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面前,中產階級是個笑話

“來來來,

算一筆賬”

《我不是藥神》裡,一個買藥的患病老太太曾向週一圍扮演的警察求情:

“4萬塊一瓶,我病了3年,吃了3年,為了買藥,房子賣了,家人拖垮了,誰家還沒個病人?你能保證一輩子不生病嗎?”

也就是說,4萬塊一瓶夠吃一個月,老太太吃了3年,一共是144萬。放在電影發生的2005年,老太太生病前的家境的確可以算得上富足,卻也經不起一場癌症的折磨——不過在重疾面前,中國大多數中產階級家庭,都會被擊潰。

殘酷的三個“70%”

癌症面前,中产阶级是个笑话

先列幾個數字。

2013年,全國腫瘤登記中心公佈了我國首個癌症數據報告。該報告顯示,在2003-05年間被診斷為癌症的患者,其標準化的5年相對生存率為30.9%,換句話說,這一時段我國近70%的癌症病人確診之後都沒有活過5年。

同時,這項研究還顯示,患者的家庭年均收入摺合美元為8607美元,癌症患者的人均就診支出共計9739美元,其中因患病就診而產生的相關非直接醫療費用佔9.3%。2015年,中國居民人均存款餘額才剛突破4萬元人民幣,多數中國家庭的家底並不厚實。由於照料病人的誤工損失和病人失去收入加劇了家庭資金流出。也就是說,一位癌症病人會花掉全家存款的70%。

這道冰冷的算術題擺在你眼前:一個普通的癌症患者,在全力救治的前提下,所花費用足以耗盡全家存款的70%,但卻只有不到1/3的概率,真正活下去。

與命運抗爭的代價

癌症面前,中产阶级是个笑话

可是,購得更好醫療服務的收穫又如何呢?隨著醫學與社會的進步,2018年國家癌症中心發佈的我國癌症病人的5年生存率已經增長至40%,較2005年上升了66 %。但是,在國際視野中,比起發達國家高達70%的5年生存率,全國腫瘤登記中心在報告中對這一成果的學術評價是冰冷的“不顯著”。

中外抗癌技術的確存在代差,在經濟上有了更多自主權的人,可能就會選擇求助海外醫療和醫藥的幫助。

被擊潰的中產幻覺

癌症面前,中产阶级是个笑话

對於醫學界來說,靶向藥物絕對是醫學進步的表現,但與此同時,這也的確是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精神的勝利。靶向藥物並不能治癒癌症,只是延長癌症的生存期、緩解病人症狀,提高病人生活質量。

把過去速死的絕症變成只要花錢服藥就可以長期、相對正常生活的慢性病,一時恢復正常生活的甜美對於病人全家來說簡直就是一種“戒不掉的癮”。靶向藥物既是患者的救命稻草也是製藥企業股東的福音。

不管是現在成為“網紅”的“格列寧”或是格列衛,抑或是肺癌特效藥易瑞沙,靶向藥物給人足夠的希望往裡扔錢。

癌症面前,中产阶级是个笑话

一款剛剛在國內上市的肺癌新藥要多少錢?每月五萬一。算起來治病還是比吸毒便宜。

在衛生經濟學裡有一個名詞——災難性醫療支出。當一個家庭自付的醫療費用超過家庭可支付能力的40% 時,就認為這個家發生了災難性的醫療支出,這個40%,對照一下我們開頭說的數字,是不是顯得格外觸目驚心?

連年的高房價已經抬升了居民槓桿率,很多外表光鮮的城市中產可能額外支出不到每月收入的40%就可以宣佈崩潰了。更別說禍不單行,患病和陪護持續造成的收入下降。重疾足以可以把這個階層打回無產階級的原形。

在重疾面前,

人人都是無產階級。

癌症面前,中产阶级是个笑话

撰文:鄧鉑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