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史上的巔峯之作 太原大手筆繪製精美八河圖

7月6日上午,虎峪河道路快速化改造及綜合治理工程現場。一眼望不到頭的快速路已經鋪完瀝青,綠化工作正在有序推進。眼瞅著家門口的快速路要通車,家住電石苑小區的遲黎賀又來工地“探班”。

“我們附近的居民想要去河東,路上要經過14個紅綠燈,西礦街是必經之路,經常堵車,就是不堵也得40多分鐘。虎峪河快速化路開通後全程沒有紅綠燈,10多分鐘就能達到,以前想也不敢想。”遲黎賀說出了很多鄰居們的心聲。作為迎澤西大街的“鄰居”,虎峪河快速化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西起白家莊路口,東至濱河西路口,這8.6公里快速路的建成,為周邊數萬群眾每次出行平均節約半小時。

和虎峪河一樣,去年5月,在南沙河綜合治理樣板基礎上,太原市同步啟動了北沙河、北澗河、玉門河、九院沙河、冶峪河、風峪河、北排洪溝等市區範圍其餘河道的綜合整治。每一條河的建設內容都包括河道治理、水系雨汙分流、道路交通立體改造、綠化提質升級以及地下管線建設等,工程體量之大前所未有。

八河兩側道路將於月底全線通車。八河治理對於太原城市建設有著怎樣的意義?在市政行業打拼了27年、八河治理項目建設單位中唯一的女負責人王小平最有發言權。“八河治理,可以說是太原市近年來的一項超級工程,堪稱太原城建史上的一次巔峰之作。每條河道建設過程中,都凝結著過去幾十年太原在橋樑建設、生態治理、施工技術、工程裝備等方面的成果。這是太原城建實力的一次集中展示。”王小平說,過去近400天的珍貴經歷,將成為她和同事們職業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治汙

汙水不見了,中水入河臭水變清

什麼是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雖然很多百姓一時沒弄明白,但創新示範區的信號還是讓全體太原市民看到了國家支持的信號和對太原未來發展的信心。

其實,這一批覆源於去年5月太原集中啟動的八河治理工程。正是因為太原市對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的高度重視和大投入治理,才使得太原有資格在全國申報城市中入圍,被國務院批覆為“以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為主題,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簡言之,太原市要在水汙染與大氣汙染治理方面,為全世界同類城市做樣板。

如今,八河治理即將竣工。太原在水汙染治理方面的成果,正在被距水最近的居民近距離感受著。家住十二院城的閆貞,對小區北側九院沙河治理最直觀的感受是:岸邊散步不皺眉頭。

“以前這河裡流的都是汙水,尤其是夏天,氣味可難聞了。”閆貞說,現在好了,路通了,河道也得到治理,兩岸種了很多樹,出門就能見綠,原先的臭水河畔成了小區人鍛鍊的首選地,有水有景,一下子覺得靠河住很幸福。和閆貞一樣,現在周邊群眾都關注著工程進展,期待街頭遊園、綠地儘快建成,以後岸邊散步再也不用捂著鼻子、皺著眉頭了。

快速路修好了,黑臭水體消失了,河道兩岸綠化了,全城人民靜待清水複流的景象。這些清水從何而來?記者採訪中瞭解到,作為八河治理的又一大特色,將通過中水回用,補給水體。

為了實現水清岸綠的景緻,八河治理創造性地配建了五六十公里長的再生水管線,以處理後達標的中水來營造水韻城市風情。太原市再生水發展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介紹,過去,城市管網建設相對滯後,再生水利用設施和管網系統建設,一直沒有納入城市基礎設施的總體佈局與規劃建設。加上城市汙水處理廠多集中在城市的下游低處或是邊遠地區,再生水回用需長距離提升輸送到城市上游中心城區,再生水管網建設投資大、見效慢、養護難,配套管網規模等現實問題都加大了管網建設難度。八條河道的快速化改造以及綜合治理過程,恰巧為中水大規模回用創造了契機。待河道補給水體,清水複流時,太原市現有中水的利用率也將大幅提高。

眾所周知,太原市水資源短缺,將經過處理後達標的中水引入城市河道,不僅讓太原這座缺水城市有了更多亮麗水景,對增加城市空氣溼度也將有所幫助。

暢城

出行便捷了,東西向多了八條快速路

圍擋拆了,寬闊的快速路在綠植的簇擁下彷彿一條綠鏈,從西山直通濱河西路。7月8日一大早,家住西山煤電小區的武晉霞就迫不及待開上汽車,帶家人暢行玉門河快速路。

“從家到濱河西路11公里的路,10分鐘就能到,對於西山居民來說,幸福指數真的瞬間提高了很多。”武晉霞說,以前從西山下來,多數走西銘路或西礦街,由於路網不完善,高峰期擁堵是常事。如今,玉門河治理工程不僅為西山地區新增了一條快速路,還一併“送”來了水、氣、熱等市政設施,填補了之前很多市政基礎設施不能覆蓋至西山的空白。

路暢了,心跟著也舒暢了很多。

玉門河是“八河”中距離最長的,之前道路兩側僅部分地段有路,最寬處不足7米。太原市城鄉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改造後玉門河兩側全部拓寬至15米。同時,在與河道沿線15條南北方向的道路相交時,又通過高架、下穿的方式,全部實現貫通,極大地方便了沿線群眾的出行。

一項工程要建26座下穿通道、一條快速路需要串聯起沿線十幾條道路,疏通交通堵點進而編織成一個小型的路網系統……在八河治理中,虎峪河的建設難度是最大的。

如今,虎峪河道路快速化改造及綜合治理工程的竣工,不僅使虎峪河沿線所有路口均實現南北平交貫通,與立體交叉相配合的快速化通行。同時,為汾河東西兩岸打開了一條快速通道,為河道兩岸經濟社會發展按下“快捷鍵”。

八河,以汾河為中軸,向城市東西方向延伸。如今,八河治理工程的陸續竣工,意味著太原東西向又增加了八條城市快速路。

“八條東西向城市快速路的建成,對八河沿線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對推動太原市經濟建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太原市城鄉管委黨工委副書記武衛華表示,以風峪河為例,風峪河的建設,極大地改善了西山地區的出行環境,有利於盤狀的網格路網向放射性路網轉換,在一定程度上,理順了道路功能,疏解了交通壓力,對於未來西山地區旅遊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防洪

垃圾不見了,排洪溝實現脫胎換骨

河道狹窄、雜草叢生、垃圾成堆,八河綜合治理工程啟動前,很多河道都難以達到原先設計的防洪標準,每到雨季,河道疏通成為市政部門重要工作之一,儘管這樣,也難以經受真正洪水來臨的考驗。

如今,八河治理把每條河道都進行了河堤損毀修復、河道清淤、部分河道拓寬等工作。以冶峪河為例,位於南中環街以南,毗鄰晉陽湖的冶峪河,過去不僅河道狹窄、雜草叢生、垃圾成堆,而且河道的河堤幾乎全部損毀,兩側道路狹窄,交通混亂。如今,冶峪河改造工程從濱河西路一直向西直達西山旅遊公路,全長6.9公里,沿線之前基本沒路,如今全部拓寬為單向雙車道,兩側還建成15米寬的綠化景觀帶。

施工人員介紹,除了拓寬道路,為了確保河道的行洪安全,冶峪河的河道全線實施了拓寬,河道中間寬14米至70米,兩側搭建了1.5萬米長的擋牆,防洪標準達到百年一遇,高於其餘河道。

風峪河位於晉源區,發源於海拔1865.6米的廟前山,於古寨村南匯入汾河。過去這裡只是一條自然形成的排洪溝,垃圾遍佈,河道淤積。經過一年的建設,如今已是“脫胎換骨”。站在西山上向東望,風峪河已蝶變成一條寬約百米的景觀大道。

施工人員介紹,按照“八河治理”的統一標準,風峪河實施了疏浚清障、截汙納管,還在西山源頭加建了沉沙池。而且,作為行洪河道,改造後的風峪河連同道路和兩側綠化帶,最寬處達到110米,防洪標準達到了百年一遇。

增綠

綠化增多了,城市生態廊道打通

7月9日下午,九院沙河快速路兩側綠意盎然,垂柳依依,國槐挺拔,高低錯落的植被勾勒出賞心悅目的別樣景緻。為了在狹窄的空間內打造一條可供沿線百姓修身養性、生態環保的綠色景觀長廊,建設者們在道路綠化方面下足了力氣。

南北兩岸綠化帶從無到有,並拓寬至15米,垂柳、國槐、白皮杏、銀杏、五角楓等20餘種生態淨化植被填滿綠化帶,不僅美化了道路,更構建起一座大型天然“淨化場”。

“作為行洪河道,改造後九院沙河河道寬度16-32米,堤壩建高6.5米,防洪標準提高至50年一遇。”施工人員介紹,河道治理工程堅持將提升排洪能力與打造水文景觀相結合,為恢復河道自然形態添加“雙保險”。針對河道防汛要求和相關規定,綠化設計人員用心設計河灘河床生態景觀,在城區段河灘種植了千屈菜、水蔥、燈芯草、鳶尾、香蒲;城鄉段景觀風貌設計為郊野生態型,以水源涵養為主,河灘植物主要包括蘆葦、燈芯草、香蒲、蒲葦、三稜草等。同時,在河道內引入處理達標後的再生水,“清水+綠植”將共同形成一道水韻情調的亮麗生態景觀,讓江南水鄉夢在太原實現。

如今,八河綜合治理景觀綠化工程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截至目前,八河景觀改造工程已安裝護欄9.79萬米,栽植喬木7.34萬株、灌木5.82萬株、綠籬色塊17.71萬平方米。”太原市園林局副局長李定生介紹,作為今年重點園林綠化工程,八河沿線多點打造了可進入式綠地景觀,同時在八河沿線新建31個街頭遊園,八河綠化全部竣工後,將為太原新增300公頃綠化,相當於5個迎澤公園綠量。

在李定生看來,八河景觀帶的建設,不只是綠量的增加,八條河道分別連接東、西山城郊森林公園,八條綠化帶的建成意味著整座城市生態廊道打通,將有更多負氧離子通過這一生態系統輸送給每位市民。

治理一條河,修好一條路,貫通東西山,帶動整座城,水韻龍城前景可期。山西晚報 要維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