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若以全民之力抗英取胜,会发生什么?

淡晚6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历史的选择总有它的道理。如果鸦片战争清政府发动全民之力抵抗英军取胜,清朝会是什么结果呢?可以肯定的是:

如果英军被打跑,那么下一个被打跑的就是自己!

为什么“静夜史”这么说呢?因为清朝面对的内外形势不一样!

1、清朝奇葩逻辑:英军不足为虑,汉人实为大患

1644年,清军入关后,迅速南下,依靠吴三桂、洪承畴、耿精忠等汉人鹰犬,清军迅速击败农民起义军和南明政权,统一全国。

1645年,根据汉奸孙之獬的提议,多尔衮第二次颁布剃发令,此令一出,江南地区反抗风起云涌,很多原本归顺清朝的汉人也再次反抗起来。但是在清军的血腥镇压下,反抗最终被平息。

汉人,尤其是南方的汉人反抗被平息,但不代表他们从此就成了清朝的顺民。事实上,此后清朝一直在重点监视汉地十八省的汉人,实施了保甲法等严厉的防范措施,并且以汉人降军组成绿营镇守全国各地。而汉人也在清军懈怠的时候不时发起反抗。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乾隆执政晚期爆发的白莲教起义,起义前后持续了15年,范围遍及数十省,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因为是少数民族,对于统治如此庞大规模的汉人始终不敢马虎大意。在清朝皇帝心中,如何防备汉人觉醒和造反,比打赢一场对外战争更有意义。

在清朝统治时期,大兴文字狱,使当时的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老百姓则变得更加愚昧和麻木。

1841年虎门海战,当地老百姓不仅为英军提供各种支持,还在岸上观战,每有一艘清军船只被击沉,他们会在岸上欢呼。

在他们眼中,英军更像是解放者,清朝实为外国人。

所以,清朝不想不能也不敢发动广大群众,因为一旦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在对英国作战中开始觉醒,那么下一个被推翻的,就是清朝自己。

1841年,英军北上定海,道光皇帝急调四川松潘2000藤牌兵前往浙江剿匪。这支精兵用了4个月风程仆仆穿越2000多公里来到浙江,碰到了在这里休整了4个多月的英国人,然后,一战就被打得满地找牙。

所以在清朝,军队和民众绝对是两码事,不存在合力击败英国人的可能。

2、鸦片战争悖论:战败尚有活路,战胜则万劫不复

那么,凡事总有例外。万一民众突然爱国心爆发,认清了英国殖民者的邪恶本质,和清军并肩作战,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吗?

非也!

因为取胜尚有活路,而战败则万劫不复。

很诡异啊,为什么呢?

因为英国人目的是逼迫清朝开放口岸,也就是通商,不是来消灭清朝的。如果清军合力击败英军,那么英军在战败且没有达到目的的情况下势必卷土重来,清朝则有可能陷入更大的被动。

而一旦战争扩大,就有可能出现两种结果:

一是英军继续战败,依靠人民群众的清朝因为战争的巨大消耗加重对民众剥削,导致百姓生活更加困苦,继而铤而走险,揭竿而起;

二是清军战败,清朝面临着巨额的战争赔款和更大的政治让步,清朝将这些负担加到百姓头上,最终百姓不堪忍受,奋起反击。

所以,鸦片战争如果胜利,绝对是对清朝索命的胜利。

相比之下,清朝喜欢温水煮青蛙。

鸦片战争中的割地赔款对于抠门的道光皇帝而言确实多了些,但是对清朝而言却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这些损失保全了清朝的统治,使清朝能够继续往下走。

可以说,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朝的愚民政策得以继续推行,大清朝仍然在浑浑噩噩中坚持了十好几年,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朝才被打疼了,于是有了后来的洋务运动!

所以民众不可联合,联合也必须败!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这场战争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起因,从1839年6月到1842年2月,持续时间近三年,最终英国军舰逼近南京,取得重大胜利,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那么,假如清政府举全民之力抗击英军,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战争性质

鸦片战争,英国称之为通商战争,根本原因是出于英国希望清政府能够开放贸易,为此英国分别于1793年和1816年派出使团访华,向当时的乾隆帝和嘉庆帝提出开放贸易的请求,但均在礼仪问题上发生分岐,清朝皇帝夜郎自大,以天朝大国自居,对英使访华行为认定是藩属国进贡,而对他们的诉求置若罔闻。两次出使失败使英国明白,和平开展贸易的诉求既然无法实行,那就只好诉诸于武力来解决。因此,鸦片战争的性质并不是侵略战争,而是一场因贸易纠纷引发的局部战争,因而无法获得广大人民的拥护和踊跃参与。

战略战术

英国前后投入战舰60余艘,兵力4000余人,携带当时最先时的火枪火炮,封锁广州海面,攻占定海,直趋天津,企图胁迫清政府同意开放贸易,赔偿损失。道光帝慑于兵威,同意通商,并派出钦差到广州与英方谈判,随后道光帝又出尔反尔,出兵收复定海。失去耐心的英军再度北上攻占宁波,定海,进入长江,清军派出数万军队作战,皆被英军击退,在英军逼近南京之际,道光帝迫于压力,才不得不与英方签订《南京条约》,结束了这场战争。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是一场根本就不会发生的战争。但在闭关锁国的清政府看来,洋人的傲慢无礼令他们遭受了奇耻大辱,必须给点颜色让他们看看咱大清朝的厉害,结果是一败涂地,自食其果。

如果清政府能够发动广大群众,举全国之力抵抗,应该能够取得局部战役的小规模胜利,但英国原本并未在这场战争中投入过多兵力,如果清朝负隅顽抗,英国一定会增派军队,扩大战争规模,导致的结果是清朝失败,国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战争启示

鸦片战争是中国“冷兵器时代”对阵外国“火器时代”的第一场战争,大刀、长矛对阵火枪火炮,结果可想而知,可战争结束后,以道光帝为首的腐朽统治阶级并未痛定思痛,全面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提出应对的策略,这也导致了后来清政府在对阵西方列强时的节节败退。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清朝统治阶级虽然在战争开端具备勇于一战的决心,却没有充分了解和分析敌人,制定出有效的防御对策,面对残酷的战争,光有勇气和决心是远远不够的。决定战争胜负不仅需要有勇气,更需要武器装备,战术运用,粮草供给等多方面的资源与配合。

如果鼓动全民抵抗,先不说能不能实施,单论所要付出的代价便是无可估量的,60年后的1900年,慈禧太后对西方十一国同时宣战,就是最好的例证。



历史茶坊


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与教训,总结了100多年的,无非是清政府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整个国家毫无战斗力,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者战和不定,等等,结论是“落后就要挨打”,实质上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对抗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

有人不同意上述观点,说 “落后就要挨打”并不符合历史真相,当时中国经济并不落后,GDP仍居世界第一,很强大的。于是生发出诸多如果、倘若…

当时中国是一个封建国家,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这样的生产关系在当时已经没落,没有先进性可言。

当时英国在政治上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生产力方面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这在当时是最领先和先进的,代表着当时世界的发展方向和潮流。

中英对垒,从根本上说,由于中英两国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水平上的根本性差异,由于英国资本主义侵略性,决定了中国受人欺侮受人压迫的失败命运。

如果清政府所有官员都如林则徐那样抗敌,都如关天培、陈化成、葛云飞那样抗敌,都如三元里人民和浙江“黑水党”那样抗敌,如果清政府以全民之力抗敌,鸦片战争中不会败得那么悲惨,那么狼狈,割地、赔款…

即使这个假设成立,也只能推迟而不能扭转中国战败的命运。


天宁阁


显然,你不知道清政府怕什么

清政府最怕的内部汉人势力的壮大,而不是外部的入侵。

满清统治的普遍地区(大明内地十八省),对于满清开始,这是他殖民统治地区,他是外族人,来统治汉人,就像曰本统治某湾一样,

所以,外国人来了,是跟他争夺资源的,但不会威胁它的统治,他还是能做皇帝,而如果全民抗战,结果就是外国人是打跑了,汉人武装崛起了,满清怎么办?

可能很多人不懂为什么会导致汉人崛起。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一般来说,皇帝对军队和兵权控制得很好,但到了晚期,都会出现内部农民叛乱、财政困难、军队战斗力不行等问题,

皇帝怎么办呢?为了集中权力平叛,会给武将很大权力,平时限制的权力都会放开,

比如,会给他募兵权,招募的兵肯定就是他的私兵,而不是国家的皇帝的,会给他财权,因为皇帝给不了钱,肯定就是他自己筹钱了,这就等于给他财政权,给他人事权,让他激励将士,提拔军官,给他部分地方政权,让他调集资源粮草,

这些权利平时是会严格限制,不让武将染指的,不可能给武将的,但一旦战争,就不得不放权,放权的结果就是收不回来。

曾国藩等人就是典型,如果洪杨之乱发生在1895年,曾国藩平叛成功了,反手就会灭了满清,只是他当时时机不对,太早了。

所以你看,曾国藩打安庆、南京,满清就在不远处驻扎,实际就是防着曾国藩想不开。

如果你所说的全民抗战,会有多少个曾国藩?那曾国藩的底气就足了,满清当时就翻船了。

所以,满清的敌人不是外族,而是内部汉人。

话说,满清灭亡了不好吗?被殖民统治上瘾了?


南朝四百八十寺


能不能打得过英国不确定,但中国一定会乱。

鸦片战争可能被我们现代人赋予了太多当时并没有人察觉到的意义。今人审视这场战争可能会痛苦,愤怒。但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尤其是统治者来说,这大概是一场胜利。

坦白讲,从战争的开始到结束。道光皇帝都没弄明白英国人到底来中国干什么来了。是简单的通商,还是想要推翻清王朝,亦或是其他的目的?

不过正经说,最迟至英国人白河投书,道光皇帝并没有把鸦片战争这事当做一件危急存亡的事情来看待。再加上白河投书,这国书的翻译质量(天津博物馆里有翻译的文本,有机会可以去看看)使得道光帝确信,英国人是为通商来的。所以这不会危及统治。

而英国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其实也是通商,准确的说是平等的通商,如果可以再和葡萄牙一样要一个港口囤积货物。

于是琦善与英国人签了穿鼻草约,但是道光皇帝却并不买账认为琦善太大方了,而且天朝尊严被英国人踩在了地上,因此战端又起,直到英国人兵临南京城下,最终签订了《南京条约》

问题是,南京条约签的虽然有些不体面,但还符合封建王朝对待少数民族的一贯政策:羁糜。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讲和,给你点好处,你还是得听我的。

因此,当时的清王朝并不在意这个问题,也就更不用说举全国之力来对付英国了。

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已经输出了一套完整的与外族打交道的体系。而且清朝还是集大成者,自身就是少数民族,而且成功的融合了汉族,蒙古族,藏族,满族等各种民族文化,因此他们对于英国人的到来并没有高看一眼。

相反他们担心的则是汉族人,王朝在走下坡路,土地兼并严重,百姓失业,流民增多,秘密结社各个地区频频出现,因此一旦因为外部矛盾激化内部矛盾,这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南京条约签也就签了。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论点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日本学者提出来的:印度,中国,日本,三个国家当中最擅长与外民族打交道的是印度,最不擅长的是日本,中国则处在中间。结果当西方人瓜分世界时,印度的损失最大,而日本却损失最小。


尔尔泛泛


首先,看待历史需要用多种史观来研究它。

那您用了一个假设,假设“敌军来入侵全民来反抗它们”那我们就用假设,虚拟的角度来描述事实。

1从基础设施来看:鸦片战争时期,我国的国民仍过着自给自足的农田生活,而英军已经历过第一次工业革命。手里拿着的是洋枪洋炮,而中国人手里还依然是大砍刀,锄头,农用工具。

2经济上:农民老百姓受西方鸦片的影响,有些人逐渐开始吸食鸦片,给英军带来滚滚利润。而英军利用这些利润打造洋枪洋炮,转化为市场资本。

3统治者:当时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镇压当时少有的思想开放的农民起义军,内忧外患。清政府以此来讨好西方侵略者。

综上所述,落后就要挨打,当时,清政府不盲目自大和英军友好通商,中国也不会有后来的惨局了。

我是小冉观历史,如果我的评论可以的话,请大家关注我。





教史周刊


如果第一次鸦片战争取胜了,中国可能国土损失不会太大。但是我们在亚洲这一个版图上,有可能都没有地位了。短暂的胜利会让统治阶层继续保持原有政策。与我们相邻的日本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们会努力的,学习欧洲,学习西方。到那时候,他们养精蓄锐,跟我们决一死战的时候。估计输得要比甲午战争还要惨很多。有可能会肢解这个国家。所以说鸦片战争有一些正面意义才让我们了解的世界开始了学习。否则的话,我们还是不知道问题在哪里。


伊丽莎白女王她老舅


悟空,全民抗英?你疯了吧?清政府是好东西吗?压迫,奴役,文字狱,剥削,这样的封建专制政府,你愿意为它当炮灰?

事实上,八国联军打北京时候,老百姓只是看热闹,谁关心清朝是存在还是亡国呢?那是爱新觉罗家的国家,与老百姓有什么关系?所以,老百姓更是愿意当看客。

“宁与友邦,不与家奴”,慈禧把老百姓当做奴役,她鄙视你,你又何必尊敬她呢?

你这样的提问,非常可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