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6.8%,房地产投资增9.7%

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6.8%。

7月16日上午公布,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今年上半年我国GDP总量4189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8%。二季度同比增长6.7%,增速比一季度放缓0.1个百分点,连续12个季度保持在6.7%-6.9%的区间。

1-6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553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9.7%,增速比1-5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

1-6月份,房屋新开工面积95817万平方米,增长11.8%,增速提高1个百分点。

1-6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7714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3%,增速提高0.4个百分点。

1-6月份,商品房销售额66945亿元,增长13.2%,增速提高1.4个百分点。

6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55083万平方米,比5月末减少927万平方米。

1-6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79287亿元,同比增长4.6%,增速回落0.5个百分点。

1-6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创纪录新低。

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至6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今年迄今)同比 6%,预期 6%,前值 6.1%。

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低于GDP增速。

2018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63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70元,增长(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同比名义增长) 7.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42元,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

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2186元,增长8.4%,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6.7%。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8048元,增长7.4%,是平均数的91.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6045元,增长8.7%,是平均数的84.6%。

01 6月放贷符合预期 货币政策或有放松空间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6月社会融资数据显示,6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18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5902亿元。

人民币贷款增加1.84万亿元,同比多增3054亿元。6月M2货币供应同比增8%,增速创历史新低。

6月份信贷放量符合预期,但社融、M2同比均不及预期,表内信贷难以承接表外融资的局面仍在继续,货币仍有进一步放松的空间,未来两个月央行再次降准概率较大。

对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下滑原因,央行回应,主要与各方面加强监管、去杠杆政策效应逐步发挥有关,比较突出的体现在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上。

资金运用方面,前期有较多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投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企业,去杠杆过程中,这些行业的不规范融资在减少。

6月末人民币贷款、企业债券余额分别同比增长12.7%、8.7%,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下降的影响。

此外,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加快,不良贷款核销力度加大,“若还原这些因素,实际贷款增长会更多。

继4月“置换式”降准后,央行6月再度定向降准,银行间流动性较为充裕,DR007和R007利率均处于17年以来的低位区间。

货币结构性宽松趋势有望延续。

货币政策将继续往中性偏松的方向调整,降准会陆续有来,但流动性宽松向实体融资传导遇到一些障碍,单纯依靠货币政策的边际作用在不断下降,有必要更大力度启动财政政策,或者对监管环境做出适度调整。

今年金融监管政策进一步规范后,非标融资大幅萎缩,信用风险上升冲击低等级信用债发行,货币流向实体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而受到贷款政策的限制,表外融资难以回归表内。预计社融增速或将继续下行,信用风险上升。

但在调结构的大方向中,宽松的流动性能否转化、何时转化、怎样转化为信用扩张,依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信用和利率背离格局何时反转仍需等待更加明确的信号。

02 央行突然掐架财政部,释放什么信号?

上周五,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发了一篇文章:《当前形势下财政政策大有可为》,主要是怼财政部太不积极甚至“耍流氓”。

央行如此高调实属罕见,当天同步的消息是财政政策转向积极。

市场听闻奔走相告,以为宽松计。但这种发声,这种态度,结合当前形势,整个财税金融体系,恐怕正在面临一次根本性的变革。

徐忠在文章中,说了央行很多年想说却没有说的话——例如:“财政部将财政风险转嫁金融部门”,“金融机构管不住地方政府的违规融资行为”,“中国的财政部喜欢与美国财政部对比,强调自己的权利太小”,“中国的财政透明度很不够,信息披露大而化之,缺少公众监督等等”。

徐忠攻击得可谓一点余地不留,在批评“财政透明度很不够”这项,他直接抱怨财政数据奇葩,“不要说人大代表看不懂,我也看不懂。”——每年披露的内容经常变的,比如12年以前的国企运行报告里是没有资产负债相关情况的,直到13年才开始公布。

至于数据的细节更是像文中所说,就一句话带过,文章希望财政支出要接受纳税人监督,对纳税人负责。更重要的是,本来天天喊什么稳健中性,去杠杆的,应该是国家财政帮助领头逐渐降低负债;结果最明显的是自己的杠杆一直在减,死守国库,财政收入不减反增,税收越减越高,徐忠直接用“耍流氓”来评价财政部的做法。

之后更是点名减税减在国企,然后把担子转移到了小微企业身上,毫不掩饰的打脸。

文章还把所有财政经济“从头扒到尾”,首先是国有资本虚的不行,财政根本就没有掏钱,纯粹空手套白狼,无中生有盘了这么一大笔资产,还有那个特别国债,也就是在玩金融游戏,考验群众的智商,看起来似乎赢了。你说万一出了事怎么办?

央行显然不想再无限制地给政府资产负债表扩张背书了,这里面包括地方财政、央企国企、基建城投、融资平台。

过去十年来其实名为财政积极的政策,最后都成了从银行手里要钱,而不是资产本身的经营性扩张,借新还旧,纯粹变成了货币扩张。

这么搞下去,那就是无底洞。政府资产持续膨胀但把包袱都给了银行体系,“央妈”不乐意了:啥时候是个头?央行这次发声就是一次明示:咱得算算账了。这笔账,可不是一笔小账。要变,就是一次全方位的变革。围绕着社会的钱和政府的钱。

1、短期看,财政消极会改变。增加财政支出、扩大财政负债,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盘活增效。也就是政府要加杠杆,对冲金融去杠杆导致的紧缩效应。

全社会的企业杠杆和居民杠杆都已经为国运担当足够,该是政府表现的时候了。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

2、长期,财税金融体制面临根本性变革。看这信号,就在两三年内。对投资、产业、居民财富配置,会有根本性的影响。

原有体系太依赖银行的货币注水,而不是从资产角度做大做强做优。根本原因出在动力、利益、监管、预算约束。大白话:就是欠管,没人监督,以后这种情况不存在了。

3、以往的财政积极,都是在积极掏空银行里的钱。2008年四万亿政策出台,说是财政出资,实际根本是银行拼命无约束放贷给的增量刺激。不看还款能力,不看资产背书,本质是印钞而不是财政刺激。因为最后的负债没有直接记在财政上。做大的资产都对应着银行的贷款。也就是水放出去了,基建和房子搞起来了,包袱都在银行里。无约束,全社会买单。

4、地方政府要被关进笼子里了。过去十年全社会资产负债表膨胀的核心环节就在地方政府。通过贷款把地方国企、基建、融资平台做大之后,还是喂不饱。最后的态度:不给钱就不干活,给的钱,不一定还。这就是变贷为税,无约束从银行拿钱,就是从全民抽税。

5、金融不再是无底洞。无节制放贷的结果是,没有给地方政府造出可持续创造收益的资产。继续放贷只会让大家都去炒房子。金融体系的风险定价功能完全消失。实体领域劣币驱逐良币(谁离金源近谁就赚钱)。

结合中财办原副主任杨伟民前两天的发言:再放水也不会流入实体经济。这个中央经过多轮、多角度、各种刺激,已经有体会。

6、房地产税。把房地产税单列。因为很多地方既没有地可卖,也没有国有资产增值空间,实体经济税源也已经被发掘殆尽。地方政府既然是财金改革的核心议题,房地产税就是重要的新税基。

因为存量税基没有了!这是个严肃而现实的问题。

而这个单一税种,不但改变财政税源,改变地方财政结构,也直接对金融市场产生改变。

没有赤字增加的积极财政政策就是耍流氓。

各级政府的国库存款有四、五万亿,各级政府一边存钱一边借钱不合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