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面前,中产阶级是个笑话

“来来来,

算一笔账”

《我不是药神》里,一个买药的患病老太太曾向周一围扮演的警察求情:

“4万块一瓶,我病了3年,吃了3年,为了买药,房子卖了,家人拖垮了,谁家还没个病人?你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吗?”

也就是说,4万块一瓶够吃一个月,老太太吃了3年,一共是144万。放在电影发生的2005年,老太太生病前的家境的确可以算得上富足,却也经不起一场癌症的折磨——不过在重疾面前,中国大多数中产阶级家庭,都会被击溃。

残酷的三个“70%”

癌症面前,中产阶级是个笑话

先列几个数字。

2013年,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公布了我国首个癌症数据报告。该报告显示,在2003-05年间被诊断为癌症的患者,其标准化的5年相对生存率为30.9%,换句话说,这一时段我国近70%的癌症病人确诊之后都没有活过5年。

同时,这项研究还显示,患者的家庭年均收入折合美元为8607美元,癌症患者的人均就诊支出共计9739美元,其中因患病就诊而产生的相关非直接医疗费用占9.3%。2015年,中国居民人均存款余额才刚突破4万元人民币,多数中国家庭的家底并不厚实。由于照料病人的误工损失和病人失去收入加剧了家庭资金流出。也就是说,一位癌症病人会花掉全家存款的70%。

这道冰冷的算术题摆在你眼前:一个普通的癌症患者,在全力救治的前提下,所花费用足以耗尽全家存款的70%,但却只有不到1/3的概率,真正活下去。

与命运抗争的代价

癌症面前,中产阶级是个笑话

可是,购得更好医疗服务的收获又如何呢?随着医学与社会的进步,2018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我国癌症病人的5年生存率已经增长至40%,较2005年上升了66 %。但是,在国际视野中,比起发达国家高达70%的5年生存率,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在报告中对这一成果的学术评价是冰冷的“不显著”。

中外抗癌技术的确存在代差,在经济上有了更多自主权的人,可能就会选择求助海外医疗和医药的帮助。

被击溃的中产幻觉

癌症面前,中产阶级是个笑话

对于医学界来说,靶向药物绝对是医学进步的表现,但与此同时,这也的确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精神的胜利。靶向药物并不能治愈癌症,只是延长癌症的生存期、缓解病人症状,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把过去速死的绝症变成只要花钱服药就可以长期、相对正常生活的慢性病,一时恢复正常生活的甜美对于病人全家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戒不掉的瘾”。靶向药物既是患者的救命稻草也是制药企业股东的福音。

不管是现在成为“网红”的“格列宁”或是格列卫,抑或是肺癌特效药易瑞沙,靶向药物给人足够的希望往里扔钱。

癌症面前,中产阶级是个笑话

一款刚刚在国内上市的肺癌新药要多少钱?每月五万一。算起来治病还是比吸毒便宜。

在卫生经济学里有一个名词——灾难性医疗支出。当一个家庭自付的医疗费用超过家庭可支付能力的40% 时,就认为这个家发生了灾难性的医疗支出,这个40%,对照一下我们开头说的数字,是不是显得格外触目惊心?

连年的高房价已经抬升了居民杠杆率,很多外表光鲜的城市中产可能额外支出不到每月收入的40%就可以宣布崩溃了。更别说祸不单行,患病和陪护持续造成的收入下降。重疾足以可以把这个阶层打回无产阶级的原形。

在重疾面前,

人人都是无产阶级。

癌症面前,中产阶级是个笑话

撰文:邓铂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