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媽媽一句話,走失的孩子見到搜救人員就躲

近日,吉哥在朋友圈看到有朋友分享的故事,一個美國11歲的男孩,在參加“童子軍”野外露營活動時不慎與同伴走失,

因為這個男孩一直被父母教育“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於是每次有救援人員路過,他就躲起來,不讓救援人員發現他,直到4天后,他才被救援人員發現。

因為媽媽一句話,走失的孩子見到搜救人員就躲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這幾乎是所有家長都會對孩子強調的安全教育中的金句,但是這句話對孩子而言真的是合適的嗎?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不能一刀切

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孩子很明顯是把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當作了在任何情景下都可以使用的安全守則,但這實際上是家長教育中的偷懶。家長應該利用生活中的各種生活情景讓孩子明白與他人交往的界限在哪裡,什麼是合適的什麼是不合適的,而不是簡單的“一刀切”。

以“陌生人”作為衡量危險的標準,其實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首先“陌生人”這個概念對於孩子而言是模糊的,什麼樣的人是陌生人呢,警察是嗎?消防員是嗎?護士是嗎?到底什麼樣的陌生人可以說話,而什麼樣的陌生人不可以說話呢?

因為媽媽一句話,走失的孩子見到搜救人員就躲

美國一個調研顯示,向孩子詢問哪些人是“不能說話的陌生人”時,孩子的答案有很多都類似於“不好看的人、很兇的人、長得可怕的人、說話聲音很大的人”,但是事實上,很多給孩子帶來危險的人恰恰看上去都是慈眉善目的。可以看到,孩子對於陌生人的裡面還處於非常表面化的階段,其中也充滿了許多困惑。

另外,數據表明,大部分孩子性侵都是發生在熟人之間,而不是發生在陌生人身上。當我們過於和孩子強調“陌生人是危險的”這一訊息,無疑讓孩子覺得只要是熟悉的人就是安全的。

安全教育需要細化

在安全教育方面,我們習慣了告訴孩子種種不可以,習慣於恐嚇的方式來讓孩子生起恐懼心,但是這種方式,無法讓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從而無法真正的在實際生活中保護自己。

一味地去強化提防某類人,也只會讓孩子更加不知所措,幫助孩子更加細化地理解危險情景,才是安全教育的根本。

對於家長而言,安全教育的核心應該是,將孩子當成獨立平等的個體,幫助孩子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而不是隻是要求孩子要聽我們的話。

為了幫助孩子真正的理解,安全教育應該不斷地細化,不斷地在平時下功夫。

因為媽媽一句話,走失的孩子見到搜救人員就躲

家長可以經常和孩子玩一個遊戲,就是“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對於日常生活中地各種情景,都可以與孩子討論,引發他思考,家長予以適當地引導就可以,當孩子實在沒有答案時,家長再分析自己的答案。

譬如說在商場買東西時,有路人看著孩子可愛,在排隊結賬時和他聊天,出了商場後家長就可以告訴孩子,“等待結賬時,可以和陌生人聊幾句,但是任何時候都不可以跟著他們隨便離開。你要跟著別人行動時,必須要經過媽媽的允許。”

因為媽媽一句話,走失的孩子見到搜救人員就躲

再譬如說,媽媽問孩子“如果你在商場迷路了,你會怎麼做呢?”

“我會站在原地不動。”

“但是如果媽媽一直沒回來呢?“

“我會去櫃檯找收銀員幫忙。“

“你做得很好,這時候如果有人想帶你找媽媽,你會跟他走嗎?“

“我不知道。“

當孩子產生困惑時,可以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在商場裡,櫃檯裡的收銀員是比較可靠的,而其他人的身份是不確定的,所以不要跟其他人離開,還是乖乖去櫃檯找媽媽哦。“

除此之外,可以告訴孩子 ,你的感受非常重要,任何人,即使是認識的熟人,如果讓你感受到不舒服,你就可以拒絕。

因為媽媽一句話,走失的孩子見到搜救人員就躲

家長要重視對於孩子情緒認知的培養,幫助孩子從小認知自己的各種情緒,併合理表達自己的情緒。

安全教育不是把孩子圈起來,讓孩子失去在世界上生存探索的權利,而是讓孩子學會用自己的經歷、感受和只是去判斷危險是否存在,應該如何求救,這才是正確的安全教育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