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打工農民工回家,遭遇腦梗媽媽的嘮叨,如何轉念讓她開心

昔日打工農民工回家,遭遇腦梗媽媽的嘮叨,如何轉念讓她開心

心情歡快的母親

“找點空閒,找點時間,領著孩子常回家看看。帶上笑容,帶上祝願,陪同愛人常回家看看。媽媽準備了一些嘮叨,爸爸張羅了一桌好飯……”這是歌曲《常回家看看》中的一段歌詞,膾炙人口,情牽人心,舉國傳唱。前不久,筆者借休年假之機,回到老家陝西西安,切實感受了一把媽媽的嘮叨。所不同的是,這些嘮叨,既不象歌曲中唱的那樣浪漫,也沒有爸爸張羅的一桌好飯跟著,相反還覺得有些囉嗦,不過最終我認識到了媽媽嘮叨中的情意,領悟到了孝道的真諦。

我自十六七就離開家鄉,或當農民工打工,或當兵,或到法院工作,基本上都遠離父母的身邊。前些年,回到老家,母親也沒有這些嘮叨。從2013年開始,母親不幸患上了腦梗,經過手術,後遺症比較明顯,左手不能伸展,手臂也不能舉起,加上在此之前的風溼性腿疼,一鍛鍊就腿疼,恢復較慢,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大多數時間都是在輪椅上度過。人一旦不能走動,心理的煩惱就會增加,嘮叨就會增多。

昔日打工農民工回家,遭遇腦梗媽媽的嘮叨,如何轉念讓她開心

輪椅上的母親

這次回到老家,母親的各種嘮叨基本就沒停過,從家長裡短、開門上鎖,乃至菜園澆水等等,不僅細緻到一步一動,而且繁瑣到每句話重複十次以上。比如,幫她搬上廁所的椅子,每天都要重複交代若干次,我回家十多天,她能提醒我五六十次。這對於已經奔五的中年人來說,越來越覺得囉嗦。父親經常說她,你那點事哪天沒給你準備好,用得著總說總說嗎?晚上關門的事她也總要反覆提醒多次,弄得我哭笑不得,彷彿我真成了不知事的三歲小孩。

生活是平凡的,家庭瑣事也是具體的,完全不象歌曲中唱的那樣美好和浪漫。時間一長,我有時竟也承受不了,對母親說:“咱家家徒四壁,有啥啊,值得別人來偷?關門關門說了那麼多遍,不覺得煩嗎?”言語中竟然也有些不屑之意。想起父親年逾七旬,每天重複這些事,耳邊貫穿這些話,心裡也有些同情。

昔日打工農民工回家,遭遇腦梗媽媽的嘮叨,如何轉念讓她開心

坐在炕上的母親

在家的日子已經過半,離開家的日子一天天接近。一天夜晚,我躺在床上,因快要離家而輾轉反側,徹夜難眠。跑到母親居住的房間,將頭枕在她的腿上,和她聊起家裡的事情來。無意中說起我小時的事情,提到我的頑劣,我不在家時家中的變化,她年輕時的時代特色、親戚家的事情,母親再也沒有那些嘮叨,相反竟談意甚歡,當晚聊到十一二點,後來又連續聊了幾天,高興得不得了。

對這些事,我反思了很久,終於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一直在外邊工作,喜歡說一些國家大事、歷史上的事情、信息化的事情,這些對於文化程度不高的母親來說,其實都離得比較遠,當我和父親以及村裡的同學談起這些事情,母親基本插不上嘴,除了端茶送水,時間一長,母親和我幾乎已經找不到共同語言。母親為了和我多說些話,只能反覆提起一些家長裡短、身邊小事,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竟然有些厭煩,這是多麼的不孝啊!俗話說:百歲老母八十兒。孩子在母親身邊始終是孩子。孩子在母親身邊承歡膝下,取悅母親,是最起碼的孝道。而我卻忽視了這一點,只顧按照自己的意願大談特談外邊的事情。母親因為性格內向及文化程度和年齡增大關心的話題所限,對這些基本不感興趣,也無法深談。看來孝順一事並不象想象的那麼容易做到。

昔日打工農民工回家,遭遇腦梗媽媽的嘮叨,如何轉念讓她開心

拄拐行走的母親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和母親聊天的話題很快轉化到家裡的爺爺奶奶、老姑當年那些事、麵條、餄餎的做法等等她老人家頗為了解、甚至具有豐富經驗的事情上來了,聊的老人心花怒放,竟然親自為我做餄餎和麵,到廚房指點妹妹壓餄餎,臉上總是洋溢著微笑,有時竟然笑得前仰後合。雖然她還是重複嘮叨關門拿盆哪些小事,但明顯少了許多,我也聽起來順耳了許多,不管我是否已經做完了,我都高興順從地回答:媽!好,我這就去做或我剛做完。母親也一聽即過,不再反覆嘮叨。

孝順是篇流傳千年的古老文章,也是值得所有兒女認真領會的深刻文章,同時也是要求做細做好的實際文章,切不可只作字面理解,或是敷衍了事。人人都有年老時,我們要認真做好自己的孝文章,也為兒女子孫做個好榜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