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妈妈一句话,走失的孩子见到搜救人员就躲

近日,吉哥在朋友圈看到有朋友分享的故事,一个美国11岁的男孩,在参加“童子军”野外露营活动时不慎与同伴走失,

因为这个男孩一直被父母教育“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于是每次有救援人员路过,他就躲起来,不让救援人员发现他,直到4天后,他才被救援人员发现。

因为妈妈一句话,走失的孩子见到搜救人员就躲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几乎是所有家长都会对孩子强调的安全教育中的金句,但是这句话对孩子而言真的是合适的吗?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能一刀切

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孩子很明显是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当作了在任何情景下都可以使用的安全守则,但这实际上是家长教育中的偷懒。家长应该利用生活中的各种生活情景让孩子明白与他人交往的界限在哪里,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

以“陌生人”作为衡量危险的标准,其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首先“陌生人”这个概念对于孩子而言是模糊的,什么样的人是陌生人呢,警察是吗?消防员是吗?护士是吗?到底什么样的陌生人可以说话,而什么样的陌生人不可以说话呢?

因为妈妈一句话,走失的孩子见到搜救人员就躲

美国一个调研显示,向孩子询问哪些人是“不能说话的陌生人”时,孩子的答案有很多都类似于“不好看的人、很凶的人、长得可怕的人、说话声音很大的人”,但是事实上,很多给孩子带来危险的人恰恰看上去都是慈眉善目的。可以看到,孩子对于陌生人的里面还处于非常表面化的阶段,其中也充满了许多困惑。

另外,数据表明,大部分孩子性侵都是发生在熟人之间,而不是发生在陌生人身上。当我们过于和孩子强调“陌生人是危险的”这一讯息,无疑让孩子觉得只要是熟悉的人就是安全的。

安全教育需要细化

在安全教育方面,我们习惯了告诉孩子种种不可以,习惯于恐吓的方式来让孩子生起恐惧心,但是这种方式,无法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无法真正的在实际生活中保护自己。

一味地去强化提防某类人,也只会让孩子更加不知所措,帮助孩子更加细化地理解危险情景,才是安全教育的根本。

对于家长而言,安全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将孩子当成独立平等的个体,帮助孩子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只是要求孩子要听我们的话。

为了帮助孩子真正的理解,安全教育应该不断地细化,不断地在平时下功夫。

因为妈妈一句话,走失的孩子见到搜救人员就躲

家长可以经常和孩子玩一个游戏,就是“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对于日常生活中地各种情景,都可以与孩子讨论,引发他思考,家长予以适当地引导就可以,当孩子实在没有答案时,家长再分析自己的答案。

譬如说在商场买东西时,有路人看着孩子可爱,在排队结账时和他聊天,出了商场后家长就可以告诉孩子,“等待结账时,可以和陌生人聊几句,但是任何时候都不可以跟着他们随便离开。你要跟着别人行动时,必须要经过妈妈的允许。”

因为妈妈一句话,走失的孩子见到搜救人员就躲

再譬如说,妈妈问孩子“如果你在商场迷路了,你会怎么做呢?”

“我会站在原地不动。”

“但是如果妈妈一直没回来呢?“

“我会去柜台找收银员帮忙。“

“你做得很好,这时候如果有人想带你找妈妈,你会跟他走吗?“

“我不知道。“

当孩子产生困惑时,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在商场里,柜台里的收银员是比较可靠的,而其他人的身份是不确定的,所以不要跟其他人离开,还是乖乖去柜台找妈妈哦。“

除此之外,可以告诉孩子 ,你的感受非常重要,任何人,即使是认识的熟人,如果让你感受到不舒服,你就可以拒绝。

因为妈妈一句话,走失的孩子见到搜救人员就躲

家长要重视对于孩子情绪认知的培养,帮助孩子从小认知自己的各种情绪,并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

安全教育不是把孩子圈起来,让孩子失去在世界上生存探索的权利,而是让孩子学会用自己的经历、感受和只是去判断危险是否存在,应该如何求救,这才是正确的安全教育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