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默”背后的心理,大多父母并不知道!

去桑拿,朋友陈娟和女儿的对话让坐在旁边的我尴尬癌都犯了。

“宝贝,去健身房跑步吧!”女儿沉默。

“去吧,你看谁谁谁都去了··· ”

还是沉默。

“要不去骑车,对你的腰椎有好处哦”

她女儿依然低头不语。

陈娟看起来依然兴致勃勃,“去嘛,大美女!”

“你看弟弟和我约好了几点结束电脑游戏去健身房,他说到做到已经去了!”……..

女儿依然是可怕的沉默。

这样的对话持续了大约十分钟,不,不是对话,是妈妈陈娟一个人的自言自语。

在这段自言自语里,陈娟对着女儿喋喋不休。后来,陈娟终于结束了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对我讪笑了一下,去健身房找小儿子了。

孩子“沉默”背后的心理,大多父母并不知道!

这样的场景并不是我第一次看见,也深知陈娟与女儿英子的今日并不突然。

因为小时候经常带她玩,她还能和我说上几句,等陈娟走了,我问她,你怎么不回答妈妈?

她说:

实在太唠叨了,我都14岁了,还像跟孩子一样说话,什么宝贝,还不停地唠叨,不理她了,还是继续说,真受不了!

这孩子不坏,因为热心和勤劳,还是班里的劳动委员,可是与妈妈的关系却是如此尴尬。

意大利幼儿教育专家蒙台梭利说过:成人最爱做的一件事就是将自己扮演成上帝。

在陈娟和女儿过去的关系中,陈娟一直扮演“上帝的角色”,她女儿什么事都由父母说了算。

如果女儿表示异议,陈娟和丈夫会强制女儿执行,在与女儿沟通的过程中,她会不停地唠叨,就像今天我看到的一样。

有的父母,完全没有做好准备,也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看待,所以不愿意适时住嘴,殊不知,正是自己的唠叨,把孩子推得离自己越来越远。

有一期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里,宋丹丹与儿子巴图的相处,也看到了一个让孩子无奈的唠叨妈妈。

俩人一到达目的地宋丹丹就开始和黄磊他们说:“快给我儿子找点活干,他太胖了。”

尽管高情商的黄磊在旁打圆场,说“别说人胖,人不胖”,但这位妈妈已经让儿子一出场就很尴尬了。

孩子“沉默”背后的心理,大多父母并不知道!

之后在节目里,宋丹丹继续用唠叨黑儿子。

一会儿说儿子偷懒,一会儿说儿子笨,然后还唠叨起自己家姐妹三个的名字由来,而巴图无奈地坐在一边,看着妈妈和叔叔唠叨自己或许已经听说几百遍的故事。

还拿儿子和别人比较“我儿子怎么没这么棒呢,我要跟民政局说说,给我换一个儿子。

孩子“沉默”背后的心理,大多父母并不知道!

巴图实在无语,默默走到一旁煮鸡蛋,而妈妈还继续唠叨挑毛病:“你要能把鸡蛋煮熟,我就能考虑考虑把你留下。”

“你全扇你妈的粥和脸上了,得咧得咧,这鸡蛋我不吃了。”

自己训斥儿子还不够,还和旁边的人絮叨絮叨,揪着孩子的童年糗事不放,讲起了巴图幼儿园的尴尬事儿…

孩子“沉默”背后的心理,大多父母并不知道!

看到无奈的巴图,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的尴尬。

在现实中,很多父母就像宋丹丹一样,认为孩子不听话,不照自己的要求做事时,便会反反复复地批评孩子,使孩子从不安、不耐烦,直到反感讨厌,时间长了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事实上,不断重复只会让信息失去它的力量,而且唠叨的语气只会让孩子更不想听。

也许父母应该试着改变策略,更换和孩子的交流方式,但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往往做不到这一点。

在一个调查中,排列出孩子最反感父母的六大行为,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唠叨”。

而在一项跨国比较研究中也表明,不论是中国、日本还是美国的孩子,最不能忍受的是母亲的唠叨。

可见,唠叨在孩子的心目中是非常反感的行为,这种唠叨还会影响到孩子长大以后的家庭关系。

孩子“沉默”背后的心理,大多父母并不知道!

我的一个朋友燕子,从小就是一个乖乖女,学习好,品德好,从不给父母添乱,就是这样一个乖巧的孩子,结婚以后却很少回家,并且一接到父母的电话就烦躁。

有一次燕子一起吃饭,电话响起,燕子看了一眼,叹了口气很不情愿地接起来:

“哦,妈,我在外面呢”,“在吃饭”,“和朋友以前,对,燕子”“晚上接孩子忙着回去做作业不来了。哦,好的”“不说了,朋友等着呢”…..

燕子迫不及待地挂断电话,听起来很日常的电话,可是燕子为何接得不情愿呢,燕子说:

你看我接得不耐烦很不像话是吧?可这样的电话她一天要打四五个,我已经结婚有了孩子,可我妈每天都要打几个电话来唠叨。

原来燕子的妈妈特别爱唠叨,从小就这样。

小时候燕子没办法对抗,只好沉默,结婚以后为了逃避妈妈的唠叨她很少回家,可是妈妈还是会打很多电话来,她只好厌烦地接听。

这样的结果,燕子童年不幸福,妈妈老年不幸福,都是唠叨惹的祸。

孩子“沉默”背后的心理,大多父母并不知道!

关于唠叨,不止孩子难接受,成人也是同样,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就因为牧师的唠叨而放弃了原本想捐赠的款项。

那天,马克·吐温去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牧师的演说非常的精彩,马克·吐温被打动了,打算捐一笔钱。

但是十分钟后,牧师还在喋喋不休地进行演说,马克·吐温开始对演讲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十分钟,牧师仍未讲完,并且有很多啰嗦和重复的内容,这让马克·吐温感到了厌烦,他决定一文不捐。

等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出于愤怒,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拿走了两块钱。

后来,心理学家将这种由于过多的刺激或作用时间过久而使人产生逆反心理的心理学现象叫做“超限效应”,而让孩子厌烦的“唠叨”就是典型的超限效应的表现。

就像文章开头的英子,

面对喋喋不休的妈妈,长时间受到妈妈过多的话语刺激,便对妈妈的唠叨开始麻木,然后反感,最后变成无视。

如果成年以后未能进行良好调适,就会像朋友燕子一样,躲开唠叨的妈妈,离得远远的。

孩子“沉默”背后的心理,大多父母并不知道!

不可否认,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的,但是,无私的爱也需讲方式方法,不恰当的方式会让孩子反感,导致不良亲子关系。

爱唠叨的父母,他们往往沉浸于表达自我感受,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殊不知,被忽略感受的孩子会与父母的心越走越远。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时候“住嘴”就是一个最好的方式。在孩子面前,无私又有度的父母是最好的倾诉对象。

1、倾听孩子

很多父母不停地唠叨就是听不到孩子的声音,就像朋友陈娟,认为自己就是权威,孩子只要听自己的就好了,完全忽视孩子的声音,最终导致孩子不愿意发出声音,用沉默来表达愤怒。

2、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的习惯,相信孩子可以说到做到,比如说,看到孩子在看课外书,不去做家庭作业,父母就会反复对孩子说“快去做作业”。

其实孩子早就说过看完这一章就去做作业,但因为父母不尊重孩子的决定,不停地唠叨,孩子会产生厌烦心理,甚至故意不做作业。

3、相信孩子

有的父母过度担忧孩子的安全,对于饮水机,面对二三岁的孩子,有的父母会不停地唠叨不要去碰热水那一边。

在父母的不停唠叨下,孩子反而更加好奇了,更要去触碰,但事实上,孩子被烫一次,以后就不会去玩了,体验一次,比妈妈唠叨100遍更有用。

马克思说:“人类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有时候,用事实说话,胜过千言万语。

父母地盘,一枚亲子心理咨询师,学习国外幼儿心理研究和知识,分享科学、实用、有价值的育儿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