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崇禎帝該怎樣做才能拯救大明王朝呢?如何評價崇禎帝?

仰望星空看世界


從1368年明太袓朱元璋滅掉元朝至1644年初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止,大明王朝存在了276年(以後的南明王朝就沒有計算在內了)。

客觀上說,大明王朝沒有秦漢氣魄,沒有隋唐強大,沒有元朝的自由(特指思想、藝術)。

1644年初春,北京乍䁔還寒,晚上氣溫陡降,北京城外炮聲隆隆,那是李自成的先鋒劉宗敏瘋狂進攻正陽門的炮聲,崇禎帝在大殿緊急召見群臣,高大寬敞的大殿空無一人,仼王承恩砸爛那口上朝訊息的銅鐘,大殿仍然空無一人,而義軍的吶喊聲己聞⋯

崇禎急令送走三位皇子乘亂出宮,下令皇后和所有妃嬪統統自裁,自己提著一把寶劍黑著心、紅著眼、張大嘴、邁開腿四處亂砍。寶劍滳著鮮血,他跌跌撞撞來到長平公主住的壽寧宮,扯起沙啞喉嚨大嚎:"妳為何生在帝王家?"一邊揮劍砍去,金枝玉葉的長平公主頓時鮮血箭標,倒在血泊中,跨過血人,又趕到昭和殿殺死了昭仁公主。

崇禎來到皇城後門的景山一棵樹下,由唯一的跟隨王承恩跪下,踩在其背上,自盡於樹。

巜明史》.莊烈帝本記卷二三記載,莊烈帝親筆在衣上寫道:"我由於薄德少威,受到了上天降臨的災禍,然而這一切皆因為諸臣輔助不力而誤了我。我死而無顏面去見祖宗,所以除下冠帽,用頭髮覆蓋臉面。仼憑流賊將我分屍,只希望不要傷害一個老百姓。"

大明王朝覆滅的最後一幕,上演得如此慘烈。

崇禎帝"死於社稷",從帝王角度看,算是中策,這至少留給後人兩種解釋:

1.大明江山已經保不住了,氣數已盡,無可奈何,無論朝庭南遷也罷、太子南方督軍也罷,都無力迴天了。

2.老子死了也算是亡國之君中的死硬派,既不投降,也不肯逃跑,而寧願殉社稷江山。至於巜明史》本記點👍說他:"蒙難而不辱其身,為亡國之義烈矣!

大清史官如此作派、典型的"得了巧還賣乖",不提他(大清)了!

實事求實的說,大明王朝覆滅的主要推手有三個,崇禎不能片面的說:"諸臣誤朕"!

1.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雖然直接推翻了眀王朝,建立大順政權,但是由於種種主客觀原因敗在清人手中。

2.滿清,但是也不是簡單舒服的坐收漁利。

3.吳三掛固然是"賣國賊",但是,這廝"衝冠一怒為紅顏",為自己的紅顏知己和父母家人性命報仇,不歸順李自成而歸服清人以復國仇,亦是情理。

而清人攻入北京,禮葬崇禎皇帝,其用心早令司馬昭笑爛了臉:"歐吔!後起之秀"!
明朝後期,由於朝政陷於黨派和閹黨之爭,"二廠一衛"的無所不為,又由於據巜明史》記載:⋯大風霾、南京地震,張獻忠入川,李自成陷汾州。

整個大明王朝己經奄奄一息,究其根本原因應該是李自成。而李自成為什麼而反,很單純一一他的驛站飯碗打破了!一個破飯碗能夠引起一個王朝的覆滅?不是俺危言聳聽,我只反問一句:假如眀未沒有李自成起義,清人能乘虛而入嗎?肯定不能!

是什麼原因造成李自成的飯碗打爛呢?

緣於當時的驛站機構十分完備,真正的全球第一,幾萬工作人員參與民亊和政府的信息、人員的傳遞工作。

但是,崇禎繼位第三年,朝庭御史毛羽健,一個比較前衛時尚的名字,他的工作是負責監督百官,給皇帝提供意見的要員,他卻給崇禎提供了一個餿主意:"裁撤各地驛站",崇禎這個瓜娃子也不問為什麼,下旨照準。

李自成失業了,毛羽健高興了。其實是緣於毛羽健利用老婆回老家的機會,找了一個"小三",久而久之,老婆也風聞其事,捉姦捉雙,老婆大發雌威,專門為他"乘傳而至",就是專門坐驛站高速馬車,一路向北,馬竭車不竭,經於床上捉雙,令人畫圖存檔,然後暴發了,狂風暴雨後,毛羽健將一切後果都歸於驛站的存在,於是在崇禎耳邊一陣低語⋯


這樁現在看來小之又小的風流公案竟是滅亡明朝的那隻蝴蝶!

李自成不丟掉飯碗,就不會裹脅進造反者行列,就不會有李闖王,就根本不知道山外邊還有一個北京城,就不會撬開北京的正陽門,崇禎就不會光著腳丫子吊死老槐樹,然而,歷史不能假設,一樁朝庭要員的風流案最終還是斷送了大明王朝。
總之,明朝就這樣滅亡了!

崇禎至死時終於兩次提到人民,崇禎皇帝性格的兩面性非常突出:易於衝動。容易衝動的人是不適合搞政治的,更不用說是政治王冠的皇帝。

官員的貪腐無恥,面對全面的抵抗戰爭,崇禎帶頭節儉幾乎早上只喝碗粥,挾二塊泡菜下飯,下令百官捐款籌錢,這些錢財窖藏無數的貪官個個眼涙鼻涕哭窮,又費馬達又費電的折騰一個多月,才籌措二十萬兩銀子,而大順軍一進城,大將劉宗敏一揮馬鞭,立馬籌得二千萬兩白銀!

對於一個連這些官員都沒得辦法收拾的皇帝,要打敗志在必得的造反者,絕對是意淫!根本不可能滳!

這正是歷史的大趨勢。大清一統天下,將在明王朝覆滅的廢墟上建立。反對也好,擁護也罷,歷史的進程就是如此。祚運轉移,江山易主。崇禎皇帝"死社稷",其行為可以讚歎!不丟人!

這就是歷史。千年而下,該當如何評說!

大明大廈傾塌,任何靈丹妙藥都無法使崇禎皇帝舜間打通任督二脈來拯救大明,本小文也順便小評了崇禎一下,否則篇幅太大,收不到尾,就此打住,請各位批評。


良人執戟2


崇禎是一個沒有戰略眼光,得理不饒人,不得理也不饒人的劊子手、屠夫、故意殺人犯。它的性格,類似於唐昭宗、元順帝之流的亡國之君。
本來,在崇禎剛即位時,明王朝雖然陷入了危機四伏的局面,但情況並非不可收拾。如果這個故意殺人犯胸有雅量,那麼孫元化、邵捷春、袁崇煥等一干忠臣良將,就不會冤死在刑場之上,而是在殺敵報國的疆場上,衝鋒陷陣。在這個故意殺人犯的屠刀之下,忠義之士紛紛含冤而死。於是,崇禎朝出現了可怕的“逆淘汰”現象,其結果是小人得志,忠良負冤。到崇禎在煤山自絕於人民時,明朝的軍隊,事實上已經落入不忠不義如左良玉之流的軍閥手中。這些軍閥全無家國觀念,只知唯利是圖,有奶就是娘。這就為後來清妖各個擊破,追滅南明創造了條件。

崇禎的另一昏招是廢除了富有者的捐稅,明政府所有的捐稅,全部向貧苦農民及貧窮的手工業者徵收!這一昏招把貧苦的勞動人民推向了絕路,他們是造反要死,不造反也要死!於是,在這個故意殺人犯即位登極的那一年,全國性規模的農民起義,就在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的領導下爆發了。和歷代的亡國之君一樣,崇禎這個屠夫,自己敲響了他的先祖辛苦締造的王朝滅亡的喪鐘。


孤獨的人209381559


性格決定命運!崇禎帝儘管喜歡過窮日子,但其生性猶豫狐疑和軟弱的個性,註定了王朝未來的走勢;更何況大明朝在萬曆年間已經被掏空了,轟然倒下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如果明朝想多活幾年,那麼在明崇禎帝朱由檢即位以後,就不要忙於給東林黨人平反,乾脆利用閹黨集團來削弱文官集團和皇親國戚;然後,再查殺閹黨集團,但,決不能重用袁崇煥這類玩嘴皮子的文人。


明朝的滅亡,很大程度上,在於崇禎起用袁崇煥做邊防重臣,導致毛文龍被袁崇煥這個報復心極強的人給故意冤殺。在明末的黨爭中,袁崇煥與毛文龍素有積怨,這一點,就連敵國後金也瞭解得一清二楚。其實,後金不怕袁但懼怕毛。所以說,袁崇煥做了敵國後金最想幹的事情,他為私利幹掉自己仇敵毛文龍,也就等於幹掉了大明朝的半壁江山。

另外,崇禎皇帝搞垮了閹黨集團的同時,又讓東林黨人一度入閣;然後,他又把袁崇煥法辦治罪,迫使東林黨人又退出內閣。我們可以想象:一個不能掌控國策方向和恆定治國理念的皇帝,僅靠屠殺來“維穩”的話,這個王朝的末日也就來臨了!


茅山夜話


說起歷代皇帝,那是有能力的可以讓一個國家富強,但是遇到一個無能的皇帝,那就是一敗塗地,說起崇禎皇帝他當年怎麼做才能拯救大明王朝,後人如何評價他呢?那還真的好好評價一番了。



崇禎生平(1611—1644),在1627年八月十七歲時登基,他新皇上任,結連剷除了魏忠賢黨客氏的地位,判處了255人,使得明末的文官勢力大增。崇禎三年,永平失守,沒有誰願意解圍,唯獨秦良王勇敢迎敵,把土地失而復得,崇禎非但不重用良將,反而把功臣處死。



其實當年明朝是無力支撐局面的,內外都讓崇禎頭疼,當年的崇禎帶頭節儉,無奈國庫空虛,都好說,憑藉幾個百姓暴動,鎮壓綽綽有餘。外國的偶爾搗亂,都是可以還擊的,但是如果集中到一個點,那崇禎是左右夾擊下,就會前後受敵。



在明朝十一年,金人進攻之下,用袁崇換等將軍,猛攻擊努爾哈赤,明朝勝利,那會如果光對付金軍,沒有問題。可是偏偏發生了國內暴動,同時進行是雪上加霜,面對官兵勾結,貪汙私囊,加上崇禎帝的優柔寡斷,最終走上滅亡。



崇禎帝如果多聽自己內心,只要對於國家有力的一面,就要果斷做出反應,該出手就出手,多去了解判斷。在指揮軍隊不力,顧此失彼,損失很多大將之下,沒有了主要的支撐點,就像一座空城,又連續作戰,國庫吃緊,隨無力再戰,最終這座搖搖欲墜的皇城,被李自成攻佔。



說起來崇禎皇帝的出發點是好的,如果他團結起來,用一切力量對付軟弱的滿清。回過頭共同對付農民起義,在那時並沒有幾個軍隊反對明朝,只要對付外敵便可。但是崇禎卻是不知道避其鋒芒,而是選擇拉長兩個大戰線的無厘頭奔忙之下,自亂陣腳。如果按照先議和,在集中精力治平暴動再還擊滿清,對付外侵是遊刃有餘的。



最終這個可憐的皇帝雖有治國之雄風,無奈生性多疑,動不動就殺頭,發配充軍,因為失策亡國而自殺在萬歲山,名曰萬歲山上崇禎去,悠悠歷史後人說,聽信讒言不自量,重用昏官把命喪。



歷史滾滾向前不可回頭,如果重新來過,當年的崇禎會明事理,重用良將,處事果斷,不疑心重重,那麼他還會穩坐天下,所以說崇禎可憐又可悲,你說是不是呢?歡迎留言探討!


唯美行者


崇禎帝是中國古代歷史中的一位悲情皇帝,在位期間,除閹黨,勤國事,史志稱其“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無奈大明朝積重難返,加上天災不斷,崇禎帝最終吊死煤山,給大明王朝畫上了句號,空留下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悲壯。

可以說,崇禎從繼位開始,面對的就是一爛攤子,內憂外患。東北的女真族崛起後,不斷侵襲我遼東地區,甚至偶爾越過長城,到內地搶劫一翻再揚長而去;國內是百年一遇的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瘟疫蔓延,十室九空,各地是流民四起,盜賊橫行。

那面對如此局面,怎樣去拯救大明王朝呢?

我覺得除外患方面,聯絡蒙古各部,許以金帛厚祿,約請騷擾女真後方,予以牽制;聯絡女真部落內部的海西女真等部,賜以重爵,讓女真內鬥;統一遼東鎮、薊州鎮兵權,待女真自顧不暇時約請蒙古、朝鮮等出擊收付遼東全域。

內憂方面,主要是天災加劇了人禍,應該採取綏靖之策,一方面賑濟災民,一方面招撫流民修建北方防禦工事,以工代賑;對起義軍的主要頭領予以招安,將農民軍戰鬥力強的部隊編入遼東一線;朝廷方面,不能再被東林黨人的“空談誤國”左右局面,穩定內閣六部,保證中樞系統的正常運轉。

只想到這麼多了,歡迎補充。


靖遠0204


崇禎在位十七年,有人統計過,換了50位內閣大學士(相當於宰相),14位兵部尚書,殺死或逼得自殺的督師或總督多達11人,殺死巡撫12人。被他關進監獄,逼死,或逼迫戰死,自殺,判刑的相當於省一級的官員多達幾十人。

這組數字大概能使崇禎在濫用官吏上榮獲一項歷史冠軍了。

明朝還有幾項歷史冠軍。

朱元璋殺功臣之多,史無前例。

宦官弄權之嚴重,並且出了一個九千歲的太監,歷史第一。

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也穩穩地拿一項歷史冠軍。

大明朝榮獲瞭如許多的冠軍。其滅亡是遲早的事。崇禎若不拿濫用官吏的冠軍,或許明朝還能延長一些年月,但要起死回生,是絕無可能了。

崇禎上臺伊始,便誅殺了魏忠賢,使朝政為之一振。他積極勤政,想扶大明於即倒。但剛愎自用,多疑濫殺,至死不悟,又註定了他的失敗。

歡迎點評。


WM曉奇


明朝“速亡”的3個原因,

1.天災帶來糧食減產,農民沒飯吃就起義造反;

2.陷入黨爭,後期過於殘酷清洗隊伍,殺功臣太多;

2.沒有退往長江以南,守南京或可堅持幾年,南明幾個皇帝名不正言不順還互相拆臺;

解決辦法:

1.免天下十年賦稅可以安撫百姓,起義自消,收攏百姓之心。錢財收入可以打土豪分田地,收入歸國庫,當時大量的錢也在權貴手裡的,讓百姓變為既得利益者,讓滿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2.雖殺了魏忠賢,但沒有廢除東廠錦衣衛制度,末世不可對自己人過於嚴酷宜寬不宜嚴。拚棄寧與外人不與自己的思想,即使功臣稍有出格也要抱著創業思想,用人用長不避短。則可人盡其材,消除人材的後顧之憂;

3.退守長江以南,長江以北百姓之心既收,滿清雖能佔領,人心一時不服也會暫緩攻勢的;又則滿清不善水戰,要康熙收了施琅後才行,正牌皇帝如果在南京聚攏人心不要各自為戰或可能又一個南宋也說不定。需知南京有全套的官僚體系。


摩旅觀景


明末,崇禎思宗朱由檢臨朝,帝欲力挽危局,振興大明,延續國祚,實現中興,做千古一帝。可是做法激進,操之過急,主要表現在用人方法上:

明末,朝中分成兩大派,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派——閹黨;還有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政治集國——東林黨。兩朋黨互相傾壓,互相制衡,雖然對國家沒有多大好處,但對鞏固皇權意義是重大的。



如果思宗朱由檢閉隻眼,睜隻眼,做天平秤的持碼人,慢慢地、溫火煎中藥式地,往天平左右兩邊盤中“逐漸減碼”,削弱兩派勢力。並大力扶植自己的親信“皇黨”。皇權就會很穩固。皇權穩固了,開始抓民生,發展農、商及手工業,開源節流,豐盈國庫,擴充武備及軍力,鞏固國防,彈壓國內不安定因素,使國家政權穩固,何患國家不富強、明朝不中興?


可是,思宗朱由檢臨朝後,急忙向閹黨頭目魏忠賢開刀,派魏守皇陵,而中途“遇刺死亡”。由於失去了魏忠賢,閹黨幾乎全部瓦解覆滅。而代表南方官僚地主利益的東林黨人失去了制衡,立馬進行反撲,廢除了閹黨沒立的礦監、稅監,造成了大明財政大幅減少,不得不依靠徵收貧民的人頭稅、土地稅過日子。農民本就因連年天災,苦不堪言,再加上苛捐雜稅,是雪山加霜,日子沒法過了,紛紛逼上“梁山”,於是各地起義軍風起雲湧,後來,李自成為首的起義軍攻佔北京,帝朱由檢煤山上吊殞國。



後來,起義軍進城,拷打東林黨人,刮出7000萬兩白銀,如果當時東林黨人不貪婪、不瘋狂地收刮民脂民膏,人民不會造反。更有甚者,在時局危急之時,東林黨人一毛不拔,當時如果拿出一半3500萬兩白銀以救國家安危,明朝還會這麼快就滅亡嗎?崇禎帝就不用在煤山上吊了!

所以我認為,明朝的滅亡,是崇禎帝施政方法不當造成,如果選擇在“閹黨、東林黨”兩個雞蛋上跳舞,然後,慢慢“收拾兩派餘黨”,國家不一定會滅亡。


老蛇正宗


明崇禎帝面臨積重難返,大廈將傾的局面,雖然勤政不敢懈怠,但仍挽救不了明朝。其實明朝滅亡的主要責任必須由崇禎來負,因為他即位之初,明朝遠未到不可救藥的地步。正是崇禎志大才疏,而且急於求成和剛愎自用把明朝送入萬劫不復之地。

那麼崇禎怎麼才可以挽救大明王朝?其實也不是萬難之事,我認為可用八個字總結,即:戒急用忍,用人不疑。

戒急用忍。就是崇禎要改掉急於求成,焦燥的缺點,從長遠著想,至力於糾正前幾任皇帝弊政帶來的後果,打好基礎,不計較一城一地之得失。

用人不疑。我們可以看到崇禎朝不是沒有人才,而是因為崇禎剛愎自用,不斷毀掉人才,如袁崇煥等人。如果崇禎可以做到乾坤獨斷,用人不疑,明朝不愁沒有人才,用活了人才,清和李自成等人不在話下。

但崇禎就是這樣的人,死不悔改,滅亡就註定了。


羽書遲


崇禎從朝堂回往後宮的路上,一直長吁短嘆頭疼不已。大臣遞來的奏章都是煩心事。西北流寇蜂起剿之不絕;南方氣候異常,糧食減產嚴重;關外蒙古人和滿人勾結在一起,正在攻擊邊關駐軍;國庫已經見底,各地賑災要錢,剿匪的官兵也在伸手要兵餉……

天這時候突然黑了下來,初冬時節,怕是要下雪了,崇禎心想。

啪嗒一個圓滾滾的小土球從空中掉到了崇禎面前的庭院裡。崇禎開始的時候以為是下冰雹,可隨著小土球越掉越多,完全不是冰雹的模樣。

等到‘冰雹’停了。崇禎讓身邊的太監到院裡撿幾個土球來看看。

這些土球有大有小,都是圓滾滾的形狀,看上去象是什麼植物的根莖。

第二天上朝,崇禎為政事頭疼不已之際,就把昨日京城下土球的事拿出來隨口問了一下,看看有沒有大臣認識這些土球是什麼東西?

問了一圈,還真有一個負責外事館的劉侍郎認的。劉侍郎說他見洋人吃過這玩意,大的叫蕃薯、小的叫土豆。

崇禎聽說土球能吃,恰好最近吃不下飯,就來了興趣。問劉侍郎要怎麼烹製這些蕃薯、土豆。劉侍郎笑著回道:“洋人不習廚藝,做食物非煮即烤。”崇禎就命人分別煮和烤些來試試。

等煮熟和烤好的蕃薯土豆拿上殿來,只覺得香氣撲鼻。崇禎胃口大開,見太監吃了幾個半個時辰都沒事,迫不及待的也抓起烤蕃薯狼呑虎咽起來。

一個蕃薯下肚,本來還要嚐嚐土豆的崇禎摸摸鼓脹的肚皮打消了念頭。

崇禎怕這蕃薯和土豆吃完就沒了,退朝後吩咐太監們在御花園種些試試,看能不能活。

第二年夏天的時候,崇禎見飯桌上還能見到蕃薯土豆,就把內務府負責後廚食材的太監叫來詢問。崇禎心想這些蕃薯土豆從去年初冬就落下來,到現在有半年光景。若是平常瓜果蔬菜,半個月就不能吃了,這蕃薯土豆怎麼還能貯存不壞,味道還和剛落下來時一模一樣呢?

太監回稟崇禎,這蕃薯土豆就放在庫房裡,也沒人刻意貯存。只是一直不曾見他變壞。

待秋天有太監報崇禎說是土豆和蕃薯可以收穫了。崇禎親自來到菜地觀瞧。當見到一根藤下居然長著一大串的果實,突然靈光一閃。

次日數車新收穫的土豆和蕃薯被快馬從驛站運往全國各地縣衙。

第二年各地縣衙均上報土豆和蕃薯喜獲豐收,只是不可種植於水田。朝廷立刻下令各地縣衙將收穫的果實擇地大面積種植。

崇禎七年,全國已有十分之一的旱地種上了土豆和蕃薯。次年憑藉土豆和蕃薯的耐旱、易活、高產,第一次全國破天荒的各地均沒有上報饑荒災情。

老百姓吃飽了肚子,除了少許頑寇逃進了深山,各地起義均不撲自滅。

除了部分精銳被調到關外對付蒙滿,其他剿匪部隊大多解散。部隊的裁減令兵餉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崇禎見識了洋人蕃薯和土豆的好,又開始組建了一支當年鄭和那樣的官方商團艦隊去訪問歐洲及世界各國,想再從洋人那裡尋摸點好東西回來。

當商團將絲綢、瓷器和茶葉源源不斷的運往歐洲,除了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和大明未有的科技、文化之外,也帶回了葡萄牙的大炮和意大利的步槍。很快這些武器被裝備到北方前線部隊。一年後傷亡慘重的滿蒙聯軍,在努爾哈赤被大炮炸死後,投降臣服。

此時的明朝傲視天下,崇禎認識到了海外貿易及控制海洋的重要性。除了在歐洲多國設立了海外事務處,航線沿途租借或建設無主島嶼做為補給和軍事基地外。沿海還開放了乍浦、寧波、廈門、廣州、瓊州等一批或官方或官民合用通商口岸。

建設津門、吳淞、虎門三處大型造船基地,從這三處開出的軍艦源源不斷的補充近海防禦、打擊海盜、遠洋探索、遠洋貿易的各支艦隊。

蒼茫的北冰洋上,一支龐大的艦隊正在完成南極洲向北極的開進。這是人類第一次對兩極的探索。大明的龍旗正在凜冽寒風中迎風飄揚,艦隊的測繪官們正在地球的海圖上填補最後一塊空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