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聖人周遊列國,懷中抱玉?

君子愛玉,淵源流傳,我們都知道玉石文化的偉大宣揚者是春秋時期,儒家思想學說創造者孔子。孔聖人對玉的讚美擲地有聲,把玉石推往道德象徵的高度。“十一德”的說法傳遍當世,使儒學和玉石成為不可分離的一對。

孔聖人周遊列國,懷中抱玉?

據說孔聖人在某一段時間,時常會捧著玉圭遊走。此時的孔子神情肅穆,步子很小,似乎手上的玉是某種聖物,哪怕快走兩步,都會對手中的美玉不敬。聖人此舉,不是向當地諸侯示好。他在向當地的人民推行德育,讓“以玉比德”的理論深入人心。​

孔聖人周遊列國,懷中抱玉?

此時聖人手上的玉圭,就像君子的一面鏡子,將萬般佳品普照新的城市。看到孔子的步態和他手上的美玉,有識之士不禁捫心自問:我們要如何改進,才配得起這樣的美玉,從此走向士大夫之路?不知不覺,孔子的演示已經教化一國。​

孔聖人周遊列國,懷中抱玉?

“十一德”的說法固然有些牽強,甚至有些粗糙,以至於後世更傾向於“五德”。但無論如何,玉幫助當時的人民理解了禮制綱常。

看看吧,無法擁有玉佩的寒門學子,也會將相對光滑的石頭戴在身上,好好保存。這些普通的卵石,寫滿了“窮且益堅”四個字,陪伴著學子們完善自身。

孔聖人周遊列國,懷中抱玉?

中華文明中的一部分文化、禮數都是美玉教會的。反觀當下,我們對玉石卻沒那麼尊敬。

人們在交易,在吹噓,甚至批量生產,攀比炫耀。確實,玉器的商業價值驅動了發展,但這種節奏太急躁了。

孔聖人周遊列國,懷中抱玉?

可能是時代的浮躁與虛榮淹沒了文化的底蘊,這時代一切都是信息化、數字化,快速的更迭,人們做事卻缺少了內心的本根,底蘊從而消息殆盡,我們做玉應該做玉文化,而不是單純的商品,丟了魂和本根,就變了質,變得索然無味。

孔聖人周遊列國,懷中抱玉?

好在慢慢人們對手上的美玉越發愛惜。能用心去保存、去盤玩,這本身也是一種尊重。

數年後,我們能看見玉商微微欠身,將玉鐲雙手呈給顧客,說著“請善待它”。那些傳家的玉件,會在三柱高香前託付給晚生後輩。

孔聖人周遊列國,懷中抱玉?

如果這樣的風氣能復興,玉在特定的時刻仍然神聖。玉文化的振興就在此時!

也許懷玉遊國的孔夫子,正期待著這一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