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華留學教育須「供給側改革」

在新時代,來華留學生培養應立足於通過提供全方位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課程,使來華留學生深入瞭解中國。

據官方最新統計數據,2017年在我國高校學習的來華留學生來自204個國家和地區,總數已達到48.92萬,規模增速持續兩年保持在10%以上。多年來,高校來華留學教育服務於國家戰略和發展方向,為提升中國國家形象和國際影響力作出了突出貢獻。如今,高校來華留學教育不僅是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著力點,更是中國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邁進的助推器。

樹立中國大學品牌和形象

國務院《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指出,要營造良好的國際化教學科研環境,增強對外籍優秀教師和高水平留學生的吸引力。來華留學教育已經成為高校國際化戰略不可或缺的一環。探索高校來華留學生培養新模式,對於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樹立中國大學的良好品牌和形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經濟方面,世界各國對中國日益重視,努力推動與中國的經濟合作,經貿夥伴關係不斷加強。但同時,對中國的誤讀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對中國的瞭解不足。近年來,我國通過建設孔子學院等舉措,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外國對中國的瞭解。與此同時,我們仍然急需從專業角度大力培養更多的來華留學生,為民心相通充分發揮橋樑紐帶作用。

在各國造就一批中國問題專家

從歷史經驗來看,唐朝時期,世界多國向中國派遣了大量留學生,中國為這些留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條件。這些留學生歸國後既利用所學知識推動了本國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也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很好地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並密切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友好關係。

在新時代,高校來華留學生的培養,應立足於通過提供全方位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課程,使來華留學生深入瞭解中國,從而逐漸在各國造就一批瞭解中國的中國問題專家,通過他們把一個發展的、和平的、負責任的中國形象,全面、客觀、直接地展示給各國的決策者與普通民眾。

從“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出發

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中指出:“要推動教育合作,擴大互派留學生規模,提升合作辦學水平。”為了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更好地培養來華留學生,新時代來華留學生培養應當實行“供給側改革”,即從“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這一基本點出發,優化各項資源配置,提升教育質量。

升級培養理念。首先,從生源來看,要兼顧歐美髮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生源。從多年累計數據來看,來華留學生數量排名相對靠前的生源國為韓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目前,來華留學生生源結構正在逐步優化。我們要不斷提高發展中國家生源的佔比,有效對接服務國家戰略。比如,近期中國人民大學“絲路學院”在此方面進行了探索,學院啟動的“當代中國研究”項目主要招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碩士留學生,並通過設置獎學金等方式吸引更多的當地優秀學生來華學習。其次,為滿足留學生對於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多元化學習需求,在來華留學生培養中要注重全方位介紹中國,致力於培養既具有深厚專業素養,又具有廣博通識的來華留學生人才,特別是使廣大來華留學生既能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所瞭解,又能知曉中國當代的文明成果。

調整教學模式。首先,要從講授為主逐漸向研討式教學過渡,設置適宜來華留學生參與的教學項目,增加教學環節中教與學的互動。以國際關係專業教學為例,可以使來華留學生成為我國高校“一流學科”建設的參與主體,實現“教學相長”。其次,在來華留學生培養中積極運用新興教學技術,與時俱進不斷豐富教學手段。可以借鑑“慕課”等國際大規模開放式在線課程平臺的成功經驗,依託國內目前蓬勃興起的相關中文“慕課”平臺,加強在線信息化教學手段在來華留學生培養中的推廣應用,開發更多適宜來華留學生學習的精品課程。

拓寬培養方向。對於來華留學生的培養,應當注重其綜合素質的提升。不應單純強調語言能力、專業知識和科研能力,還應注重表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其他重要能力的培養。為此,應當吸引和鼓勵來華留學生積極參與學術活動和學生社團等。一方面,可以鼓勵來華留學生參加輔助教學工作、各種會議和學術研究。各高校和學院可結合當年預算情況,適當提供部分經費支持。另一方面,可以鼓勵來華留學生參加與本專業相關的特色社團活動,如模擬聯合國等,從而推動來華留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提高留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優化評估體系。在來華留學生培養中,要採用自我評估與上級教育行政部門評估、第三方評估相結合的方式,評估內容全面涵蓋招生宣講、教學秩序、授課水平、教材教案、教學方式、作業考試、實習實踐、學生關懷、升學就業、教務服務等各個環節,建立健全培養模式評估體系。在自我評估方面,國內高校可以積極開展與國際高校在來華留學生培養方面的交流,不斷對標提升;在上級教育行政部門評估方面,可以適當提高來華留學生教育在高校考核評價指標中的佔比;在第三方評估方面,可以積極引入國際教育教學評估體系,聘請專業化的外部評估機構,以客觀獨立的視角對培養質量進行評價。

健全合作機制。一方面,要加強與世界一流大學和學術機構的實質性合作,加強與專業國際教育招生機構的合作,通過推薦制度與考選制度相結合,不斷吸引和招收優秀學生來華學習。另一方面,國內高校之間也可就留學生培養加強溝通,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不斷探索聯合培養、聯合建設教材、聯合培訓教師、聯合招生等多種合作形式。

搭建就業平臺。高校來華留學生服務和管理機構要與當地企業或企業協會共同行動,推動國際人才落地生根。以中國人民大學為例,2017年該校與中關村“一帶一路”產業促進會“藤蔓計劃”對接,舉辦了中國人民大學來華留學生專場招聘會。該場招聘會共有來自海淀區的22家中資企業參會,百餘名來華留學生現場投遞簡歷、與參展企業交流互動,為希望在中國工作的來華留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中國教育報》2018年07月13日第6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