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搶收的季節,一場雨後,隨處可見的稻秸稈里長滿了鮮美的蘑菇

南方一年種植兩季的水稻,7月底是早季水稻收穫的季節。經過收割、擔水稻、打穀、曬穀四道工序,黃燦燦的水稻才被收進糧倉,囤積為下半年的口糧。

打穀之後,穀子和稻穗分離,秸稈被堆放在打穀場裡,用來做牲口的口糧或者農田的肥料。這些秸稈一般都是任其風吹日曬,在自然細菌作用下分解,因此也成為菌菇最好的培養基地。

又到搶收的季節,一場雨後,隨處可見的稻秸稈里長滿了鮮美的蘑菇

特別是下過雨之後,秸稈堆裡冒出一朵朵灰白色的小雨傘,這種小蘑菇一般只食用未開的嫩菇,可以煮雞肉湯,炒肉片,水分很多,味道十分的鮮美。

小的時候,我們都不知道這些蘑菇可以食用,甚至還以為有毒。記得一次下過雨,奶奶在稻秸堆裡發現了這些小蘑菇,喜出望外,立即摘了這些小蘑菇回家,用煮了 白斬雞的雞湯煨煮,香味四溢。

奶奶笑容滿面的招呼我們吃飯,但是全家人面面相覷,不敢下筷,都在勸著奶奶:“奶奶,別亂摘蘑菇吃,要是有毒怎麼辦。”奶奶開心的笑了,“這些小蘑菇沒有毒,味道真的很好哦。”說完盛了一碗哧溜哧溜的喝完。

又到搶收的季節,一場雨後,隨處可見的稻秸稈里長滿了鮮美的蘑菇

我們都不敢吃,但見奶奶吃著沒事,就大著膽子也嚐了一些,味道真的很美。結果這一開口就停不下來,一鍋蘑菇湯才一會兒工夫就被全家人吃乾淨了。

晚上睡覺前還開玩笑,“要是有事,就打120。”結果全家人一覺睡到天亮,啥事都沒有,第二天還精神得很。知道了這個小蘑菇可以食用,每次下過雨,我們都會去稻秸堆裡翻找,用籃子盛回家,洗去表面的稻草後就可以入鍋烹製了。

後來我們長大後,學到的東西多了,才知道原來這個稻秸里長出來的蘑菇是一種很珍貴的蘑菇,叫做“赤松茸”,不僅味道鮮美,而且營養還很豐富,是養生保健人士追求的健康美食。

又到搶收的季節,一場雨後,隨處可見的稻秸稈里長滿了鮮美的蘑菇

一些人從中嗅出商機,把稻秸稈當做培養土,用來種植蘑菇。這原本沒啥用處的稻秸搖身一變成為人們的搖錢樹,不僅賺到財富,還給人們帶來健康和美食。

水稻收穫的季節到了,農村的稻秸裡到處藏著這樣的美食,有興趣可以回村子裡面轉轉,一來可以幫親戚們收成,二來還可以一飽口福,何樂而不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