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有一堆可考的证书,千万别考这些含金量不高的证书

在大学有一堆可考的证书,千万别考这些含金量不高的证书


大学四年,课程少、时间多,为了不浪费大学四年的光阴,很多大学生便选择考证。有的人有目标有计划,知道要考哪些证书,然而大多数人总是盲目跟风,看别人考什么,自己也考什么,结果考了一堆没用的“鸡肋”证书,之前还有媒体报道大学生拥有65个证书,结果却找不到工作的新闻,可见,那些含金量不高的证书,在找工作时压根没用。   

在此,介绍一些那些很多人考过,却在找工作、毕业工作后被认为是鸡肋的证书:   

1、普通话水平测试   

普通话是检测个人普通话好坏的口语考试,普通话水平考试分为三个级别六个等级,一级(甲等、乙等),二级(甲等、乙等),三级(甲等、乙等),一级甲等*6,三级乙等最低。很多人考了这个证书,有的人甚至考了几次,为了争取拿一级甲等,然而又不当电视台播音员,又不当老师,考了这个证书,只能压箱底。不过如果想当老师,是必须要考通过普通话水平的相关测试的。   

2、计算机一级、二级、三级   

上了大学,千万别听学长学姐没忽悠,要考计算机等级证书,可以说除了计算机四级有点用处外,计算机一级、二级、三级都是超级大忽悠。即使不考一级二级三级,难道上了大学四年各种办公软件都不会用?不说工作以后完全用不到,就是找工作时也没什么用,简历上写这些证书,还不如说精通PS!在这个每个企业都需要美工的时代,学好PS就是技术型人才。

3、英语四级、BEC中级   

英语四级绝对是鸡肋!当初用功的学了N年英语,大学也考了四六级,结果,水平当不了英语老师,也进不了外企。有人说学商务英语可以进外企,殊不知BEC中级压根也没用。非英语专业考的再好,也比不上人家的专八,高级口译等。大学里想在通过英语提升竞争力,还是学学中高级口译,雅思托福之类的吧,最起码,以后进培训机构当老师还有非常可观的待遇。

大学里,与其追风考这些“鸡肋”证书,倒不如好好准备,考那些真正具有含金量的证书:

  

1、注册金融分析师   

注册金融分析师CFA,是官媒认可的含金量*6的金融类证书,大四的时候就可以报考,并且也没有专业的限制。CFA是金融投资界的MBA,在全球金融市场更加抢手,是最有权威的金融分析领域的行业标准。

CFA考试课程包括资产类别、投资工具、道德和专业准则、投资组合管理及财富规划。考试分为三个等级,level1、level2、level3,一级考试每年6月和12月各举行一次,二级和三级每年在6月同时举行一次。

2、注册会计师   

注册会计师应届生可以报考,没有专业限制,跨专业均可报考。注册会计师考试被成为中国财会领域的*9黄金职业,并且拥有[*{3}*]的签字权。

CPA注册会计师考试分为专业阶段和综合阶段,专业阶段是六门科目,分为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法、税法,综合阶段是职业能力综合测试。CPA考试一年一次,每年的考试时间在10月份,比较难考,有意向的要提前准备。

3、国家司法考试   

司法考试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都可以参加考试。考试内容为理论法学、法律实务、和法律实务和法律职业道德、应用法学、现行法律规定。考试一般安排在每年9月的第三个周末,想进入司法部门的必须考取相关证书,相当法官、检察官、律师的也必须通过相关的考试,是司法这个高薪行业的入职门槛。   

4、教师资格证   

教师资格证是在大学就可以考的证书,需要本科以上的学历。老师是一个非常稳定而且待遇较好的职业,想当老师,建议早点考取这个证书。从今年开始,教师资格证采取全国统一的形式,采用机考+笔试+面试的形式,跟以前相比严格了一些。   

5、驾驶证   

驾照一定要在大学期间就要考,驾照一定要考,因为将来你一定会买车,就算不买车,会开也是一种技能,有一些工作确实要求有驾照这优先考虑。

在大学里首先有时间,另外真的很便宜,大学一般3000元左右,而一旦出了校门,毕业了只能抽有空的周末去学习,至少也要大半年才能拿下证书,并且价格高昂,如今在上海学的话,报名费8000左右,考试费、模拟费算下来也要小一万了,这还不算补考的。   

大学里,确实有很多鸡肋证书,对以后找工作没有多少价值,但确实有一些证书含金量非常高,大学生考证一定要擦亮双眼,不忙盲目跟风。在一些含金量高的证书里,选择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证书。只有在大学里做好规划,才不至于毕业后用到追悔莫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