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岳池朱元璋传说搜集与考证之十:柳邑城,级别或比县城高得多

四川岳池朱元璋传说搜集与考证之十:消失的柳邑城

采访:侯立新、邱秋、胡佐斌 摄影、执笔:胡佐斌

邑,在古代常被理解为“县”,如“邑令”,即县令的意思。在岳池县排楼乡境内,有一地名为柳邑城,在今天的排楼人的眼中,它仅为一座小山寨,故又称柳邑寨,该寨在清光绪版《岳池县志》中也有记载,为清代排楼人尹义若倡众捐修。但让人百思不解的是,清代时,排楼人修筑此寨,为何以“柳邑”命名呢?难道说,在排楼乡这个地盘上,历史上还曾设有一个叫“柳邑”的县城?

四川岳池朱元璋传说搜集与考证之十:柳邑城,级别或比县城高得多

清光绪版《岳池县志》(译印本)关于柳邑寨的记载。

这显然不符合岳池县的真实历史!按史料记载,在今岳池大地上,曾设有三个县,按所设时间,依次为:新明县,岳池县,和溪县。其中,新明县设于唐武德二年(620),岳池县设于唐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97),和溪县设于南宋开禧三年(1207)。元至元二十年(1283),新明、和溪二县并入岳池县。

四川岳池朱元璋传说搜集与考证之十:柳邑城,级别或比县城高得多

如今村民所称的柳邑城,仅是一座面积约20亩的小山寨。

因此,柳邑之“邑”作“县”理解应该不妥。再查阅“邑”的解释可知,古代之“邑”,常指两个意思:一是指县或县城,一则指都城。若将“柳邑”理解都城,则更让人不太相信了。总之,“柳邑”一名的由来,一时则成了难解之谜。

作为一名地方历史和传说的研究者,笔者一直试图想解开这道谜。以下是笔者结合排楼的具体情况就“柳邑”一名的由来所作的分析,妥与不妥,还望广大读者朋友多多批评指正。

而今排楼人所称的柳邑城,是位于排楼乡朝阳寺村的一座面积仅20亩的山寨,它留给今天的,是寨上泥土里夹杂着的众多瓦砾和柳邑城城民英勇战斗的故事。但柳邑城城民的战斗故事有些乱,有人说是白莲教包围柳邑城,攻打三天三夜没攻下,反被城民从寨上泼下的稀饭烫得喊天叫地。也有人说柳邑城是白莲教的盘踞之地,被清朝大军10万大军层层包围,但清军久攻不下,被迫用火攻,最终将柳邑城烧毁。笔者认为,这矛盾的故事,其实反映的是柳邑城的变迁。

四川岳池朱元璋传说搜集与考证之十:柳邑城,级别或比县城高得多

柳邑寨附近尹家大院地坝。

最早的柳邑城,其面积或许要比今天的柳邑寨要大几百倍。

笔者在搜集排楼洪恩寺的故事时,就曾有老人说,传说洪恩寺原是一座城,有48道山门,城区面积约4平方公里,今排楼乡岩上几乎都是。

排楼人所说的岩上,是对排楼乡这个高丘台地的俗称。排楼乡的地型十分独特,全乡13个村,除石龙河、雪山寺、白虎梁三个村外,其他10个村均在岩上这片高丘台地内。排楼乡著名的老文人尹杰介绍,在过去的冷兵器时期,人们无论从哪个方向进入这块高丘台地,都必须经过一道山门,直到现在,一些山门的名字还被人们常常挂在口中,如关口、巷子口等。

四川岳池朱元璋传说搜集与考证之十:柳邑城,级别或比县城高得多

尹家大院的多边形石脚盆。

关口,今属与岳池县坪滩镇关口村。该村与排楼乡三王庙村接壤,其中的关口故迹位于高丘台地内,就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还能看到关口处的拱形门。关口之“关”,自然是关隘之意,就像山海关、嘉峪关一样。然而,岳池县关口村的“关”,具体叫什么关,又是哪一历史时期的关,今人已无法知道答案。但从“关口”一名,我们明显感觉到,在这道关口之后,应该有一座城,否则,设关还有什么意义?

在冷兵器时代,像排楼这个高丘台地,也是非常适合建城的,更何况,这里除了位置高、岩上平旷宽阔这一优势外,还有其他优势,如地处古驿道上、距嘉陵江仅约3公里等。要说明的是这条穿越排楼高丘台地的古驿道,据《明代驿站考》,它为重庆北至潼川府(今绵阳三台)路。过去的冷兵器时代,在排楼乡这片高丘台地上设关建城,用来控制水陆两路,也是较为科学的。而在这高丘台地内,一些村民建房挖地基,也常挖出一些老瓦来,这似乎也在暗示,这里以前建过城。

四川岳池朱元璋传说搜集与考证之十:柳邑城,级别或比县城高得多

尹家大院古井。

更为巧合的是,在这片高丘台地内,有一细长的标志性山岭,其形如一片柳叶,它处于洪恩寺遗址处,清朝时曾建山寨,名为柳山寨,该名一直流传至今。莫非,排楼这片高丘台地,便是早期的柳邑城?到后来,洪恩寺、柳邑城被清军大火烧毁,仅剩下今朝阳寺村内的那座孤耸的小山里面的建筑没毁,而被人们继续称为柳邑城呢?

排楼乡之“排楼”一名,似乎也有着柳邑城的影子。据《岳池县志》(1911-1985)记载,排楼乡,民国初年名排楼场,民国10年名排楼乡,民国29年与龙孔乡合并为龙排镇,1966年改名富强公社,1971年复名排楼公社。由此可知,排楼一名由来已久。

而在实地走访中,笔者发现,排楼一名,至少在康熙年间就有了。在柳邑寨附近,有当地尹氏族人的入川先祖尹向震墓,其墓碑尚存,上面这样记载:“父,字向震,号纯先,湖南永州零陵籍也,生于康熙元年(1662)……后牵家来川落业,地栖排楼,栉风沐雨,创业鸿基……终于雍正九年(1731)……”

按碑文所载,尹氏族人康熙年间入川来到今排楼乡时,此地便已开始叫排楼了。排楼,从字面理解,应该是一排排的楼房。也许,柳邑城并未被大火毁得一干二净,至少还能依稀看见一排排残存的楼房,以至于后来入川的先民一时不知柳邑城之名,便以排楼名之呢?至少,在古代,能看到一排排楼房,也只有在城区才能遇到吧?

四川岳池朱元璋传说搜集与考证之十:柳邑城,级别或比县城高得多

尹家入川先祖尹向震墓碑。

假设排楼乡以前真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柳邑城,那么,这座城的级别应该远比一座县城的级别要高——若把柳邑城的面积视作按老百姓传说的4平方公里,就拿清朝时期的岳池县城相比,它至少是岳池县城的5倍。如此高级别的城市,即便不能与都城相比,想必也相差不了多少了吧?但若得出这样的结果来,谁又会相信呢?除非,这依旧像当地流传的那样,这座城的设立与朱元璋脱不了干系。

坦白地说,笔者是倾向于柳邑城曾为大城区的观点的。在上一期的洪恩寺中,笔者就写道,当地有老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看到一本《火烧洪恩寺》的古书,上面有“火烧仪僧五百”的记载——试想,一座寺庙的僧人有五百之众,若不处在大城区或大城区之郊,哪有这么多香客来烧香拜佛、养活如此之多的僧人呢?

也许有朋友要问,如果真有一座4平方公里的古城,哪怕不到1平方公里,史料也应该有记载才是,为何今人却无史料可考呢?

其实,要回答这一问题不难。因为在史学界,普遍存在这样的观点:四川无明史。特别是明朝末年,因为频繁的战乱、瘟疫,特别是张献忠对川人采取的烧光、杀光、抢光政策,导致四川土著几近杀绝,城中无人,官方和民间的文献或被烧毁,或被风雨长年浸蚀而化。以岳池县为例,清乾隆二十一年岳池县令黄克显完成首本《岳池县志》,其向分巡川北兵备道道台刘益求序,刘在序言中如此写道:

迨至岳池,邑令黄克显手执一册谒余曰:“此某所新修县志也,县为前代甲邑,缘前明兵燹后,县志无所考。某留心采访,见邑中残碑断碣,即披榛莽,躬阅手抄,不惮辛劳,自宋迄明,得名宦、仕进科甲若干人,文艺若干首,皆省志、郡志所未载。某分别类次,校阅纂修,四历寒暑而始成。”

四川岳池朱元璋传说搜集与考证之十:柳邑城,级别或比县城高得多

乾隆二十一年,分巡川北兵备道道台刘益为《岳池县志》作序。

又,时知顺庆府(今南充)府事白山雯基学征甫为黄克显所修县志作序时也写道:

夫岳池胜国以前,省入广安州,丁明季运,寇贼抢攘,兵燹仍岁,完屋居民仅一十二户……岳邑前无旧志,典籍鲜故府之藏,山泽乏播遗之老……

四川岳池朱元璋传说搜集与考证之十:柳邑城,级别或比县城高得多

乾隆二十一年,知顺庆府(今南充)府事白山雯基学征甫为《岳池县志》作序。

若读者朋友想详知明朝末年四川的大灾难,不妨读读《蜀警录》一书,这是明朝末年广安人欧阳直在经历九死一生后写成的回忆录,也是国内罕见的反映明末蜀乱的读本,当你读完该书之后,想必就会明白,为什么明朝发生在四川境内的一些官方大事,绝大多数就没有流传下来。

【下期预告】四川岳池朱元璋传说搜集与考证之十一:国母娘娘——川东地区特有的菩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