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喜洋:贸易摩擦、信用紧缩与资产定价|一周全球金融观察

蔡喜洋:贸易摩擦、信用紧缩与资产定价|一周全球金融观察

文/蔡喜洋

贸易战影响金融资产定价的主要机制:一是直接打压市场风险偏好,投资者抛售风险资产、追逐避险资产,以降低资产组合对不确定性事件的暴露程度;二是恶化经济增长预期,贸易产业链相关企业营收、利润、现金流等财务指标可测性下降;三是衍生回荡效应不可忽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溢价、信用风险溢价升高,叠加企业财务稳健度受损,加剧资产价格波动。

从现实表现看,今年二季度以来的贸易冲突质化、经济复苏分化、中国杠杆治理等宏观条件驱动了全球金融市场的谨慎情绪。美国经济扩张、财政刺激、货币收敛和贸易保护提振了美国金融市场信心,全球资本加速回流美国,成为驱动美元汇率稳中有升、美股估值高而不破、美债收益率不升反降的逻辑主线。中国经济减速、信用紧缩、风险暴露背景下,贸易摩擦进一步放大了中国金融市场的脆弱情绪。

贸易冲突产生的125亿美元(500*25%)显性关税成本,无论是对中国贸易顺差、贸易总量还是经济总量,都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数字,对中国的短期影响微乎其微、无须高估。

但是,隐性成本的负面影响仍然难以估量,关税之争事关国际多边贸易体系,事关全球贸易产业链分工与格局,事关国家正当利益与尊严。政治角力与经济之争相生相伴,新兴崛起与在位霸权宿命般的“修昔底德陷阱”,可能让关税利益之争升级至更广泛层面的不信任与不合作。而这一点对致力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急欲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国经济来说,无疑增添了未来前进道路的复杂性。

国际经贸环境波云诡燏,更加凸显了坚持自主创新的稀缺性和重要性。对未来政策预期而言,必须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坚持服务经济转型、坚持金融脱虚向实的基本原则不动摇,更不能因为外部压力而重走“货币宽松”与“房地产泡沫”老路。

结构性去杠杆政策成效初显,金融资产估值加快挤泡沫,A股估值持续压缩,股票质押平仓频频预警;信用债违约明显增多,债券评级虚高且滞后(AA+评级的永泰能源债券违约)原型初显,本质既暴露了“流动性退潮”下的裸泳众生相,也凸显了我国信用风险定价“二元化”背景下的信用配给困境,光靠定向降准的“激励”是不够的,需要更多激励相容的改革配套,才能提升金融服务经济转型的实际成效。

一周金融市场表现

蔡喜洋:贸易摩擦、信用紧缩与资产定价|一周全球金融观察
蔡喜洋:贸易摩擦、信用紧缩与资产定价|一周全球金融观察蔡喜洋:贸易摩擦、信用紧缩与资产定价|一周全球金融观察

蔡喜洋供职于某大型银行

我们期待您的来稿

蔡喜洋:贸易摩擦、信用紧缩与资产定价|一周全球金融观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