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上告诉你,为什么忘不了“那一个人”?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为什么忘不了某一个人呢?

一、未完成情节

从心理学上告诉你,为什么忘不了“那一个人”?

可能那个人如今的样子,完全无法吸引现在的你分毫。但仅仅因为ta在你过去的故事中有过一席之地,且那个故事还没有结局,ta就影响着你,为ta不理性地分配注意力。

由于“未完成事件”一直悬而未决,个人处于不能理解、没有能力或者得不到支持的状态,而那创伤却一直要求弥合,弥合的要求有时被否认,有时被潜仰,有的被合理化,看起来这固定的格式塔(固定的应对模式)是适应的。

这就是未完成事件给人们造成困扰的基本机理。当人们的困扰来自于挥之不去的相似的情境,或者其能量和注意力无法完全放松地投入到未来和当下的事务中,看起来常常在重温旧创,似乎仍然在设法解决那最初令人不知所措的恐惧……能量或抗争是未完成事件的核心。

从心理学上告诉你,为什么忘不了“那一个人”?

完形学派强调,不论是在视觉上还是心理上,人都会追求和构造一个完整且闭合的图形。人们近乎偏执地渴望生命中每件事都有始有终。没有结果的事伴随着未被满足的愿望或需求,被人们带入日后的人生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未完成事件,它不一定是宿命般宏大的事。看了一半被迫中止的电影或小说,特意去吃却刚好关门了的餐厅,在我们去找机会完成它们之前,这些也都是未竟的愿望。我们也一样会牵挂要去实现这些愿望。

从心理学上告诉你,为什么忘不了“那一个人”?

我们会一直有欲望终结曾经开启过的愿望、疑问、甚至人生命题,这是一种本能。

二、契可尼效应

说到未完成情结,不得不提的还有契可尼效应。这是一种记忆效应,指的是人们对已完成、已知结果的事极易忘却,但对那些中途被打断的、未竟的事情印象深刻。

比如我就一直记得小学时在校门口的文具店,看见一张特别喜欢的贺卡,等妈妈来了想买的时候却已经没有了。也许如果我还拥有这张卡片,会觉得完全不符合现在的审美,但就因为没有得到,我永远记住了它。

但这不一定是个坏事。事实上,我们可以用这个小技巧,让自己顺利地忘记那些不想记得的事件。比如在亲密关系中,伴侣间的争吵如果能够以双方达成了共识为结局,这段争吵就会很快被遗忘。那些幸福的情侣并不像他们所回忆起的自己那样,“我们几乎没有矛盾“,他们只是顺利地忘记了那些被好好解决了的矛盾。

从心理学上告诉你,为什么忘不了“那一个人”?

心理学家认为,人具有一种认知闭合需求。简单来说,它指的是个体在面对不确定的情景时,有一种求知动机——“人总时希望能给问题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不论是什么样的答案。因为与混乱与不确定相比,任何明确的答案都会让人们感受到认知上的舒适”。

相应的,曾经非常看重,却已经极难、甚至不可能有机会完成的事,会一直让我们感受到认知上的不舒适。一直怀揣着这种无法完成的隐痛是折磨人的,人们选择种种方式逃避这种痛苦。

有的人选择否认,拒绝承认自己曾经有过的渴望;有的人选择遗忘,完全忘记自己曾经渴望过什么。还有更多的人下意识地,模拟类似的情境,寻找相像的人,试图在复刻的版本中完成自己的未竟之事。

从心理学上告诉你,为什么忘不了“那一个人”?

所以,因为你忘不了ta,你逃避;因为你忘不了ta,你拒绝别人;因为你忘不了ta,你总想去ta的城市,你们之前一起经历过的地方;因为你忘不了ta,你在深夜痛苦……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