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用典》:政治、歷史和文化結合

《習近平用典》:政治、歷史和文化結合

《習近平用典》:政治、歷史和文化結合

《習近平用典》:政治、歷史和文化結合

《習近平用典》:政治、歷史和文化結合

彰顯用典的當代價值

對劉瀲來說,那段日子真是痛並快樂著。

作為人民日報出版社營銷中心副主任,她每天一早就神經緊張:“今天誰會打電話來要書?怎麼湊出來?”

有的經銷商怪她發貨數量不公,有的怪她鋪貨太慢。河南一民營公司打來電話,聲調高亢:“你不給我發貨,是不是怕我錢不夠啊?10萬不夠,我馬上打給你20萬!”

湖北省委書記在2015年4·23世界讀書日推薦了這本書,江蘇公檢法用來作為幹部教材,陝西省新華書店將其納入幹部書架,直到目前,噹噹網月均銷售仍在5000本以上……

什麼樣的書會這麼火?

“《習近平用典》以習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為主線,既結合引用時的語境對典故的現實意義進行解讀,同時對典故的背景義理進行詮釋。”人民日報出版社副社長鞠天相說。

和一般人想象不同,編排順序並不是“典故”“釋義”“解讀”,而是將現實意義解讀置於背景義理闡釋之前,彰顯了用典的當代價值與意義。

追根溯源 精益求精

典故也有其自身衍化過程。如“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一句,不少文獻註明出自諸葛亮《誡子書》。經查,早在西漢初年,淮南王劉安主持編寫的《淮南子》裡就出現了“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

這種追蹤源頭和演化的過程,是不是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學問?

一樣閱讀 多種收穫

真要佩服這本書最初的創意。每個典故間並沒有邏輯關係,但通過典故、解讀、釋義三者巧妙的組合,以及敬民、為政、治理、天下、廉政、法治、辯證、歷史、文學等篇目分類,不僅構成一個政治+文化的完整體系,而且使不同讀者從中獲得政治、歷史和文化多方面教益。

新華社評價它是“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讀本”,香港報紙評論該書為“治國之用,理政之典”。它被眾多參加公務員考試的考生譽為“申論神器”,被黨政機關工作人員奉為“寫作範本”,不少讀者建議將其作為大學必讀書目或重要參考教材。

市場部主任畢春月介紹說,2015年2月《習近平用典》第一輯出版後,數百家媒體進行報道,評論其為提升黨員幹部個人素養與政治理論水平的好教材;中共中央組織部黨員教育和幹部測評中心依據該書推出“習近平用典政論微視頻”;與該書相關的講座一直邀約不斷。很多讀者自發撰寫讀後感和心得,還有不少讀者來電來函,就書中的用詞、釋義等進行探討。

《習近平用典》也成為外國人士瞭解中國的一個別致窗口。

德國奧利佛圖書網創辦人奧利佛·埃文斯曾表示:“《習近平用典》通過廣泛闡釋典故背景,分析習近平講話的深刻意義,將歷史典故同當代社會有機結合起來,是一本理解當代中國的重要書籍。”

德國圖賓根大學漢學系巴斯提的碩士畢業論文題目就是“習近平演講中的古典引用和成語用法”。他的導師閔道安認為,研究習近平主席引用成語典故的現實意義,有助於進一步瞭解中國的政治哲學、政策理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