連塑封都未拆,買的付費課程上了兩次就再也沒打開過,可是這阻礙不了在朋友圈裡曬書評和學習記錄;

早上從來就沒有在8點之前起過床,可是照樣曬早上的晨曦和必備雞湯;

自己沒錢去旅行,每到旅遊季,仍然免不了從圖庫裡面挑出幾張,配上旅遊心得來發圈;

每次掐著自己大腿定的計劃,從來都沒有堅持下來過,卻在朋友圈裡撒下萬丈豪情。

我們總是在朋友圈裡曬著讓別人羨慕嫉妒恨的琴棋書畫詩酒花,卻咬著牙計較著自己現實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正常曬自己的生活,同朋友們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點滴,這本來是挺好的一件事。

但是過度地曬自己的生活,並以此來證明自己受關注的程度,獲得存在感,就有點本末倒置了。

因為實際上,幾乎沒有多少人會在乎你此時此刻真正的感受是怎樣的。

大家都很忙,沒有多少人在意你今天吃了哪家米其林,跑了多少步,減了多少肉,也沒有人在乎你看過多少山丘,穿過了多少人群。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社會比較”,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現象。

通常,人會習慣於上行社會比較,就是把自己與比自己優秀的人進行對比,所以在朋友圈呈現的狀態,總比實際生活中要好。

然後在對比中去尋求認可,在對比中去獲得存在的價值。

而一個心智成熟的人會明白,別人的生活99%與自己無關,而自己的生活也與99%的人毫無聯繫。

他們很少會通過曬生活,來獲取存在感。

因為他們真實的生活在現實生活中,內心真實的溫情所填滿,對於虛擬的存在感,他們毫不在意。

而對於潛在的風險,他們卻懂得避免。

魯迅先生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當我們的內心被真實的自己填滿,我們便再也裝不下那些浮華的虛偽。

並最終擁有這樣的底氣:我的生活很好,不需要被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