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辯解可以「自圓其說」嗎

01/認知失調你的辯解可以“自圓其說”嗎

人人都有認知失調。出於天性,人的慣性思維是用直覺去思考,而直覺往往都是短視的,看不到長遠的利益,就比如面對生存時,眼前利益可以保證你先存活,必定是以先度過眼前的難關為主。

這在當時可以說是權宜之計,怕的就是我們很容易就會把它作為自己的思維定式,認知層面從此鎖定在這個位置。

這就是我們很多人在做某種選擇時,明明知道這樣做對自己並無好處,卻依然會這樣去選擇。

記得我小時候,村裡還存有重男輕女的偏見,大部分的家庭都是讓男孩讀書讀的久,女孩子初中畢業,便會讓孩子失學在家,要麼沒幾年隨便找個人家嫁了,要麼就跟隨外出打工的大軍,掙錢補貼家用,或供弟弟妹妹上學。

A看B,B看C,家家似乎都在比,誰家的娃掙得多,即使有幾個成績好的,明明可以走的更遠的,也是不情願的被父母在學業上叫停。

在當時,的確是看得見的生活水平有所提升,可毀掉的卻是女孩們一生的未來。

縱觀那些家裡以孩子學業為重的家庭,不管家裡富裕與否,很多年後,孩子無論在遠見、眼界和事業上,都會勝人一籌。

當一個人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時,她才能接觸到更優質的人群,當一起玩大的張二妮早早嫁做人婦,在黃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時,步入高等教育學府的同伴,早已經在職場上叱吒風雲,翻雲覆雨。

人生如果是一盤棋,只顧眼前利益,不縱觀全局,必然就會落得個滿盤皆輸的下場。

02/理性的力量你的辯解可以“自圓其說”嗎

當一個人的思維定在了某個層面時,想要改變是很難的。

普通人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聰明人則會從他人的錯誤中學習。

慣於用理性思考和深度思考的人,可以動用深度推理能力去分析利弊和本質,對於不確定的因素可以通過收集更多信息來彌補,可以儘可能真實和利用科學的工具去模擬虛擬的失敗,從而避免在現實中犯一些不該犯的錯誤。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去做,往往結果不同。

我們的大腦進化過程都是跟著時代不斷堆砌和疊加的,吸收快的人,便能很快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走在他人前列,而吸收慢,或者壓根就不想接受新事物的人,便會更大程度上的受到以往生活模式的影響,甚至會被以前的思維定式控制。

當社會日益進步,人的思維卻不進步時,是非常可怕的,慢慢就會形成固執的心理,從此在自己的執念裡越陷越深。

人本身對事物都是有自己認知和評價的,這種評價多半是依賴於其自身的經驗。所以每個人的經歷和經驗的不同,會讓不同的人處理同一件事時的結果,有了千差萬別。

03/為自己辯解你的辯解可以“自圓其說”嗎

當一個人的做法或觀點不被別人接受時,我們的理性大腦會立刻對此做一番分析,並會對自己做一些“自圓其說”的辯解。

比如我們有一天打亂了自己的計劃,,就會給自己一個“計劃趕不上變化”的理由;

比如我們沒有完成既定的任務時,便轉去做其他時,便會給自己一個“人總要學會適當調劑”的理由;

比如我們讀書讀不下去時,便會給自己一個“這類書也許不適合我”的理由;

比如我們和他人爭執,即使自己有錯,也會給自己一個證明自己的理由。

……

如果我們在聽到別人的道理之前已經有了一個心理上的傾向,那麼即便別人給出一個有一定說服力的理由,根據認知失調理論,我們也會竭力為自己辯護;又由於世界是複雜的,所以我們幾乎總是能夠找到辯護的藉口。

04/深度理性思考

我們對於事物的思考深度常常是不夠的,在淺層次的思考了之後,如果我們的情緒系統或者直覺已經給出了傾向,那麼很少有人會繼續深入地思考,便開始轉向著手行動。這往往就是失敗的起源。

那麼,該怎麼做呢?

1、 培養習慣。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無論是思維還是認知,都要與時俱進,當你的大腦習慣了深度思考問題時,在遇到某事時,你想停都停不下來;

2、 時常反觀自省。人最大的無知不是不知道,而是不自知。就是明明不知道的東西卻堅持自己是正確的。這就是為什麼現實中我們總會遇到“雞同鴨講”的狀況,聰明的人都會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問題,多方分析,而不是堅持自己的立場;

3、 要不斷攝取更多正確的知識。有些時候,我們面對某事無能無力,不是因為自己無能,而是因為未曾接觸過,所以根本沒有方法可言,別說做的完美了,連理解都費勁。 所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切不可掉入“根本不知道自己不懂”的陷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