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为什么多次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

山东新时讯


袁隆平为啥多次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这个问题老张作为一个农民也很好奇,后来查阅了很多资料才发现一些原因,下边老张就简单的说一下:

1、袁隆平花了60年才把水稻亩产量从500斤提高到1500斤,效率太低了!

2、袁隆平阅历太低了,中专毕业,泥腿子一个!

3、杂交水稻只是一个技术,并非是生物科学,让袁隆平进入科学院就是对科学的侮辱!

4、袁隆平“土包子”一个,英语也不会,在国际上基本没有一篇有价值的论文,对学术研究功效很小!

5、当选了拥有200多位诺贝尔奖的美国农学院的外籍教授的袁隆平没资格!



或许大家不了解的是中科院的是“一票否决制”,也就是说每次审批只要一个人不同意那么久就会落选,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女士也一直落选中科院。

或许正如袁隆平老师说的那样“我不会为了评选院士而改变我的研究方向”。在我眼里,一个每年拯救上亿人口吃饱肚子人就已经是伟人了,至于院士不院士,说真的,专家和教授的名号我想或许会玷污了袁隆平这三个字!目前已经78岁高龄的袁隆平还在水稻科研的一线,这点就值得我们所有人说一声“祝福袁老长命百岁”!


老张谈三农


主要是年龄超过了,不符合相关规定;所在专业又没有归口学部。这自然选不上。很多媒体造谣,夸大事实,说什么他当不上中科院院士是科学界的耻辱,那是胡说,没有任何根据,只会混淆视听。

袁隆平在杂交水稻上取得了世界性的突破,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可说是功在千秋,彪炳史册,无论怎样尊重和表彰都不过分。



实事上,政府和人民对袁隆平也十分敬重,给了他很高荣誉,不断通过媒体进行表彰。袁隆平也一直谦虚礼让,高风亮节。真是十足的大师风范,令人景仰。

1995年,65岁的袁隆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国家对一个科学家的崇高礼遇。这之后,袁隆平也参选过中国科学院院士,但落选了。主要原因在于他不符合相关规定。

《中国科学院院士增补条例》规定,候选人一般不得超过65岁,这是得到严格遵守的。2017年增补的院士平均年龄不到55岁。而袁隆平现在已经88岁了。

当然,说一般不超过65岁,意思是说也可以有特例。那就是必须要6个院士提名,而且其中必须有4个和袁隆平是一个专业的。中国科学院有6大学部:数学物理学部,化学学部,地理学部,生物医学部,信息技术学部和技术学部,主要是理学专业。而袁隆平是工学。和袁隆平一个小专业的中科院院士几乎没有。所以4名相同专业的院士提名是不可能的。

所以,并非有人存心不让袁隆平当中科院院士,而是必须得按照规则办事。袁隆平不当中科院院士,毫不损他的功勋。中科院院士没选他,正是照章办事。所以不懂不要瞎喷。


王可期


袁隆平多次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恰恰说明院士制度遴选的问题!

虽然,表面上看,院士遴选制度几乎是完全按照西方的方式,利用已入选院士投票来决定的方式,貌似是公平的。但是,实际上在操作过程中,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存在的巨大差异,相对于西方的院士遴选,我国的院士遴选不可避免的要受到行业和地方的影响、因而才会出现不仅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不能入选中科院院士的现象。甚至后来连诺贝奖获得者屠呦呦也没有入选中科院院士的反常现象。

总的来看,要想改变这种,我国著名科学家在国内入选不了中科院院士,却能被美国科学院认可当选院士,或者获得国际公认的最高科学奖励——诺贝尔奖的现状。

我们只有在遴选院士时也要引入国际专家评审机制,引入获得国际公认成果直接当选等破格条件。唯有如此,才能使院士成为经得起推敲的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


地震博士


这个问题有点故意挑起矛盾,似乎针对中国两院院士的评选机制和国家的科技人才奖励政策。其实不然,看看袁隆平的个人经历,你不难发现,他是很早就被国家认可的科技人才,65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曾获诺贝尔奖提名。

这是何等荣耀的人生经历,虽然袁隆平躬耕于农田,学历低,无党派人士,不善追名逐利,但国家没有埋没他,多次落选很正常,屠呦呦获得诺奖前还不是两院院士呢,找谁说理去?

我们来看看袁隆平的人生经历吧!

早期经历

1930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公历9月7日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

1931~1936年,随父母居住北平、天津、江西九江、江西赣州、湖北汉口等地。

1936年8月~1938年7月,在汉口扶轮小学读书。

1938年8月~1939年1月,在湖南省弘毅小学读书。

1939年8月~1942年7月,在重庆龙门浩中心小学读书。

1942年8月~1943年1月,在重庆复兴初级中学读书。

1943年2月~1946年5月在重庆博学中学读书。

1946年8月~1948年1月,在汉口博学中学读高中。

1947年暑假,读高中一年级时获汉口赛区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一名;获湖北省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二名。

1948年2月~1949年4月,在南京中央大学附中读高中(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1949年8月~1950年10月,在重庆北碚夏坝的相辉学院农学系读书。

1950年11月~1953年7月,院系调整,并入重庆新建的西南农学院农学系,续读3年至毕业。

1951年7月,在西南农学院报名参加空军,体检、政审合格,后因在校大学生更需参加经济建设,而未入伍,继续留校学习。

1953年8月,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服从中国统一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同年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

2003年,袁隆平指导博士生开展远缘物种基因组DNA导入水稻的研究,将一批外源DNA转基因进入水稻。

2005年,袁隆平指导团队研究人员通过穗茎注射法,将外缘基因组导入了杂交水稻亲本品系。这项成果发表在《农业科学与技术》(英文版)6卷第3期上。

2006年,袁隆平指导团队研究人员在《中国科学》(C辑 生命科学)36卷第4期上发表文章,公布通过基因枪将抗真菌病的基因导入到杂交稻中,获得了抗稻瘟病的材料。

踏步稻田

袁隆平1960年30岁的袁隆平根据一些报道了解到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都已广泛应用于中国外生产中。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7月,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田中,发现“鹤立鸡群”的特异稻株。

1961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创业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1960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植株,是“天然杂交稻”。他当时是一个安江民校的教师,但面对当时严重饥荒,他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

1964年2月22日,与农技干部邓哲结婚。

1964年开始,在中国首创水稻雄性不育研究。7月5日,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的洞庭早籼稻田中,找到一株奇异的“天然雄性不育株”,这是中国首次发现。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种子。

1965年7月,又在安江农校附近稻田的南特号、早粳4号、胜利籼等品种中,逐穗检查14000多个稻穗,连同上年发现的不育株,共计找到6株。经过连续两年春播与翻秋,共有4株繁殖了1~2代。

在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与科研小组在稻田进行杂交育种试验。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在大学毕业工作12年左右的他,发表在1966年第17卷第4期《科学通报》上。

1966年2月28日,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5月,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同志,获悉袁隆平发表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后,引起高度重视,以科委九局名义致函湖南省科委与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动,指出这项研究的意义重大,如果成功,将使水稻大幅度增产。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袁隆平遭受冲击,水稻雄性不育试验被迫中断。

1967年3月16日,省科委发函安江农校,要求学校将“水稻雄性不孕”研究列入计划。4月,袁隆平起草“安江农校水稻雄性不孕系选育计划”,呈报省科委与黔阳地区科委。6月,由袁隆平、李必湖、尹华奇组成的黔阳地区农校(安江农校改名)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正式成立。

1968年4月30日,袁隆平将珍贵的700多株不育材料秧苗,插在安江农校中古盘7号田里,面积133平方米。5月18日晚上,中古盘7号田的不育材料秧苗,被全部拔除毁坏,成为至今未破的谜案。袁隆平心痛欲绝。事发后第4天才在学校的一口废井里找到残存的5根秧苗,继续坚持试验。

1969年冬,袁隆平、李必湖、尹华奇等到云南省元江县加速繁殖不育材料。

1970年1月2日,遇5级以上地震,仍然坚持繁殖试验,直到收获。

1970年夏,袁隆平从云南引进野生稻,拟在靖县(安江农校又搬迁到了靖县)做杂交,后因没有进行短光照处理而未成功。秋季,袁隆平带领科研小组李必湖、尹华奇来到海南岛崖县南江农场进行三季水稻实验条件良好的海南,进行研究试验,向该场技术员与工人调查野生稻分布情况。

初见曙光

1970年11月23日,在袁隆平关于“把杂交育种材料亲缘关系尽量拉大,用一种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的构想指导下,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岛南红农场找到“野败”,为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

1971年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调省农业科学院杂交稻研究协作组工作。

1972年3月,国家科委把杂交稻列为中国重点科研项目,组织中国协作攻关。袁隆平将“野败”材料分发到中国10多个省、市的30多个科研单位,用了上千个品种与“野败”进行了上万个测交和回交转育的试验,扩大了选择概率,加快了三系配套进程。

1972年,袁隆平选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应用于生产的不育系二九南1号。

1973年,协作组通过测交找到了恢复系,攻克了“三系”配套难关。10月,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

1974年,袁隆平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在安江农校试种,667平方米产量628公斤。翌年作晚稻栽培1.33公顷,667平方米产量511公斤。攻克了“优势关”。

1975年又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为次年大面积推广作好了种子准备,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

1975年,袁隆平攻克了“制种关”,摸索总结制种技术成功。

1975年12月中旬,华国锋指示:第一,中央拿出150万元人民币支持杂交水稻推广,给广东购买15部解放牌汽车,装备一个车队,运输“南繁”种子;第二,由农业部主持立即在广州召开南方13省(区)杂交水稻生产会议,部署加速推广杂交水稻。

1977年,袁隆平发表了《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与《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两篇重要论文。

1978年2月,出席中国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同年3月,出席中国科学大会并获奖;6月,出席湖南省教育工作者先进代表大会;10月,出席湖南省科学大会并获奖。

1978年10月,晋升为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1979年4月,首次出国出席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的科研会议,会上宣读他用英文写的《中国杂交水稻育种》的论文并即席答辩,与会者一致公认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处于领先地位。

1979年12月,国务院授予袁隆平中国先进科技工作者与中国劳动模范的称号。同年,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遗传学会理事、湖南省生物学会理事、湖南省遗传育种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农学会理事。

1980年5月,袁隆平应美国邀请赴美进行杂交稻制种技术指导。9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共同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举办杂交稻技术国际培训班,袁隆平作为主讲人给来自10多个国家的专家讲授杂交水稻方面的主要课程。翌年9月,又连续举办第二期。10月,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进行技术指导与合作研究。

1981年,国家科委、农委重奖杂交水稻发明人10万元奖金。但单位转手分下来以后,袁隆平仅得5000元。

1982~1986年,每年去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1~3次进行合作研究。

稻香国土

1981年6月6日,袁隆平和籼型杂交水稻获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1982年8月26日,被聘为农牧渔业部技术顾问、中国杂交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是年,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983年8月,第二次应美国邀请赴美国考察杂交稻试种情况并进行技术指导。

1984年6月15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袁隆平任中心主任。同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85年,被聘为湖南省安江农校名誉校长、西南农业大学兼职教授。10月15日,首次获国际奖: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发明和创造”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

1985年,袁隆平发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探讨》一文,提出了选育强优势超高产组合的四个途径,其中花力气最大的是培育核质杂种。可是多年的育种实践,却没有产生出符合生产要求的组合。他便果断迅速地从核质杂种研究中跳了出来,向新的希望更大的研究领域去探索。

1986年,培育成杂交早稻新组合威优49。4月,应邀出席在意大利米兰附近召开的“利用无融合生殖进行作物改良的潜力”国际学术讨论会。[5]10月,世界首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讨论会在长沙召开,袁隆平在会上作了《杂交水稻研究与发展现状》的专题学术报告,并提出了今后杂交水稻发展的战略设想,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赞同,并写进了会议文件。

1987年11月3日,第二次获国际科学大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颁发的1986~1987年度科学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先生赞扬袁隆平取得的科研成果,是继70年代国际培育半矮秆水稻之后的“第二次绿色革命”。袁隆平将这次获奖的1.5万美元全部捐献作为杂交水稻奖励基金,以奖励在这一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工作者。

走向国际

1987年7月16日,在袁隆平指导下,李必湖的助手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奇异的光敏核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自交繁殖,于1988年7月育成光敏核不育系,并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定名为“安农S—1光敏不育系”。荣获湖南省1988年10大科技成果奖。光敏核不育系的育成,使袁隆平两系法的设想变为现实。同年当选为湖南省科协副主席。

1988年3月14日,第三次获国际科学大奖:在英国伦敦获让克奖的奖章、证书和奖金2万英镑。同年当选为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1989年9月25日~10月3日,被评为中国先进工作者,应邀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参加国庆40周年观礼活动。

1991年8月14日~8月22日,应日本学会邀请,赴日本作两系杂交稻研究新进展学术报告。9月29日~10月10日,在美国参加洛克菲勒基金年会。11月2日任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

1992年1月13日~1月15日,出席并主持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国际水稻无融合生殖会议。4月20日~4月27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的第二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讨论会。7月28日~8月4日,受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赴印度作杂交水稻方面的学术报告。10月22日~11月13日,受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以首席顾问身份赴印度指导杂交水稻技术3星期。

1993年4月10日~4月22日,赴美国布朗大学出席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仪式,夫人邓则应邀陪同前往。5月19日,受聘为湖南省留学人员联谊会顾问。5月20日受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博士生指导教师通讯评议专家组成员。11月17日~12月10日,受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第三次赴印度传授杂交水稻技术。12月30日,撰写《对大面积推广玉米稻要持慎重态度》一文,由湖南省农业厅以湘农函(1993)种字113号转发,对于稳定湖南粮食产量起到重大作用。

1994年2月28日~3月12日,赴美国休斯敦与美国水稻技术公司草签合作开发两系杂交稻协议。5月14日,赴印度尼西亚参加洛克菲勒基金会年会。9月23日~9月25日,袁隆平在湖南长沙主持中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组长碰头会。

荣誉之王

1995年1月,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生物学奖。2月,赴美水稻技术公司参加学术年会。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8月袁隆平郑重宣布中国历经9年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10月,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12月16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正式成立,袁隆平任主任。

1996年5月,获日本经济新闻社“日经亚洲奖”。7月,出席在湖南省张家界市召开的“863”计划重大技术项目复审会议。8月,出席在四川省双流县举行的两系杂交稻现场会。9月11日,出席由中宣部与中华中国总工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联合举行的中国科技十杰表彰大会,发表题为《攀登杂交水稻研究新高峰,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是我的毕生追求》的演讲。10月18日,出席由何粱何利基金会在北京举办的学术报告会,作《从杂交稻育种领域看粮食增产潜力,中国有能力解决吃饭问题》的学术报告。11月,出席在杭州举行的东亚地区洛克菲勒基金会水稻生物技术国际学术讨论会并作学术报告;参加在印度举行的“第三届杂交水稻国际会议”。12月,出席姜春云副总理主持召开的农业专家座谈会,共商农业丰收大计;两院院士评出中国重大科技进展新闻,两系杂交稻技术获重大突破的新闻,名列榜首。

1997年1月,出席由农业部召开的五省五大作物工作会议。3月,赴美国休斯敦出席水稻技术公司年会,应邀赴缅甸指导杂交水稻生产。4月,出席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农业科技年会国际种业学术讨论会”;在安徽农科院举办的“863”计划1997年两系杂交(粳)稻技术培训班上讲课。8月,获国际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杰出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9月,在长沙出席并主持“农作物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国际学术讨论会”,作了题为《农作物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与前景》的学术报告。11月,参加在武汉召开的“863”计划生物领域农业专题年会;在《杂交水稻》第6期上发表《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重要论文。

1998年8月,应邀赴北戴河休假期间,向朱镕基总理呈送“申请总理基金专项支持超级杂交水稻选育”的报告,得到高度重视。朱镕基总理批示:“国务院全力支持这个研究”,并拨经费1000万元予以支持;参加在北京召开的第18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作《超高产杂交稻选育》报告。9月,应邀赴埃及参加第十九届水稻国际委员会会议;接受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节目主持人杨澜采访。10月,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第六届国际水稻分子生物学会议”。11月,出席在广西北海举行的“863”计划生物领域“九五”计划课题年度报告会议;获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

1998年12月,出席在广东肇庆举行的“863”计划“超级杂交稻”项目会议。

1999年4月底,出席由中国总工会、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五一”晚会,并作为嘉宾登台向中国观众致意。6月,赴浙江武义主持“两系杂交稻”现场会;“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12月,出席由中宣部、科技部、人事部联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中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大会,荣获“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金质奖章,发表题为《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演讲;出席在深圳举行的“863”计划生物领域农业专题1999年年会。

奉献亚洲

2000年3月底至4月初,赴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参加水稻科研会议,宣读《超级杂交稻育种》论文,并对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设在菲律宾的杂交稻试种基地进行现场考察。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7月5日至7月7日,袁隆平赴安徽安庆主持召开中国两系优质杂交早稻示范现场会。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高等院校“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誉院长。8月25日、9月10日在湖南郴州主持中国超级杂交稻现场验收会,超级稻第一期目标达标。12月1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市。同年袁隆平主持的国家“863”计划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项目通过科技部的验收。其中,他直接指导取得的“两用核不育系‘培矮64S’的选育及其应用研究”成果,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1年2月19日,袁隆平院士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由国家主席江泽民亲自颁授奖励证书和奖金(500万元)。2月22日,湖南省委、省政府隆重召开袁隆平院士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庆功大会。本年度,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全省广泛深入地开展向袁隆平院士学习的活动。5月,分别赴越南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主持的“在亚洲加快大规模杂交水稻发展的政策支持会议”,孟加拉参加国际水稻所及亚洲发展银行杂交水稻项目的第四次技术委员会会议。7月赴香港中文大学考察并作学术报告。9月,袁隆平院士因在杂交水稻研究中有突出贡献,以及为亚洲带来粮食安全而获得菲律宾“麦格赛赛政府服务奖”。拉蒙·麦格赛赛奖被视为亚洲的诺贝尔奖。12月,经国家主席江泽民推荐,袁隆平院士赴委内瑞拉考察推广杂交水稻的可能性与前景。

2002年1月,第二届“袁隆平农业科技奖”颁奖。7月,分别赴香港参加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的生物技术及作物改良会议;赴泰国曼谷参加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主持的“第二十次国际水稻委员会会议。12月,由《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发起,广大科教工作者参与的“科学中国人(2002)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揭晓,袁隆平院士荣膺“科学中国人(2002)年度人物”称号。

2003年3月,赴乌拉圭参加学术会议,并作“杂交水稻在中国的发展”学术报告。7月17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在三亚市举行仪式,聘请袁隆平院士为海南省政府高级科技顾问。

2004年3月,出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分中心首席科学家。5月,袁隆平获得沃尔夫奖,以色列总统为其颁奖。8月,袁隆平院士应马来西亚元首基金会邀请对马来西亚进行考察访问。9月,袁隆平获得泰国国王金镰奖。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湖南调研期间,3日专程赴袁隆平院士主持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详细察看了超级杂交稻选育项目的进展情况,充分肯定了他们作出的重大贡献。年底,袁隆平获评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十大人物之一。

2005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聘为贵州省农业科学院顾问。10月19日上午,应外交部邀请,袁隆平在外交部第四期大使参赞学习班上作有关杂交水稻的报告。11月,在2005年亚太地区种子协会(APSA)年会上,袁隆平院士被授予“APSA杰出研究成就奖”。

2006年4月25日,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评选揭晓:袁隆平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9月20日~21日,袁隆平院士出席由中宣部、中国伦理学会、湖南省委宣传部、长沙市委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并发言。

2007年3月16日,袁隆平赴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参加“杰出学人到访”活动,并作学术报告。他表示:在第一、第二阶段取得良好成果的基础上,第三阶段超级杂交水稻育种计划已顺势推出,目标是在2015年将每亩水稻产量提高到900公斤,并达到“种三产四”,即种植3亩田,产出原来4亩田的稻谷。

2007年4月27日至5月7日,赴美国华盛顿参加美国科学院年会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顺访休斯敦美国水稻技术公司和旧金山孟德尔公司。2008年5月,担任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6月,担任中国08北京奥运会001号火炬手。

2009年8月28日,回母校西南大学进行学术演讲,受到师生热情接待,上千名学子手捧鲜花、在雨中夹道呼喊着他的名字。

2010年4月28日,荣登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9月1日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80寿辰。6日晚,湖南卫视为袁隆平院士和正在此间举行的首届中国杂交水稻大会献上了一台名为《为了大地的丰收》的文艺晚会。晚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发来贺信,祝贺袁隆平院士80岁生日。

2011年1月,《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杰出代表人物之一。[8]9月19日,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湖南隆回县百亩试验田亩产达到926.6公斤。

2012年6月,袁隆平正式受聘为“陈光标绿色食品产业高级顾问”。6月15日,陈光标赴长沙拜访袁隆平先生,向他请教了绿色食品、绿色农业的有关问题,并聘请他担任“陈光标绿色食品产业高级顾问”。8月23日,在青岛农业大学做了题为“发展杂交水稻,保障粮食安全”的主题报告,并被青岛农业大学聘请为学校高级顾问。

2013年1月,当选湖南省政协副主席。[9]3月,选政协十二届中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2014年1月1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凭借“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捧回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是袁隆平第二次登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领奖台。

由挪威议员提名中国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201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2015年9月,袁隆平卸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一职。

2016年10月,袁隆平担任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学家。

2017年7月,袁隆平担任青岛海水稻学院首席教授。


大雷教育杂谈


袁隆平,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被尊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当之无愧的国宝级科学家。但就是这样一位养活了全世界22亿人口的大科学家,竟然多次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南省多次推荐,才于1995年艰难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像袁隆平这样这样做出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似乎并非个案。比如中科院上海所研究员李爱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最有意思的是,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科研,曾先后参加三次科学院增选和一次工程院增选,居然都以惨败告终,如果不是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还不会引起重视;还有为中华民族赢得巨大荣誉的屠呦呦,都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竟然还不是中国的院士,当时,全国人民一片指责之声。他们不能当选,是他们科学水平不高吗?是他们没有重大科研成果吗。恐怕没那么简单。

这些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为什么会落选院士呢?先看看袁隆平,袁隆平就像一个农民,整天就知道一脑袋扎到稻田里跟水稻打交道。再看看屠呦呦,屠呦呦的同事说,她不善交际,比较直率,不会拍马屁,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也毫不留情,不管你是老朋友还是领导。再看看饶毅,他是出了名的“敢讲话”,经常在自己的博客和国内外媒体上撰文,批评科技体制的弊端等。这是不是与他们院士落选有一定关系呢?只有鬼知道了。

更滑稽的是,有些人已经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还有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也鬼使神差地当上了院士。至于他们怎么当上的院士,恐怕只有评选委员们知道了。前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收受巨额贿赂,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为了评选院士。

两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其评选过程是否科学、客观、公正、透明,不仅事关院士群体的荣誉,也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默默工作的人落选院士,涉嫌造假的人却顺利当选,这不是有些人所说的属于历史的误会,而是中国院士遴选制度的污点。现行两院院士的评选标准、方法和程序是不是需要检讨和改进呢?我们不知道,有关部门去考虑吧。

温馨提示:阅后如果喜欢,请不要忘记添加关注哟😄欢迎大家关注、点赞、交流、评论、收藏、转发,谢谢😜


管理那点事


因为他是胡南犟驴子,象小崔似的绝不向恶势力低头。这一生唯一见他一次,他就象庄稼地里的农夫一模一样,他住的房子也是学校分的普通家属楼。即便如今在电视见到他,他依然还是朴素得让人吃惊。然而就是他,喂饱了中国人,甚至全世界饥饿的人们都因为他而有了巨大的改善。现今的他的存在,就是转基因国贼的眼中钉,他活一天,转基因国贼就不敢放肆一天。袁先生是我唯一愿他万岁丶万岁、万岁的人。可惜,袁先生也无奈预言:中国至深重的灾难无可避免!无力回天!我明白他的意思,那些饿过肚子的也明白。唉~人相食啊!还有第二回,它正来着,只是不知时刻。


神门4


头条上的袁吹和特斯拉吹都是一类人

没上过大学

所以,他们根本不懂技术和科学之间的关系。当然更不知道大学里是分理科和工科的。

本质上讲,袁老是搞技术的,因为杂交水稻的科学原理早就有了,袁老是在该原理的基础上搞应用,把科学原理搞成技术。所以,袁老在1995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点毛病都没有!

如果像袁吹说的一样,把袁老评为科学院院士,那才叫人笑掉大牙!

好吧,你们要是还不懂,我在给袁吹,或者特斯拉吹打个比方。

盖房子的科学基础就是牛顿力学,上过高中的都学过,可是能设计出高楼大厦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需要工程师来设计。这就是理科和工科的区别!袁老从一定程度来说,就是工程师。所以他被评为工程院院士,而不是科学院!


化学小吊丝


答题之前先浏览了一下已有的答案,发现大部分回答都很偏激。什么袁隆平中专毕业,什么袁隆平不懂英语,什么袁隆平是美国院士云云,反正一盆盆脏水泼向国家工程院院士评选机制,就想做实了国家亏待袁隆平的荒谬逻辑。

袁隆平1995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时年65岁。就一个成就斐然、有杰出贡献的的科学家来说,65岁评上院士不算太早,但也不算很晚。据统计,中国的两院院士平均年龄为74岁,而袁隆平今年78岁,超过平均年龄4岁。

袁隆平65岁当上院士,其中的原因绝对不是国家对其不重视,而是由两院院士的评选机制决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最高学术称号,也是终生成就奖。“最高”和“终生”两个指标决定了两院院士的评选无论怎样改革,也不会让获得者如何年轻。它完全不同于物理学和生物学的诺贝尔奖、建筑学的普策立奖和数学的菲尔兹奖等奖项,那些奖项只针对一个专门领域的成就,不是最高也不是终生成就奖。这也是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而不是中国两院院士的主要原因。

袁隆平研究的领域是杂交水稻的高产问题。外行人都能明白,这个课题不容易出成果,出了成果也要用几十年时间来验证。好在袁隆平院士够年轻,身体也足够好。他不仅亲眼见到自己出成果,也见到了自己的成果被广泛推广和应用。这是上帝对一个科学家最大的奖赏,比什么奖都值钱。

其实,社会和国家也把一个科学家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都授予了袁隆平。继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度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袁隆平;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比中国工程院院士整整晚了11年。

中国的两院院士遴选机制肯定有些问题,比如年龄偏大,过去有一些非专业因素干扰等等。但目前来说,它基本是公正的。就像高考制度一样,存在一点问题但你不得不承认它是最合理的存在。更何况,有关部门也多次表态,将不断调整和完善之,我们吃瓜群众完全没有必要过度担忧。


猪爸爸读书


中科院院士就是算命先生,怎么说怎么有理。车轱辘话,左右逢源。怎么说都对,两头堵。

不管哪个工程师做出成绩,都会说,看看我说对了吧!如果没有我的理论你能出成绩?

反正拿着教科书,大部分都是从国外抄来的、借鉴来的,肯定有道理啊?谁让人家是博士硕士呢?就不能计较了。

袁老先生评上中科院院士就可以了,何必纠结名誉呢?要纠结名誉就不是袁老了。要那么多干嘛?


征途2157


问题:袁隆平为什么多次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


不说袁老先生生平经历,只提一些袁老先生所获荣誉:杂种优势利用杰出先驱科学家称号、越光国际水稻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2007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第十四届世界杰出华人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马哈蒂尔科学奖等,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大家都在疑惑,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产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袁老先生,为何多次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这算不算是一种历史误会?

准确来说,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评选有其评选规则,所以袁老院士多次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情有可原。袁老先生曾说过的两句话:

【1】:“我搞的是应用科学,中国科学院搞的是基础研究,如果按这个来评,我不合格。”

【2】:“我没当上院士,还是说明我水平不够,所以我今后还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但是有一点哦,我努力并不是为了当院士。”

袁隆平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一个“历史上的误会”。这不是我说的,我一个小平民还没有资格从历史角度去谈论袁隆平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的院长认为袁隆平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一个历史上的误会。


两院院士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抛去袁隆平多次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一事不谈,其实袁老先生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至于他为什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但不是中国科学研院士的原因我已经前面说了,那就是它们都有自己的评选规则。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也多次落选中科院的评选。

看了很多人关于“袁隆平为什么多次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这个问题的意见比较偏激,甚至带偏了事件真相。但是,一个人两个偏激也就算了,所有人都为此事而偏激时,就值得人深思了。就好像我一个朋友曾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袁隆平多次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但是却能让美国国家科学院(拥有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高票延聘袁隆平为外籍院士?”


希望大家看完文章后,点个关注点个赞,麻烦大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