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性侵受害者 创伤后应激反应更可怕(7)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是台湾自由作家林奕含根据自身经历编写而成。这部小说以极为细致的工笔,刻画出一个受性侵女孩的成长悲剧。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性侵受害者 创伤后应激反应更可怕(7)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创伤理论聚焦于创伤后应激反应及恢复过程。下面将结合创伤理论构架,从创伤来源、创伤痕迹、创伤恢复三个方面分析房思琪从创伤到走向毁灭的过程。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性侵受害者 创伤后应激反应更可怕(7)

思琪的创伤反应

儿童性侵犯的创伤经验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会随着个体的年龄、性格、教育、文化环境而改变。而站在创伤经历的角度,经历创伤后个体会在自我认知、心理及与人际关系上发生变化甚至是障碍。这种创伤后应激反应通常会体现为以下内容:自我隔离与集体疏离、过去与现在的断裂、身份危机。

过去与现在的断裂

正常的反应处理机制所往往无法处理创伤事件带来的巨大冲击。因而无法整合入主体正常认知系统的创伤记忆,往往会通过各种不规则、碎片化的方式强化受创者的创伤。

  • 走不出的梦魇

“五年,两千个晚上,一模一样的梦。”

  • 永久怀念的过去,望不到的将来

“我早已不是我自己了,那是我对自己的乡愁。”

此外,这种对创伤记忆的整合失败还体现在思琪对过去的怀念、对现在的否定、对未来的无望。在性侵事件发生之后,思琪觉得她再也不能正常的成长了,因而她想“自己前年教师节那时候已经死了。”过去的思琪是一个对文学充满向往,对文字充满信仰,梦想成为作家的小女孩,而一系列的性侵行为残忍摧毁了思琪业已形成的价值体系,所以她才会将自己的泪水解释为“我早已不是我自己了,那是我对自己的乡愁。”,所以她才会觉得是文学辜负了她。而关于未来,思琪不是没有想过,只是她对自己的否定,使她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去展望未来。既然人生已是一片黑色,那么思琪的未来也不复存在:“她记得她有另一种未来,但是此刻的她是从前的她的赝品。”

(近期指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