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這裡也有「飛來石」

飛來石位於舒城縣山七鎮梅坊村與曉天鎮大河村之間的望母山。為大別山支脈,海拔544米,雖無黃山之幽、華山之險,但也與周邊的小山,自成一體,不乏小巧精緻之美。

舒城這裡也有“飛來石”

(施申院/攝)

作為舒城孝文化的發源地,山上一直留有魏徵塔、將軍墳、飛來石、雙峰石、煉丹池、萬年井、煙雲洞、觀音洞、普靈庵、園國庵等景點,山下留有楊柳旦(楊柳絆)、石塞河、碎石灘(現屍灘)、巴洋河(扒娘河)等多個地名。

舒城這裡也有“飛來石”

(施申院/攝)

望母山,古地名叫王姥山,據宋人王象之的《輿地紀勝》中記載“廬州舒城縣西南有王姥山”。

望母山之名,來自“楊三孝母”之說。

舒城這裡也有“飛來石”

(施申院/攝)

在萬佛山南麓,沿牛角衝向上走,便是望母山。望母山腳下有條河,名為扒娘河。望母山、扒娘河,它們的名字為何都與"母親"聯繫在一起呢?追本索源,當地流傳著一個古老而動人的故事。

舒城這裡也有“飛來石”

(施申院攝)

話說很久很久以前,戰亂囚起,民不聊生。為逃避戰亂,一對夫妻來到萬佛山住下,不久便生下一男孩,取名楊三。這裡與世隔絕,寥無人煙,孩子的父親在山上開荒種地,以養活妻兒,終因積勞成疾,病死荒山。楊三長大後,繼承父業,每天在山上開荒種地,一日三餐也都是年邁的老母送上山去。楊三愚昧無知,對老母很不孝敬,飯送早了,就罵;飯送遲了,就打。老母面對自己親生兒子,受了屈辱也只好忍氣吞聲。

這天中午,老母送飯還未到,楊三很煩,坐在樹下生氣,偶然看到幾隻小烏鴉從遠處覓食來喂那隻瞎了眼的老烏鴉……看著想著,鳥雀都有反哺之心,我怎能對生身母親這麼不仁不義呢?我出生為人難道不如禽獸?想到這裡,他心裡十分後悔。正在這時,楊三見自己白髮蒼蒼的老母拎著飯籃一步一跪地向山上爬來,慚愧之至,急忙下山去接老母。一路小跑,直奔山下。兒子反常舉動,引得老人害怕,以為兒子又怪她來遲,不免又遭打罵,心裡一慌,腳下一滑,滾下坡去,落入山下的河潭裡。楊三眼看母親落水,萬分著急,便跳入水中去救。

舒城這裡也有“飛來石”

圖:龍潭(施申院攝)

潭水很深,楊三在水中四處摸索,但卻不知老母的去向。於是,他用雙手在沙中扒了起來,不知扒了多久,扒出一條河來,也沒找到親孃的蹤跡,楊三失望地回到山上,恰好雷聲大作,下起瓢潑大雨。不多久,山洪暴發,楊三站在山頂上,望著山下滔滔的河水,似乎發現孃的屍體在水面忽隱忽現地飄向遠方......他悲痛萬分,站在山頂久久不動,最後被一雷劈化作一塊崖石。所以這山就叫望母山,山下那河便扒娘河……說也奇特,人們現在還真能看到在望母山頂的懸崖絕壁外,立有一塊高丈許的人形巨石,背西向東兀立在那裡,據說那就是楊三的化身。

舒城這裡也有“飛來石”

圖:楊三墳(施申院攝)

今天,只要你漫遊至此,村民們盛情款待你之後,一定要向你訴說楊三的故事。

近年來,山七鎮搶抓茶谷建設機遇,助推物產、山水、文化融合,在全鎮範圍內開展推動文化強鎮暨打造孝文化工作。

舒城這裡也有“飛來石”

(張向陽攝)

通過建設孝文化主題廣場、打造孝文化一條街、建立孝文化長廊等形式,建立孝文化宣傳主陣地。

望母山,作為舒城孝文化的發源地,對舒城文化影響深遠。長期以來,在舒城這方熱土上,“事親”“行孝”的人和事層出不窮。

舒城這裡也有“飛來石”

圖:孝女張志菊(張向陽攝)

最為代表的是孝女張志菊《90後養女撐起貧困的家》的事蹟感動了許許多多的人,講述了山七鎮龐畈村的24歲養女張志菊,在74歲養父生病時,毅然撇下在蘇州的丈夫和孩子,回到養父身邊,用柔弱的雙肩挑起家庭的重擔,無微不至照顧養父、贍養老人的感人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