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明朝時才傳入中國,在這之前是穿什麼禦寒過冬的?你知道嗎?

即使沒有棉花,古人也有辦法抵禦冬天的嚴寒。而問“沒有棉花拿什麼禦寒過冬”實際是把自己繞住了——之所以用棉花,也是因為棉花這種植物纖維有較好的保溫特性,而同樣具有保溫特性的,還有其他的植物纖維,比如說麻,比如說動物皮毛,不要說古代,即使是幾十年前,在中國北方地區也有氈褥子、氈疙瘩、羊皮襖、狗皮帽子、狍皮被子,更多的時候,這些東西比棉花的禦寒效果還要好,下面咱們就來講述一下那段時間的生活

棉花明朝時才傳入中國,在這之前是穿什麼禦寒過冬的?你知道嗎?

棉花在亞歐大陸上也有,棉花原產地是亞熱帶的印度、東南亞和非洲。不是像玉米、菸草、辣椒一樣原產自美洲的,所以要等哥倫布發現新大陸(1492年)之後,才有可能傳入中國。、中國很早就有棉花,我好像記得漢代墓葬就出土過棉布,只不過不是很普及種植,宋元時代有了大規模的棉花紡織業,這個問題不是考證棉花的傳入中國路線,就不多談了。不管是宋朝還是明朝,棉花普及之前有幾千年的歷史,我只說我熟悉的先秦商周這一段時期古人是穿什麼衣服御寒過冬的。

原始社會

從原始社會開始,人們就開始烤火取暖了。但是火要是像平時做飯那樣的話只能在固定的地方取暖,但是人也不可能只在一個地方待著啊。所以為了方便移動,人們就發明了將火放進陶瓷的辦法。這個陶瓷就是我們所說的爐或者灶。

棉花明朝時才傳入中國,在這之前是穿什麼禦寒過冬的?你知道嗎?

秦漢時期

東漢《西京賦》記載“朝堂承東,溫調延北”。什麼意思?秦漢時期主要是依靠“壁爐”或者“火牆”取暖,具體的怎麼做呢?先拿兩塊筒瓦扣起來,然後把他們放在牆壁內,將它與做飯的灶相連接。這樣就可以取暖了。火牆在中國已有悠久歷史。西安閻家村漢代建築遺址的爐灶,其排煙道先曲折,後直上通於戶外,近似後世的火牆。所以才有了東漢《西京賦》記載“朝堂承東,溫調延北”的描述。

漢代時期

到了漢代皇帝開始有暖殿了,具體怎麼做的呢?《西京雜記》中記載著在牆壁用花椒和泥土一起塗。沒想到花椒還有保暖效果。

棉花明朝時才傳入中國,在這之前是穿什麼禦寒過冬的?你知道嗎?

唐朝時期

古人取暖一般用木炭,百姓家中有火盆、手爐什麼的。但是到了唐代的時候,皇帝用木炭就比較高級了。皇宮用的木炭是西涼國進攻的進口瑞炭。比如唐玄宗時候的宰相楊國忠就很講究,用蜂蜜把炭屑粘成雙鳳形,燒的時候還用白檀木鋪在爐子底下,如此一來餘灰就不會雜染。最奇葩取暖方式要屬於人工取暖了。唐玄宗的弟弟什王到了冬天的時候,就讓宮妓圍在自己的身邊。而岐王李範就叫妓女在他身邊,然後將自己的收伸進妓女的身子裡取暖。

棉花明朝時才傳入中國,在這之前是穿什麼禦寒過冬的?你知道嗎?

當然,這幾件禦寒專用物件,對於當時的普通百姓來說,簡直就是遙不可及。就說最日常的穿衣,老百姓的棉衣被褥裡,可填不起昂貴的絲絮,基本都填“縕”,也就是鏁絲用的下腳料。保暖效果更是天上地下。戰國大學者曾子,窮困時就穿這種衣服,冬天時一抬胳膊衣服就破,生生露出胳膊肘在寒風裡,捎帶貢獻著名成語——捉襟見肘。至於有錢人穿的棉襖?窮人當然也穿,填充的也多是這類“縕”,且主要以粗布製成,學名叫褐。其保暖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另外好些普通家庭,也會穿一些皮毛衣服御寒,主要是由狗皮製成,比起名貴的羊皮裘皮大衣,也是天上地下。這樣的防寒效果,聽聽唐朝大詩人杜甫的悲傷詠歎就知道:布衾多年冷似鐵,驕兒惡臥踏裡裂。而且這樣凍壞的情景,還只是相對不太冷的深秋時候。真正數九寒天的冬天又會是什麼樣?簡單一句詩,就是古代多少窮人,冬天的無奈寫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