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封建社會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走到了盡頭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但後期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了應考者,使許多人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思想。

伴隨封建社會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走到了盡頭

科舉萌發於南北朝時期,科舉真正成型是在唐朝。其後便一直伴隨著封建社會一直到清末。因科舉為利祿所在,人們趨之若鶩,新式學校難以發展,因此清廷詔準袁世凱、張之洞所奏,將育人、取才合於學校一途。至此,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科舉取士與學校教育實現了徹底分離。

1904年7月4日清晨,在禮部會試中選拔出來的273名貢士,從中左門進入保和殿,歷經點名、散卷、贊律、行禮等種種儀式禮節,準備參加名義上由皇帝主考的殿試。  這是3年一度的全國科舉考試的最後一關。貢士們按這次考試的成績重新排定名次。一甲3名將獲賜進士及第,二甲和三甲分別獲賜進士出身和同進士出身。上午10時,試題發下,是以皇帝名義提出的時務策問,題長大約五六百字。貢士們立即開始撰寫對策文,對皇帝提出的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和建議。對策文不限長短,常例為2000字,規定字必正體、文必到行,工整有格,不容疏忽。日暮為交卷時限。這次殿試的前三名為:狀元劉春霖、榜眼朱汝珍、探花商衍鎏。  參加這次殿試的貢士還有譚延(外門裡豈)、湯化龍、蒲殿俊、沈鈞儒等。

伴隨封建社會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走到了盡頭

(最後一個狀元:劉春霖)

伴隨封建社會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走到了盡頭

(劉春霖書法)

清廷於次年宣佈廢科舉,因此甲辰科考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