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套疊」——熟悉的病名,陌生的疾病(上)

症狀篇

“腸套疊”——熟悉的病名,陌生的疾病(上)

腸套疊是由於腸蠕動節律失調和環狀肌持續性痙攣,使痙攣段腸管套入與其相連的腸腔內。使食物不能通過,血液也無法到達該區域,導致腸道梗阻壞死、穿孔、感染和內出血等。有一個很形象比喻:如同單筒望遠鏡,當旋轉鏡身時,望遠鏡可以拉伸,當往回扭時,部分鏡身就會重疊。

理論上任何部位都可發生腸套疊,但大多發生在小腸和大腸連接的部位。

“腸套疊”——熟悉的病名,陌生的疾病(上)

小腸腸套疊

腸套疊好發於嬰兒期:

每1,000名嬰兒中有1至4名發生腸套疊,以4~10個月嬰兒多見。大約60%的腸套疊患兒年齡小於1歲,80%至90%的年齡小於2歲。

男女之比為2~3:1,即男孩佔大多數。

多數患兒營養狀況良好,身體健康。

腸套疊一年四季均有發病,以春末夏初發病率最高,在呼吸道感染和胃腸炎的流行高峰期,腸套疊發病相應增加。

“腸套疊”——熟悉的病名,陌生的疾病(上)

急性腸套疊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 回盲部解剖因素:嬰兒期回盲部遊動性大,迴盲瓣過度肥厚,小腸繫膜相對較長,加上該區淋巴組織豐富,受炎症或食物刺激後易引起充血、水腫、肥厚,腸蠕動易將回盲瓣向前推移,並牽拉腸管形成套疊。

2. 先天性腸管畸形和其他器質性疾病:如梅克爾憩室、腸旋轉不良等都會成為急性腸套疊的誘因。

“腸套疊”——熟悉的病名,陌生的疾病(上)

3. 寶寶飲食改變:生後4~10個月,為添加輔食及增加乳量或斷乳前後的時期,由於嬰兒腸道不能立即適應,導致腸道功能紊亂,引起腸套疊。

4. 病毒感染:50%以上腸套疊與腺病毒和輪狀病毒感染有關。

5. 腸痙攣及自主神經失調:由於各種食物、炎症、腹瀉、細菌毒素等刺激腸道產生痙攣,使腸蠕動功能節律紊亂或逆蠕動而引起腸套疊。

6. 遺傳因素:有腸套疊家族史的寶寶,患腸套疊的風險要高得多。

7. 既往腸套疊病史:有過腸套疊病史的寶寶,再次發生腸套疊的風險增加。

我國一般將腸套疊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種:

原發性腸套疊:約95%腸套疊為原發性,套疊腸管及附近找不到器質性病變。

繼發性腸套疊:5%腸套疊繼發於腸管的器質性病變,包括梅克爾憩室、腸重複畸形、腸息肉、過敏性紫癜。

“腸套疊”——熟悉的病名,陌生的疾病(上)

腸套疊表現:典型的腸套疊四聯症“陣發性哭鬧、嘔吐、腹部包塊、果醬樣大便”

陣發性哭鬧:寶寶表現為突然出現陣發性、有規律的哭鬧,持續約10~20分鐘,哭鬧時成蜷縮狀(將膝蓋向胸部靠攏)。腹痛讓孩子哭得非常大聲,伴有手足亂動、面色蒼白、拒食、異常痛苦表現。然後暫時安靜幾十分鐘,再次劇烈哭鬧,如此反覆發作。

陣發性哭鬧是因為嚴重劇烈腹痛與無痛期交替。疼痛發作與腸蠕動間期相一致,由於腸蠕動將套入腸段向前推進,腸繫膜被牽拉,腸套疊鞘部產生強烈收縮而引起的劇烈疼痛,當蠕動波過後,患兒即轉為安靜。

嘔吐:腹痛發作後不久便發生嘔吐,初為奶汁或其他食物等胃內容物,以後轉為膽汁樣物。1~2天后嘔吐糞便樣液體,提示病情嚴重。

腹部腫塊:在哭鬧的間歇期檢查腹部,可在右上腹觸及臘腸樣、稍活動並有輕壓痛的包塊,右下腹一般有空虛感;到了晚期,由於脫水、電解質紊亂、腹脹、休克甚至出現腹膜炎徵象,此時,腹部腫塊反而不容易查出。

果醬樣血便:病初時可有1—2次正常大便,以後便排出含血和粘液的糞便,像果醬樣。多在發病後6~12小時排血便,早者在發病後3~4小時即可出現。少數嬰兒來診時無血便,僅肛門檢查時手套上染有血跡。

後期表現:

可有脫水,電解質紊亂,精神萎靡不振、嗜睡、反應差。發生腸壞死時,有腹膜炎表現,可出現中毒性休克等症狀。

“腸套疊”——熟悉的病名,陌生的疾病(上)

腹膜炎是一種危及生命的疾病,需要立即就醫。腹膜炎的體徵和症狀包括:

腹痛

腹部腫脹

發熱

腹膜炎會導致寶寶進入休克狀態,需要立即就醫。休克的體徵和症狀包括:

皮膚溼冷,呈蒼白或青灰色

脈搏微弱或迅速

呼吸淺慢或呼吸快

易激惹

嗜睡

昏迷

(接下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