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喜洋:貿易摩擦、信用緊縮與資產定價|一周全球金融觀察

蔡喜洋:贸易摩擦、信用紧缩与资产定价|一周全球金融观察

文/蔡喜洋

貿易戰影響金融資產定價的主要機制:一是直接打壓市場風險偏好,投資者拋售風險資產、追逐避險資產,以降低資產組合對不確定性事件的暴露程度;二是惡化經濟增長預期,貿易產業鏈相關企業營收、利潤、現金流等財務指標可測性下降;三是衍生迴盪效應不可忽視,金融市場的流動性溢價、信用風險溢價升高,疊加企業財務穩健度受損,加劇資產價格波動。

從現實表現看,今年二季度以來的貿易衝突質化、經濟復甦分化、中國槓桿治理等宏觀條件驅動了全球金融市場的謹慎情緒。美國經濟擴張、財政刺激、貨幣收斂和貿易保護提振了美國金融市場信心,全球資本加速回流美國,成為驅動美元匯率穩中有升、美股估值高而不破、美債收益率不升反降的邏輯主線。中國經濟減速、信用緊縮、風險暴露背景下,貿易摩擦進一步放大了中國金融市場的脆弱情緒。

貿易衝突產生的125億美元(500*25%)顯性關稅成本,無論是對中國貿易順差、貿易總量還是經濟總量,都是一個無足輕重的數字,對中國的短期影響微乎其微、無須高估。

但是,隱性成本的負面影響仍然難以估量,關稅之爭事關國際多邊貿易體系,事關全球貿易產業鏈分工與格局,事關國家正當利益與尊嚴。政治角力與經濟之爭相生相伴,新興崛起與在位霸權宿命般的“修昔底德陷阱”,可能讓關稅利益之爭升級至更廣泛層面的不信任與不合作。而這一點對致力於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急欲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國經濟來說,無疑增添了未來前進道路的複雜性。

國際經貿環境波雲詭燏,更加凸顯了堅持自主創新的稀缺性和重要性。對未來政策預期而言,必須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堅持服務經濟轉型、堅持金融脫虛向實的基本原則不動搖,更不能因為外部壓力而重走“貨幣寬鬆”與“房地產泡沫”老路。

結構性去槓桿政策成效初顯,金融資產估值加快擠泡沫,A股估值持續壓縮,股票質押平倉頻頻預警;信用債違約明顯增多,債券評級虛高且滯後(AA+評級的永泰能源債券違約)原型初顯,本質既暴露了“流動性退潮”下的裸泳眾生相,也凸顯了我國信用風險定價“二元化”背景下的信用配給困境,光靠定向降準的“激勵”是不夠的,需要更多激勵相容的改革配套,才能提升金融服務經濟轉型的實際成效。

一週金融市場表現

蔡喜洋:贸易摩擦、信用紧缩与资产定价|一周全球金融观察
蔡喜洋:贸易摩擦、信用紧缩与资产定价|一周全球金融观察蔡喜洋:贸易摩擦、信用紧缩与资产定价|一周全球金融观察

蔡喜洋供職於某大型銀行

我們期待您的來稿

蔡喜洋:贸易摩擦、信用紧缩与资产定价|一周全球金融观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