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做對這一步,「熊」孩子秒變「小天使」

父母做對這一步,“熊”孩子秒變“小天使”

1

在還沒有成為父母前,最常看到身邊的新手父母們表情誇張地說:哎呀,娃們小的時候都是乖乖寶貝,大了立馬搖身變成小惡魔,他們是上天專門派過來折磨我的嗎?當時,我覺得好誇張,小不點們,至於嗎!如今,家有小子初長成,對此深有體會,因為他們有著小惡魔最大特點:讓你抓狂。

他們是如何來行駛他們惡魔本性的?這個,恩,給我三天三夜也講不完。例如:玩水,模擬灑水車弄到房間到處是水;一不留神就把牆壁當成為畫紙,塗得五顏六色;上學、吃飯、睡覺,要你一催再催,拉鋸戰每天上演;放學永遠都不想回家,要和好朋友玩;碰到熟悉的叔叔阿姨,不肯打招呼,卻躲到身後做鬼臉;到了該回家的時間,永遠都是一個模式:我再玩5分鐘,這裡的5分鐘至少是30分鐘甚至更久;為一個玩具能撒潑打滾或是唐僧唸經三天;當你在廚房飛舞著鍋鏟或滿手泡泡時,他緊緊地拉著你的衣服用哀求的小眼神看著你嚷著,媽媽你陪我嘛……

一言以概之:小惡魔就是小惡魔!請問,這個世界還有“乖乖小惡魔”?

父母做對這一步,“熊”孩子秒變“小天使”

2

看到幾米繪圖,希亞文·奧拉姆創作的這本《乖乖小惡魔》時,我樂了。小惡魔和小天使原來僅一步之遙。

《乖乖小惡魔》裡的小惡魔飛波,乖巧、友善,他不會欺負弱小,也不愛胡亂搗蛋,他喜歡靜靜地坐在樹下聽小鳥唱歌和幫助他人。飛波這種安靜的性格讓爸爸媽媽發愁,也讓老師和同學討厭。因為爸爸媽媽、老師和同學都喜歡和他們一致的孩子,會搗蛋、可以恐怖兮兮、陰森森會嚇唬人、會說髒話的小惡魔。“可是,這樣的小惡魔很乖呀,你們不是喜歡我們都乖乖的嗎?”“恩,那是因為飛波的爸爸媽媽和老師的眼裡,會搗蛋的孩子才是他們的乖乖寶貝”“那為什麼你和爸爸,還有老師,說我們搗蛋,就不是乖孩子呢”“……”當摔得亂糟糟的小天使琳達出現時,孩子樂了,原來也有不夠乖的小天使呀。“如果小天使不乖,你們還會喜歡嗎?”“喜歡啊”“乖乖的小惡魔和不夠乖的小天使,不是一樣嗎?都是爸爸媽媽覺得不夠乖的。”“恩,但不夠乖的寶寶,爸爸媽媽也一樣愛”“那我不夠乖的時,你還愛我嗎”“愛呀!”“呵呵,我最開心的事,就是我不乖的時候,爸爸媽媽還愛我,不兇我,不罵我”“……”請問,如果讓你“惡魔”下去,房子還能住嗎?牆壁還能看嗎?放學還用回家嗎?很抱歉,你能乖點嗎?
父母做對這一步,“熊”孩子秒變“小天使”

3

最後,飛波和琳達思考著,怎樣才能讓他們(別人)樂意接受我們本來的樣子呢?他們終於有了一個巧妙的辦法:“當琳達打扮成標準小惡魔走進天使學校時,大家全都哀求她恢復原來的樣子,千萬別再比不完美小天使更糟的了。當飛波打扮成完美小天使飛進惡魔學校的時,大家全都哀求他恢復原來的樣子,千萬別再比乖乖小惡魔更乖了。”當飛波和琳達變得比以往更不符合爸爸媽媽的想法時,爸爸媽媽就發現以前的樣子更好。是啊,可為什麼,作為父母的我們總是習慣性喜歡符合我們期待的孩子,卻無法以平常心來接受孩子的本性。為什麼小惡魔不可以乖乖,小天使不可以搗蛋?只要他們沒有原則性的錯誤,不是該讓他們自由成長嗎?
父母做對這一步,“熊”孩子秒變“小天使”

4

孩子真的不乖嗎?

P.E.T.親子溝通戈登模式的創建者托馬斯﹒戈登博士說,“不乖”是父母的語言,與父母看待子女的傳統方式密切相關。當孩子的行為和父母的期待相違背時,父母就會說孩子不乖。

在托馬斯﹒戈登博士看來,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孩子和成人一樣,有一些很重要的基本需求,而且他們也會努力不斷地做一些事情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如果採用這一種觀點,孩子一整天的行為都是合理的,和所有其他生物的行動一樣,孩子的行為都是為了滿足其需求。

沒有完美的爸爸媽媽,為什麼要求孩子“完美”呢?不如尊重孩子,把孩子當獨立的“人”看,而不是把孩子當“不懂事的小孩”看待。這樣,就沒有孩子不乖這回事,只有未被滿足的需求需要被看見;也沒有所謂的偏差行為,那是孩子愛的呼喚。

父母做對這一步,“熊”孩子秒變“小天使”

5

當我們學會接納孩子時,他們都是他自己,他們所有的行為都是合理的。

孩子放學不回家,也許是因為家裡父母的陪伴不夠用心,他情願和小夥伴玩;

孩子喜歡在牆壁上,地板上畫畫,也許因為他在感覺不同的材質上的筆觸;

孩子喜歡咬指甲,也許因為他想排除不安全感;

他們不願意打招呼,也許是因為不熟或是他們覺得另外的方式更有趣;

孩子在客人來時大吵大鬧,也許只是想引起你的關注;

……

當我們放鬆面對彼此,會發現無論是“一個不太完美的小天使”,還是“一個幾乎像天使一樣的小惡魔”,他們都真實的,獨一無二的。其實他們本來就很好,我們偶爾抱怨他們不乖時,不過是我們被期待迷惑而不自知而已。家長們做對這一步,“小惡魔”就會成為我們的“小天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