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環境日」立足法律監督主業 檢察力量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一架搭載五鏡頭攝影機的多旋翼無人機緩緩起飛,對地形複雜的被破壞區域進行全覆蓋式數據採集,準確、直觀的三維實景即刻呈現在辦案檢察官面前。

「世界环境日」立足法律监督主业 检察力量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這是5月11日北京市豐臺區檢察院辦理一起公益訴訟案件時,為明確違法現狀、固定關鍵證據,運用高科技進行空中取證的一幕。

近年來,全國檢察機關立足法律監督主業,聚焦水、大氣、土壤汙染防治和耕地、礦產等資源保護重點領域,解決了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非法排汙、非法佔地、破壞生態等環境資源問題。

世界環境日來臨之際,記者走進最高檢,深入瞭解檢察機關各部門如何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專項監督辦案數量顯升

天津靜海萬畝坑塘汙染案、甘肅祁連山系列環境汙染案、廣西來賓“3·14”非法跨省傾倒危險廢物案……2013年至今,最高檢單獨或聯合相關部門掛牌督辦環境資源領域犯罪案件147件。

最高檢偵查監督廳廳長張志傑介紹說,2013年至今,最高檢連續部署開展破壞環境資源犯罪專項立案監督活動。5年來,全國檢察機關共批准逮捕破壞環境資源保護刑事案件29702件43057人,較前5年分別上升15.7%和10.6%。

在騰格裡沙漠汙染環境系列案、江蘇泰州靖江“9·11”汙染環境案、西安篡改環境監測數據案等案件辦理過程中,各省級檢察院均採取督辦、參辦等方式,加強對下級院工作支持和業務指導。

“檢察機關各級偵查監督部門把加強環境資源司法保護、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工作重點之一,將打擊破壞環境資源犯罪擺到突出位置。”張志傑說,5年來,經檢察機關建議,行政執法機關共移送涉嫌破壞環境資源類案件9166件11676人,檢察機關監督公安機關立案偵查涉嫌破壞環境資源類案件8899件10923人。

專項監督工作開展過程中,各地檢察機關堅持不等不靠,主動出擊,深度挖掘案件線索。對內,查微析疑,發現監督線索;對外,主動與行政執法機關加強聯繫,尋找線索。

➤ 如山東省檢察機關發揮556個派駐基層檢察室接地氣的優勢,開展聯合走訪,摸排監督線索;

➤ 浙江省檢察機關通過開展與行政執法機關聯合調研、加強行政處罰案件和移送後未立案案件的排查梳理、設立媒體觀察員等途徑,擴充線索來源渠道。

➤ 湖南檢察機關主動對接湖南省委、省政府關於“一湖四水”生態環境資源保護的行動部署,開展專項監督治理活動;

➤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白山市等6個檢察院發揮“檢察一體化”優勢,集中開展“長白山區域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檢察監督專項行動”;

➤ 湖北省檢察院聯合公安、航運管理等部門開展專項活動,打擊非法排汙、採砂、捕撈等破壞長江生態資源的違法犯罪……

因地制宜精準發力,是提升專項監督活動實效的重要抓手。為把有限的司法資源用在“刀刃”上,各地檢察機關結合區域實際,自主開展各種“小專項”,以小促大。

與此同時,各地檢察機關以“智慧偵監”建設為突破口,不斷加大監督力度。

➤ 如廣東省檢察院建立立案監督平臺,變“線下走動”為“線上巡檢”,節約了司法資源;

➤ 黑龍江省葦河林區檢察院通過核對公安和林政部門執法檔案與衛星林相圖發現線索,成功監督立案多起非法佔用農用地案和非法採伐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案。

結合辦案恢復生態環境

“非法捕魚5斤,需要購買流放魚苗300斤恢復生態,周某這個教訓夠深刻。”貴州省三穗縣漁業執法部門工作人員說。

2017年6月9日,周某在邛水河三穗縣河段非法電捕野生河魚被現場抓獲,當場查獲漁獲物5斤。鑑於周某系初犯,認罪態度較好,且願意購買魚苗增殖放流恢復生態,貴州省三穗縣檢察院依法對周某作出相對不起訴決定。此後,周某購買300斤魚苗到案發地增殖放流,及時有效修復了被破壞的漁業生態秩序。這是近年來,各地檢察機關創新工作機制,將生態修復與案件辦理有機結合的一個縮影。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檢察機關公訴部門嚴懲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犯罪的同時,創新完善生態檢察工作機制,立足打擊、預防、監督、教育和保護的檢察職能,探索開展生態環境恢復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最高檢公訴廳副廳長張相軍介紹說,今年1月至4月,全國檢察機關公訴部門共起訴破壞環境資源犯罪案件6149件9446人,決定不起訴823件1395人;補植復綠樹木1388.48萬株,增殖放流魚苗1109.63萬尾,恢復耕地2.55萬畝,恢復草場600多畝,修復礦山67個,繳納生態修復費用9293.59萬元;結合辦案,發出生態檢察建議1640份。

針對生態環境資源刑事案件專業性強的特點,福建、貴州、江西等7個省級檢察院,42個市級院、132個基層院設立生態環境保護檢察處(科、室),北京、江蘇、吉林等地基層檢察院設立破壞環境資源犯罪專業化辦案組,專門負責辦理破壞環境資源刑事案件。

為解決“人坐刑期滿,荒山依舊在”問題,各地檢察機關積極聯合相關部門建立生態修復工作機制,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和恢復性司法理念,將生態修復情況與案件處理有機結合。統計數據表明,有16個省的三級檢察機關會同當地法院、公安、環保等部門共建立生態環境恢復性檢察工作機制1611個。

檢察機關在捕前、訴前、判前,教育引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承擔修復義務,恢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綜合考慮犯罪情節、實際履行修復義務等情況,根據案件所處的訴訟環節依法不捕不訴、建議法院從輕量刑或者適用緩刑,對通過實際修復行動認罪悔罪的犯罪嫌疑人從寬處理,也使受損害的生態環境得到實際有效和及時的修復。據統計,各級檢察院聯合地方政府、法院等已建立各類生態環境恢復基地362個、面積12萬餘畝。

公益訴訟開創共贏局面

2016年7月,湖北省武漢市遭遇特大暴雨,某公司附近河道內翻湧出大量劣五類汙水。經核實,該公司為搶工期,未經批准截斷市政排汙管道,臨時修建一條通往內河的汙水管道,因管道設計不合理出現破裂,生活汙水不斷湧入內河。針對水務部門未對該公司予以行政處罰的問題,檢察機關提出檢察建議並持續跟蹤整改效果。最終,該公司投入資金重建排水管網,徹底消除了汙染隱患。

據瞭解,檢察機關辦理公益訴訟案件中,有9成通過訴前程序督促行政機關依法履職、整改到位。

“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是黨中央部署的重大改革任務。通過發起訴前檢察建議,能有效督促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全面履職。”最高檢民事行政檢察廳廳長鬍衛列談及訴前程序的作用和效果時說。

在胡衛列看來,公益訴訟不是檢察機關的“獨角戲”,想要行穩致遠,必須得到黨委、人大和政府部門的支持配合。獨贏不算贏,只有每一個參與者都能從中有所受益、同步發展、共同分享,公益訴訟才算成功。

據瞭解,截至今年4月底,全國檢察機關共辦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案件17715件,督促恢復被汙染、破壞的耕地、林地、溼地、草原15.9萬公頃,督促治理恢復被汙染水源面積364.7多平方公里,督促6970餘家違法企業整改。辦案中,最高檢和各地檢察機關注意加強與相關各方協調溝通,努力開創公益保護參與共贏的新局面。

記者梳理發現,自2017年7月1日檢察機關全面推開公益訴訟工作以來,北京、天津、遼寧等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一把手”,先後就支持檢察機關開展公益訴訟工作進行批示,且多數不惜筆墨、大段論述,彰顯對公益訴訟的關心重視。

吉林、內蒙古、江蘇等多家省級檢察院加強與同級法院的溝通聯繫,就訴訟程序、法律適用、案件起訴、受理等問題及時形成會議紀要或出臺相應規範性文件,推動工作開展。

今年5月9日,山東省委政法委牽頭省高級法院、省檢察院、省公安廳、省司法廳,聯合出臺《關於在檢察公益訴訟工作中加強協作配合的意見(試行)》,切實解決檢察公益訴訟工作中的調查取證、線索移送、移送執行等問題。此外,嵐山、博興、鄒城等地檢察機關已與紀委監察委聯合出臺加強協作配合意見,在辦案中發現違法違紀線索的,及時移送紀委監察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