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楊振寧?

醉裡挑燈看劍164326698


不妨站在500年後來評價楊振寧,從歷史的角度來解說。公元2500年,火星第一工程大學出版了一部《科學史》,在“地球卷”中,這樣描述楊振寧:

楊振寧,出生於地球亞洲東部,地球歷1922年10月1日出生。在楊振寧年輕的時候,他出生的祖國,一個叫做中國的國家,遭遇了來自更東方向海上外敵的入侵,楊振寧被迫顛沛流離。

在楊振寧22歲的時候,他獲得到美國求學的機會。美國是當時地球上文明水平最高的國家,還沒有捲入戰爭。在美國,楊振寧取得了博士學位,並且很快在物理學界嶄露頭角。在這裡,楊振寧和研究生米爾斯提出非阿貝爾規範場的理論結構。楊振寧35歲的時候,和同樣年輕的31歲的李政道博士,因為發現“宇稱不守恆”,榮獲了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地球的物理黃金時代,楊振寧是一顆耀眼的明星,他在科學史上的地位名列前茅。在火星自由城和宇宙科學中心,楊振寧分別擁有一座青銅塑像。



懷疑探索者


還原一個真實的楊振寧

作為20世紀最重要的物理學家之一,楊振寧先生既是學界敬仰的泰斗,也是公眾八卦的對象。楊振寧、翁帆編著的《晨曦集》,回望大師的家國情懷,為世人還原一個客觀、真實的楊振寧,讀來饒有趣味。

楊振寧不僅生活在物理學界,也生活在中國的現代史中。他的父親是第一代留美的數學家,他自己又經歷國難、戰亂。到美國後,他投奔的導師是大物理學家費米,在美國接觸的都是當時一流的物理學家。他的岳父是國民黨的著名戰將。他和李政道是華人首次諾貝爾獎獲得者,獲獎後沒幾年,兩人便公開決裂。楊、李不和,引起中美科學界的關注,周恩來總理也十分關心此事,並交代希望調和二人。時隔半個多世紀,因為彼此不一樣的說辭,外人還是不甚清楚他們決裂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楊振寧的個性雖然內斂,但對人文關懷有著天生的熱情。早年他對中美關係的建立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回美國後所做的“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印象”的演講轟動異常,使海外第一次有機會認識真實的新中國。對於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和價值觀念,楊先生有許多不同尋常的看法。他曾經說,中國的教育制度,比較強調會考試的能力。他認為,一個人太會考試,老是想考試考得好,就會產生一種認為知識都是人家已經做好的,只要等著去學習的觀念,有這樣思考習慣的人,不利於需要創新精神的科學研究。

楊振寧做人做事總是客觀秉承著對與不對的原則,個人的利益從來沒有在他的思考範圍內,也從來沒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明哲保身態度。他解釋書名時說:“魯迅、王國維和陳寅恪的時代是中華民族史上一個長夜。我和聯大同學們就成長於此似無止境的長夜中。幸運地,中華民族終於走完了這個長夜,看見了曙光。……今天雖然天還沒有大亮,但曙光已轉為晨曦,所以這本新書取名為《晨曦集》。”“看樣子如果運氣好的話,我自己都可能看到天大亮!”這份信心與期待讓人尤感振奮。翁帆女士也說:楊先生很喜歡“晨曦集”這個名字,因為它“寄託了先生一生的期望”。

(文/高中梅 刊於《燕趙都市報》2018年6月12日19版)


燕趙都市報


不管楊振寧老爺爺個人生活怎麼樣,他在科學界的地位,影響,貢獻是非常高的。況且他個人感情生活我覺得也沒有什麼大驚小怪,人家兩個人願意,其他人不一定理解,就用世俗的想法去評價別人私生活是不理智的。

還有人因為楊老先生當年沒有回國效力選擇留在美國不滿意,但我想其中有誤會,他研究的基礎物理學在在當時的中國很難有大發展,他需要各方面支持,他取得的成就和他本人有關係,也和環境有關係,這在史料可能有記錄。作為中國人沒必要非得那麼狹隘。當時回國的有些科學家和他研究領域不太一樣,偏向軍事應用。

就算他有私心,我覺得也可以理解,沒必要攻擊。所以總得來說,我支持楊老先生。並祝福他老人家健康長壽,也希望國人可以更多關注科學,環境,人文等,提高思想素質,用更寬闊的胸懷對待這個世界。


連博少年


他就是一隻貓。

國家最最需要他時候他不回來,新中國艱苦的條件他看不上。

可惜他還健在祖國就繁榮昌盛了,這時候他回來了,多餘。

現在的中國對他這樣的人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