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社会都是无人驾驶、无人售货、无人操作,那人都干什么去?

话云谈风


1、推动生产关系变革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智能化意味着生产力发生质变。

这要求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改变。

参考方向:

1)、重新定义人机关系,债务指向智能机器,权力指向人类

智能机器债=货币=政府税收+退休金+社会保障,由智能软件存储与管理。

对比,传统市场是一种人人关系,债务指向公众,权力指向金融机构和少数寡头。

数学表达:债务人的负债=债权人的资产;国债=基础货币;社会贷款=银行的资产。人与人之间是一种零和博弈关系,会进入囚徒困境。

新的人家关系,货币将单纯的是人类的资产,而不在是人类的负债。如,政府通过整个市场都使用的软件记账与支付系统征税,可以直接将债务记入软件系统名下,变成永不增长的挂名债务。而由债务衍生出的资产就直接生成政府税收,政府以这个税收直接成本和投资,会很自然的转化为实体企业的订单。这就可以保证:政府征税不仅不影响企业利润,反而增加企业的订单。

2)、渐进的降低劳动时间与强度,使人一生的全职劳动时间由40年降至4年,使工作由义务变成一种和读大学一样的权力。前提:公众通过公共网络直接投资与控股智能机器,使每个人有若干台智能机器权益帮自己干活和赚钱。

2、在享受的过程中创造价值

人们被股权共享的公共网络链接,通过公共网络直接投资与配置资源。每个人都可以为创新贡献碎片化的智力和创意,这种碎片化的智力和创意会获得相对丰厚的奖励,以让每个人感知到自己依然在为社会做贡献,自己依然在创造价值,只是创造价值的方式已经不是全程参与,全过程参与。

社会会认为:需求=供给,需求是价值创造的一部分。因此,有创意的需求开发是我们未来工作(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收入的重要来源。通俗的说,全智能社会,人类的主要任务是享受和创造更富创新式的享受方式。


高金波


大多数可以被代替的人工操作都是被人工智能所做,而人工智能通常可以替代的都是人的基本功能,例如视觉,如果人用肉眼识别然后做出判断,那么这个功能对于原本的工人来说也是机械和劳累的,这样的机械性工作可以让人工智能替代,而人可以把时间用来做更重要的工作,在人工智能检测出问题之后再由人来复检,得出更精确的结果。

当然,以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来讲,也完全无法代替人的全部功能,至少开发制造人工智能这个职业仍然是无法替代的。除此之外,其实目前人工智能仍然只能替代工人的很多初级功能,而人力资本上升,对于劳动者来说,实际上是意味着更多福利,更多假期的机会的,因为他们的原先大部分工作都被替代,而他们本身实际上仍然在做着决定性的工作。

另外,不能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现在一般认为是理性思辨与情感相结合的工作,就是既需要智商又需要情商的工作,例如一些艺术上创作和理性的结合,比如同样的写稿,新闻稿可能会被人工智能代替,但是一些抒发个人感想的特稿则更需要优秀的创作者来书写。

人力将被解放去做更多有自由度,利于发挥的工作,而不会因为一生都做机械性和劳累痛苦的工作而限制自我实现的需求,所以无人的各种行业并不会替代人的劳动,反而会惠及人的生活。而人可以享受到更多标准化的服务,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去优化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


铅笔道


假设,未来人工智能真的要取代了人类的工作,那么我们思考一下:首当其冲的工作都有哪些?

按照正常的逻辑,无外乎是驾驶、售货、快递等这些具备高频、简单、重复性等特点的工作。

那么问题来了:

①毋庸置疑,人工智能是未来的趋势,但如何平衡人工智能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从事这些工作的人群数量庞大,如果这些人全部下岗待业了,带来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

要理清楚这两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两个案例:

一、京东的思考

如果从人数来看,京东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刘强东还表示,未来京东的人数要超过100万!

而另一方面,京东也紧随BAT之后,努力发展人工智能。

就这个问题,刘强东是这样给他的兄弟们说的:人工智能来了,京东集团依然可以保证你们不会失业,你们可以做仓库的维修保养等工作。可以跟客服一样,坐在非常好的办公室里,盯一下屏幕,看一下远程监控。

且不论未来刘强东是否可以守住他的承诺,起码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电商具有天然与人工智能技术密切结合的优势,前不久比较火的叮咚音响可见一斑。

而未来叮咚音像搭载京东智能云,正在涉及打车、外卖、快递、上门服务、健康管理、娱乐、资讯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同时,如果彻底将服务与智能家居入口对接,很有可能需要更多、更庞大的幕后工作人群。

所以,这样看来,刘强东说未来京东要实现100万员工,不是夸夸其谈而已,可能我们的工作内容、重心会有所转变,但不会出现无事可做的情形。

二、美国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带来的思考

1929-1933年美国的次贷危机期间,无数的人被迫下岗,带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为了解决人员就业的问题,时任总统罗斯福的做法是:修建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解决就业,从而扩大消费,刺激生产。

所以,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思考,如果人工智能真的带来了大量的失业。人们都没有钱挣了,那些人工智能产品的市场何在?

退一步来讲,如果大量失业的情况真的有一天出现了,我们最好的解决办法,可能就是抛弃这项技术。

这是讲不通的。

一定是技术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才能进一步反哺技术以发展的动力。

所以,借用网友的话结尾:“要乐观,车到山前必有路不是吗?”


笔记侠


不得不说人工智能越来越多的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无人驾驶,无人超市等等都已经没有了人的参与。再放眼看去,似乎一些操作简单且重复性高的工种都有被替代的可能性,而现在这个趋势也是越发明显,人工智能的新时代正在到来,人都已被替代,那大家都干嘛去?

1.任何新的时代都会产生新的岗位和机会。

从一个大的角度来看,一项新的技术产生和应用确实会对传统的工作方式产生影响,但是同时也会产生新的机会。比如说开发中刚开始并没有具体分出前后端,但是随着技术发展大家觉得这种分离方式对开发效率有了很大提升,也就开始细化出前端工程师,后端工程师,各自负责自己的板块并以此深入。再比如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的产生,大家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如何用车,市场缩小,对传统的自行车行和汽车租赁公司都是一种冲击。但是同时也产生了如单车维护回收,实地投放,使用调查控制等等相关的工作,而这些都是跟随着新兴的共享模式产生的。传统的工作方式被替代,同时也会产生新的机会。应用在无人售货上,虽然售货员被替代出来,但是可能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和营运维护相关的工作人员,供应链,安全监管等。总的来说,船到桥头自然直,保持学习队形做到变通,这些问题就有些“杞人忧天”。

2.依然有一些岗位是不可替代的,全面替代远没那么快。

人工智能时代可能会令部分传统工种消失,但是像医生,律师,软件,艺术相关,设计,自媒体等等带有创造性的工作还是目前的人工智能水平所不可替代的,这些需要创造性的工作呈现出的规律性并不强,目前的人工智能还远没如此“智能”,试想一下如果程序员也被替代,从需求到直接实现,那得强大到什么地步!远不是现在的技术所能达到的,虽然技术在不断进步,但是只要保持着时代的嗅觉,持续学习不掉队,就不至于被抛弃!


stormzhang


无人驾驶、无人售货、无人操作等,代表着一种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方向,但随着无人时代的到来,一般人的普通工作、程序化的工作将会逐渐被取代,而对于机器人时代、无人时代而言,最大的冲击还是在于传统行业、代工厂行业的职工,而对于一些程序员、人工智能研究员职位,反而很难得以取代,而这无疑将会导致不一样的发展命运,但同时也将会倒逼一部分人的失业乃至被迫转型与改行,这同样也是一个不少的冲击,但这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信号,更多人也只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郭施亮


人工智能(AI)对人类的影响的确很大。11月份,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报告称,到了2030年,机器人和自动化可能会取代全世界8亿人的工作岗位,相比之下,目前的全球劳动力总量约为40亿。根据这份报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受到该趋势的影响。在所有工作种类中,首当其冲的将是机器操作、快餐等一些较为机械化的工作。

但是一种新事物产生的时候,总会伴有兴衰。旧的产业被顶替,新兴产业将崛起。人类的工作就业也是这样。汽车出现之后,马车被取代掉。马车夫没有了工作,他们失去了经济来源。但是,汽车的出现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比如:汽车制造、汽车修理等等。这又提供了许多的工作与就业的机会。

“人工智将在未来代替许多人类的工作”这一观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也会诞生一些新的就业机会。比如要对人工智能进行监测控制还有观测的人员、开发人员等等。并且人工智能并不是完美的,这需要人类的配合,因此在某些方面可能会出现人工智能与人类的结合,这也增加了就业的岗位。

然而,能有能力胜任上述工作的人毕竟占少数。所以有一部分人会选择从事别的行业的工作,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服务并不适合人工智能,因此并不会受较大影响。当然,有一部分人会失业,这也是在所难免的遗憾。

在人工智能这股大潮中,人无非两种选择:努力争取or坐着等死。想要不被这股潮水卷走,只能努力提高自己,才能站稳脚跟。


火星一号


说起来,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思考过,在人工智能技术刚开始发展的时候。就像富士康用流水线取代更多的工人一样,很多机械性地岗位,都会被机器取代。

李开复就曾经说过,十年后50%的人类工作将被AI取代。因为机器智能、聪明,还便宜,只要训练好了,比人好用多了。

未来,大多数相对机械的工作,都会被机器取代。李开复举了几个例子,比如保安会被摄像头监控和机器人巡视取代,司机会被无人驾驶取代。

甚至部分看起来很高端的职位,也并不安全,比如医生,以及华尔街的交易员等。

所以,人类要想在未来机器人横行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一席之位,就要培养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去从事机器不能完成的事情。比如创造性的工作,包括各种艺术类工作,比如画家、作家、音乐家等等。当然,可能不是每个人都有艺术天赋,但仍然有一些可以选择的方向去考虑。比如,李开复曾经建议,50岁以上的人,可以转型做高端服务工作。

这也对未来的年轻人提出了一个要求,人工智能可能会像传统的基础教育一样,进入中小学生的课程中,成为一个基础技能。在这个基础上,大家去寻找可以与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结合的地方,作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机器人可能统治世界,这听起来是挺可怕的。但前提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脱离人类科学家的控制,并有足够的能力反噬他们的技术。目前来看,难度还是很高的,因为我们也不必提前过度担忧。


科技考拉


如果我们站在今天这个时点回头望,会发现人类技术的进步从来都是如此,今天的“无人技术”并没有多少的不同。

例如,无人超市的火爆背后,围绕着这个新技术所带动的RFID标签、冷冻保鲜设备、传感器等的研发和制造,以及围绕着大数据、精准定位、人脸识别等新技术的开发,都将产生大量的新型工作机会,也会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和价值。

事实上,“无人技术”是人类永恒的理想,它的真正目的是帮助人类脱离那些重复低效、高成本低产出的工作,或者是远离那些包含着不确定性的危险工作。事实上,决定孩子们未来会不会失业的关键因素绝不是“无人技术”,而是他们是否具备承担未来那些“有人工作”的能力。当下一个“无人技术”取代了我们现有的工作,我们是否有能力掌握并胜任新的工作岗位,这就需要我们在这一生中能够持续地进行学习,确保不会被时代所抛弃。

关于“无人时代”的忧虑,还有一种观点值得我们思考,就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我们有理由相信,“无人技术”的发展也会遵循类似的规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未来“无人技术”的发展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更多的便利,事实上,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无人驾驶驾驶,无人售货销售,无人操作,原始化的劳做发展到今天,自动化,机械化广泛应用,人们还是忙忙碌碌。不要担心以后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取代人类,任何的人工智能,无人操作都是工具,掌握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是人。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为人服务的,人类需求永远不会满足,而且总在开发新的领域。这一点到任何时候都是无法取代的那么。

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还能做点什么呢?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软件开发、推销、工程设计,艺术家、剧作家、 小说家、 诗人, 室内设计师、 信息制图设计师,自由媒体策划、多媒体制片人、艺术指导,商品设计员及陈设员等等.... 这是技术永远取代不的, 面对技术进步,人类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坦然接受。既然人工智能善于做的就让它去做好了,人的休闲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或者说能够有产出。

因此我们人类的思想要做出积极改变,去适应新的社会形态。


镁客网


哈哈哈,这倒是难住社长了,写稿机器人都出现了,社长会失业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多样,机器人能写的了消息快讯,但对于充满个人特色和文风的特稿、非虚构写作可就不见的那么擅长了。

社长认为,所有基于无人操作的发明其实都是人类美好的愿望,实际上是研发人员希望能够将人们从那些繁琐的、毫无意义的、重复性的劳动中解脱出来。

比如,流水线上的富士康工人,超市数钱数到手软的收银员,接听、解答无数重复问题的企业客服,再比如,因长期开车导致腰椎问题的出租车司机。

那你要问,被解放的这些人做什么呢?他们会被淘汰吗?事实上这是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误读,科幻电影里看到的人类被人工智能干掉的故事只是想象,强AI和弱AI还是有着非常大的差距,比如,你让Siri 给你来段二人转它可能只会给你表演一段B-box,所以至少短期内这些在可替代性岗位上的人还并不会被淘汰。

至于人类做什么,人工智能专家李开复在自己的演讲中曾多次表达过,在他看来人类未来剩下的只有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创造力,包括了科学的创造力、文学、艺术的创造力,也保证了讲故事的能力、公关、市场的能力。另外就是有关爱性的工作,也就是一些服务业,经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关爱,获取更多的信任,那时AI只会是人类最好的工具。

关注我,第一时间知道为什么丁磊爱养猪、刘强东是村长。

AI财经社


我们似乎正在通向一个“无人时代”!

这些快速迭代的新技术,在带给我们惊喜、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的内心无比的恐慌、无比的焦虑,我们难免会质疑:“无人时代”,还要那么多的人做什么?

的确,一个整日辛苦奔波的计程车司机,在看到无人驾驶的新闻后,会担心自己的工作还能维持多久?一个社区零售店的小老板,在体验了无人超市的服务之后,会犹豫要不要将店铺改做餐饮?甚至,一个刚刚怀上二胎的妈妈,在得知了许许多多的“无人技术”之后,会焦虑该不该把孩子生下来……

对未来世界的不确定性让人们焦虑,让人们恐慌,也同样会让人们思考:“无人时代”的来临,人类能做些什么?

1

“无人”背后的“有人”

有句老话说过: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同时还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如果我们站在今天这个时点回头望,会发现人类技术的进步从来都是如此,今天的“无人技术”并没有多少的不同。

例如从上个世纪开始,公路上的汽车逐渐取代了马车,工厂里的数控机床逐渐替代了传统机床,教室里的投影仪也取代了粉笔黑板,市场里的自选超市替代了传统的售货柜台,交易所里的电子系统取代了红马甲……这些已发生的变革,同样给从业者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样颠覆了传统的工作模式,但是这每一次过往的变革,在消灭了原有岗位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

就拿证券交易来看,当证券交易所里的“电子交易撮合系统”取代了传统的“场内证券交易员”(红马甲)的人工撮合方式,“红马甲”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那些围绕着“电子交易系统”而产生的新的岗位,如软件编写人员、系统维护人员,以及由此延伸而来的为了使用电子交易系统而购买的电脑、通讯、服务器、存储器等IT设备,围绕这些设施设备而产生的新的工作机会,却远远地超过了过去“红马甲”的人数。

类似地,各种冠以“无人”的技术方案,它们的背后,有无数的“有人”岗位在维持着它们的运转,推动着它们的迭代发展。

例如,无人超市的火爆背后,围绕着这个新技术所带动的RFID标签、冷冻保鲜设备、传感器等的研发和制造,以及围绕着大数据、精准定位、人脸识别等新技术的开发,都将产生大量的新型工作机会,也会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和价值。

再如,京东在研发出了自动补货技术之后,大规模地裁撤了传统的采购跟单人员,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数据分析师和软件开发人员。他们根据每天在线产生的海量数据,分析客户的消费方式,优化库存的配置方案,设计最优路的径的算法……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张,这些新增岗位的人数甚至可能会超过之前被裁撤的人员数量。

那么,既然“无人技术”还需要大量的“有人”工作在维持,“无人技术”的真正意义何在呢?

事实上,“无人技术”是人类永恒的理想,它的真正目的是帮助人类脱离那些重复低效、高成本低产出的工作,或者是远离那些包含着不确定性的危险工作。人类逐渐把这部分工作转交给机器来完成,而将更多的精力转而用在那些高附加值、高产出并且能够为人类发展带来更大贡献的工作中去。

这其实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自身进化的一部分。这种趋势,从原始人学会使用工具的那一刻起,至今未曾改变。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此而惶惶不可终日,更不用担心还未出生的孩子将来会不会失业!

2

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

事实上,决定孩子们未来会不会失业的关键因素绝不是“无人技术”,而是他们是否具备承担未来那些“有人工作”的能力。

这些能力包括:持续学习能力、承压与自我激励能力、变革与沟通能力等。

首先是持续学习能力。正如我们今天所见,很难有一项专业技术可以让我们吃一辈子。当下一个“无人技术”取代了我们现有的工作,我们是否有能力掌握并胜任新的工作岗位,这就需要我们在这一生中能够持续地进行学习,确保不会被时代所抛弃。

其次是承压与自我激励。社会发展的脚步会越来越快,可能昨天还十分新颖的技术方案明天就会变得一文不值。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能否承受这种压力,并且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在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心态,是未来社会生存的一个重要能力。

最后是变革与沟通能力。创新与变革相辅相成,新技术的产生和落地,需要我们具备创造力以及推动变革的能力。变革的最大阻力往往是“人”而不是“技术”,这是一个围绕“人”的工作,需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因此需要具备很强的沟通能力。未来的精英一定是引领和推动变革的人,而不是那些等着接受变革,被动承担变革结果的人。

在这里,我们没有提到任何技术技能,因为它们都不是重点,真正的重点是我们以及我们的下一代是否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很遗憾的是,这些能力,在目前中国式的教育中往往是缺失的。

3

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

关于“无人时代”的忧虑,还有一种观点值得我们思考,就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否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这就不得不提到世界知名的物理学家霍金,他曾预言到“人工智能能够帮助人类,也能够毁灭人类”。他接着解释到:“人类无法知道我们将无限地受人工智能的帮助,或是被其藐视、甚至被其毁灭。一旦人工智能脱离束缚,自行重新设计进化,而人类因为受到漫长的生物进化限制,无法与其竞争,终有一日将被取代”。

笔者认为,任何新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它反应的是人类的本性:是贪婪的,也是有节制的。好比人类对核技术的应用,它可以带来清洁的能源,也能够制造成为毁灭人类的核武器。在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到冷战的无序使用之后,人类终究还是回归了理智,通过“不扩散条约”将核武器封韧雪藏,而将核技术的应用研究重点放在了能源领域。

我们有理由相信,“无人技术”的发展也会遵循类似的规律。前期是快速甚至野蛮的无序发展;在达到了技术发展的“奇点”之后或将引发一系列的负面效果,甚至可能是局部的灾难;灾难之后是人类对于自身和新技术应用的反省,最终还将回归到有节制的技术使用轨道上来。

对此,一方面,我们应当警醒,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来避免出现科学家所预言的灾难;另一方面,也不能固步自封、畏手畏脚,而应当在能够给人类带来好处的领域不断突破进取!

4

不要忽视“人的情感”

事实上,快速发展的“无人技术”也有其致命的缺陷,就是如何照顾到客户作为一个“人”的情感需求。

这是“无人技术”迈不过去的坎。就好比许多走进零售店的客人,他们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想买一瓶矿泉水或者一包瓜子,而是想和店老板唠唠嗑、拉拉家常,聊聊本地的人情世故……而“无人超市”是无法解决这种类型的客户需求的。即便是换了一个具备人工智能的机器人作为“无人超市”的售货员,也无法想象一个客人会愿意和这样的机器人聊些私密且八卦的事情,客人很有可能会担心搞不好这些聊天的记录哪一天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不好的影响。

人类社会的发展本来就是多元化的,并不是零和一的博弈。不是非你即我,更不是你死我活。不论“无人技术”如何发展,只要人类还在这个地球上生存,那么就一定有适用于不同场景、不同人群的“无人”或“有人”解决方案。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未来“无人技术”的发展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更多的便利,随之而来的压力也会不断让我们焦虑,让我们恐惧。但是,它同时也会让我们反思,让我们不断进步,甚至是进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