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大寺庙,第《11―20》名,后期继续发表


11.智者乐水、仁着乐山-四川乐山凌云寺乌龙寺 通称大佛寺的乐山凌云寺,是建于唐代的古剎。该寺寺名的由来,是因岷江的凌云山断崖,刻有一尊我国最大的断崖大佛。岷江源于北方,大渡河由西注入,据说在两河汇流处的崖壁上,雕刻这一尊高约七十一公尺的石刻大弥勒佛,是为祈求航行上的安全。乌龙寺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弥陀宝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如来殿(藏经楼)、客堂、观堂、禅堂、丈室、观音殿等

12.善庚无垠乘缘来-重庆慈云寺 座落在四川省重庆市南岸。慈云寺始建于唐,原名观音庙,清干隆二十二年(1757)重建,起初规模不大。民国十六年重修并扩建,更名为慈云寺,始具丛林规模。在寺内设有"爱道堂",安置尼众,遂成四众丛林。慈云寺建筑面积约四千多平方米,殿宇依山势而建,采取了中西结合的方法,布局别。全寺主要建筑为大雄宝殿、韦驮殿、普贤殿、三圣殿、地藏殿以及爱道堂等

13.李冰业绩万古存-四川都堰二王庙 二王庙在都江堰东北岸玉垒山麓,是为纪念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持人李冰父子而建的。建筑群临江依山,不强求中轴对称,而是随着地势曲折而上,殿宇巍峨,错落有致,雕梁画栋,色彩斑烂,素有"玉垒仙都"之称


14.鹤骨仙风话道源-四川鹤鸣山道观 四川鹤鸣山吕祖-孚佑帝君自号纯阳子,传为三清虚仙鹤真仙转世。鹤鸣山在四川省大邑县城外西北十公里处,张陵在此修练成仙,创立教派,因此在鹤鸣山成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

15.佛地、仙山、净界-四川峨嵋山寺庙 峨眉山古称牙门山,又称蛾眉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四川省峨眉县西南。峨眉山晋代时创建白水普贤寺,为峨眉山兴建佛寺之始。唐、宋以后佛教日趋兴盛,至明、清臻于极盛,一时梵宇琳宫,大小寺院近百座,为普贤菩萨应化道场。《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说:"世人若行若立。吟诵此经,此尊当乘六牙白象前来现身"。普贤菩萨崇尚行愿,以十大行愿度众生,故称为大行普贤王菩萨

16.老君山道院-四川新津老君山 新津老君山,手招仙客上云霄,张子来吹碧玉箫。道家的说法,老君山是为阳山,这是因为青城山是阴山,老君山供奉老子,而为老子庙


17.汉地密宗第一寺-成都石经寺 石经寺又名西裕寺,位于北京西南郊60公里的房山区水头村,初建于唐朝初年,经历历代修建,规模宏大,依山建筑,座西朝东,中路有六进殿堂,西侧有配殿和帝王行宫,增房.南北各建砖塔一座,可惜在抗战期间被日军炮火击毁,仅存古塔,碑刻等遗迹,目前正在修复

18.泸沽湖札美寺-云南藏传佛教 云南上座部佛教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德宏,思茅,临沧和保山等地州,为蓁,布郎,德昂,阿昌等族和部份佤族群众信仰,信教人数约70余万人.上座部佛教传入云南有两大路线,大致上来说西双版纳的小乘佛教受泰国佛教的影响较大,德宏地区的小乘佛教受缅甸佛教影响较大,西双版纳的小乘佛教大致兴起于随唐时期,宋代得到较大发展,元明清三代世鼎盛时期

20.积功德是心愿-云南德宏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传入云南后,公元八世纪左右进入发展时期,十至十五世纪进入鼎盛时期,形成很多教派,主要有林居派和村居派。随着时间的推移,两派的界限越来越小,从居住地来看,林居派逐渐向村居派靠拢,后来林居派又出现了花园寺派,我国傣族地区的花园寺派是从泰国清迈传入的,清迈的花园寺派又是从斯里兰卡传入的。后来两在戒律问题上发生分歧,莲花寺派主张严格遵守林居派戒律,花园寺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