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華:馮小剛的小時代

芳華:馮小剛的小時代

YOUTH

· 壹 ·

嚴歌苓的小說,最打動讀者的一點,莫過於女主角無窮無盡的信念。

她愛從邊緣人的角度去思索歷史,去回看往事,這也是嚴歌苓小說最大的魅力。

有一類作家,是愛寫小人物的悲歡離合的,雖然貼地氣,但是看完之後很是令人惆悵,會讓人覺得生活很是無趣。

可是嚴歌苓的小說卻不這樣,她的小說也總是從小人物的角度來回溯歷史。

比如日本遺孤,是通過《小姨多鶴》這樣的故事追溯的;比如南京大屠殺,沒有站在多高的角度來看,而是從幾個妓女與女學生的角度來書寫;比如中國現代史,沒有像餘華那樣帶著感同身受去書寫,而是從《陸犯焉識》裡面的馮婉喻說起。

大多數作者的書,寫得是小人物,但是一旦進入小人物的世界,那麼小人物也會被迅速放大。

嚴歌苓小說的女主人公,大都如野草般堅韌,自顧自地活著。

無論是《人寰》,還是《草鞋權貴》,還是《第九個寡婦》,嚴歌苓小說的女主人公,總是帶著看盡世間萬事的態度,不遺餘力地堅持在自己狹小的空間裡打轉。

她們的世界無限狹窄,可是她們的故事卻延伸到了無窮的遠方。

那種渺小到不值一提的人物,再加上浩茫如海的心事,以及那種自顧自的堅持,讓嚴歌苓小說的女主人公,格外動人。

人們喜歡看著光鮮亮麗,有背景有能力的男女主人公上演一出出動人的戲劇。

可是嚴歌苓總是反其道而行之,她執著於那些卑微的那些容易被人無視的小人物的內心,將這些人的人生寫得因為獨特的格格不入而動人萬分。

在嚴歌苓的小說中,《穗子物語》無疑是最接近她自身的一本近似個人自傳的小說。

芳華:馮小剛的小時代

嚴歌苓也是在這本書的基礎上,寫完了《芳華》。

在《穗子物語》中,嚴歌苓筆下的匠氣少了許多,真誠、平實、情緒化增加了不少。或許每個作家都會有這樣一本書,於張愛玲,是《小團圓》,於嚴歌苓,則是《穗子物語》。

作家回首往事,總是能洗淨鉛華。

· 貳 ·

但是看了馮小剛的《芳華》,我卻覺得,這與嚴歌苓的創作已經不太一樣了。

實際上,無論是張藝謀,還是馮小剛,都把嚴歌苓的小說當成了一個腳本,他們喜歡那個宏大歷史,但是對那個邊緣人物並沒有太大的興趣。

他們喜歡嚴歌苓詮釋歷史的方式,卻在有意地忽略嚴歌苓小說中最動人的那一點,邊緣人物的格格不入,以及歷史荒謬的悲哀,以及,女主角固執到堅韌的信念。

當年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上映之時,不少人將焦點放在了“用妓女的命換女學生的命,這樣值得嗎”的角度上,而到了《歸來》,又有不少人疑惑,為何馮婉喻非得去等陸焉識。

實際上,這就是嚴歌苓小說的根基,那就是這些人是為什麼而活?是一種信念,這種信念隨著小說一步步地敘述,會讓讀者不斷地認同。

到了《芳華》這裡,馮小剛和張藝謀一樣,當然無意於這些小人物究竟是為什麼活著這一命題。他們最感興趣的,還是所謂的歷史,以及所謂的時代。

《芳華》中,劉峰與何小萍的感情線十分單薄,基本上無足輕重。

芳華:馮小剛的小時代

馮小剛濃墨重彩渲染地,更多的是一種“我們那時候的青春”或者說“我的青春什麼樣”。

電影中,每當一件重要的事情發生的時候,比如文工團跳舞,比如1976年毛的去世,比如對越戰爭的激烈場面,總會伴隨著轟轟烈烈的背景音樂。

這些事情,是馮小剛的致青春。

· 叄 ·

嚴歌苓的小說中,對於這些事情,寫得十分輕飄飄。

因為站在嚴歌苓的角度看待這些事情的時候,更多的是一種對時代荒謬的反思。

但是站在馮小剛的角度來看待這些事情的時候,青春可以為所有事情洗白。

所以《芳華》是轟轟烈烈的,和嚴歌苓小說創作的那種倔強與堅韌十分不同。

嚴歌苓是審視的態度,而馮小剛,無疑是讚美與緬懷的態度。

比如本來是電影主角的劉峰與何小萍,除了讓人徒增幾聲嘆息,似乎別無用處。

但這恰恰是嚴歌苓創作的基調,與時代格格不入的邊緣人物,是如何憑藉自己的信念堅韌地活下去的。

但是馮小剛,將更多的焦點轉移到了文工團背景驚人光鮮亮麗的俊男美女身上去。

馮小剛有著很濃重的大院子弟情節,他喜歡講述這些人的生活。

芳華:馮小剛的小時代

所以當電影視角投向郝淑雯與陳燦、蕭穗子這樣的人物身上的時候,電影總是表現得格外逼真,人物的性格也是恰如其分。

但是當視角轉向真正的主角劉峰與何小萍這裡的時候,電影似乎有些力不從心,劉峰與何小萍缺失了信念感,他們兩個更多的像是時代裡面被洪浪淹沒的逐浪人。

或許這恰恰是馮小剛理解的《芳華》,在“芳華”裡面,真正吸引馮小剛的,是在時代潮流裡步步緊跟的那些芳華絕代的文工團出身良好的幹部子弟。

在《芳華》中,有名有姓的人物都有來歷,要麼是來自北京,要麼是來自上海,要麼是省軍區的領導的女兒,要麼是昆明軍區副司令的兒子,他們要麼成為了作家,要麼移民了澳大利亞,要麼去海南做房地產。

倒是劉峰與何小萍這兩個主角,可能因為出身與來歷的緣故,僅僅是做了交待,沒能告訴我們更多事實。

· 肆 ·

而電影,也淡化了階級出身對人的碾壓,比如何小萍的遭遇,不可謂不悲慘,可是看完電影之後,似乎不會有太多觀眾覺得,同宿舍的人對於何小萍造下的孽。

因為如果真得站在霸凌者的角度的話,那麼回首往事,所有的霸凌不過是開了一個玩笑,僅僅是在鬧著玩。

而那些被凌辱者內心的創傷,他們一定看不到。

《芳華》,本來應該是劉峰與何小萍這兩個主角的芳華。

他們卑微卻有信念,他們堅持且有原則,他們被時代潮流裹挾,但最終被拋棄。

但是在馮小剛這裡,他似乎對於這兩個人物興趣不大,他還是更關注那些文工團俊男美女的芳華,他們的舞蹈是有背景音樂的,他們的離別是盛大的,他們是站在時代潮流裡的弄潮兒。

芳華:馮小剛的小時代

而劉峰與何小萍,其實只是他們人生中微不足道的註腳,但是這恰恰,是嚴歌苓最關注的問題,也是馮小剛最不情願關注的問題。

正如《芳華》的英文名叫做“YOUTH”一樣,馮小剛力圖還原青春,但是青春的不堪,被他做了妥善處理,似乎這些矛盾只要發生在青春,就帶著些玷汙,馮小剛匆匆帶過了宿舍女孩凌駕於何小萍之上對她的孤立與羞辱,匆匆帶過了軍二代的背叛,匆匆帶過了何小萍與劉峰立足於世的信念。

他記住了唯美的文工團,也代替劉峰與何小萍,原諒了這些俊男美女的罪惡。

這樣的大度,恰恰是最不“芳華”的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