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石碑被洪水衝出來,韓國人看到十分氣憤:恥辱,這是假的

歷史的年輪從未停息,探究與進發相濡以沫。大清帝國功德碑這是個頗為恭敬的碑稱。初相聞,會思索:我們大清的何種功德需要用石碑來鞭策,並奔著流芳百世的目的撰刻。不假思索地讓世人對此進行考究和追尋。以下我們就一起去探尋它的歷史足跡。

一塊石碑被洪水衝出來,韓國人看到十分氣憤:恥辱,這是假的

眾所周知:這是一段牽扯著後金也就是大清與當時的朝鮮今天的韓國的歷史故事。至於其中是否有愛恨糾葛那我們也都不曾知曉。在過往的兩百年裡,我們無從去追尋絲絲足跡。所以直步請入此段歷史的主要人物。當時才剛剛大一統的大清皇帝皇太極在對待附屬國的手段和方式上或許與明朝崇禎帝不盡相同。

一塊石碑被洪水衝出來,韓國人看到十分氣憤:恥辱,這是假的

首先當時的朝鮮是我們的附屬國,也就是當時就歸我們管轄。所以不免有主客之禮。再說當時的大清也才大一統,朝鮮那邊的統治者不免還沒來得及這快換主的境況。多少對大清的皇太極沒盡到客人的服從,取悅主人之禮。

一塊石碑被洪水衝出來,韓國人看到十分氣憤:恥辱,這是假的

矛盾就此展開,併火速傳到皇太極那兒,他老人家心裡兒就有些不爽:你們怕是見我大清才統一勢力還沒統一穩定,有不服從我管理甚至無禮挑釁之意。那我倘若不親自出兵收拾下你們,如何彰顯我大清之聖威。所以他意氣風發地帶兵出征修理朝鮮,結果就不言而喻了。

一塊石碑被洪水衝出來,韓國人看到十分氣憤:恥辱,這是假的

古往今來,征伐有輸有贏,亙古不變。那我大清既然是贏家,就該讓世人知道這段歷史 ,那麼就讓你們朝鮮皇帝命人給我刻個碑,來撰寫我大清帝國的聖威,以及我皇太極的懷柔之心,我要讓此碑文流傳千古。

一塊石碑被洪水衝出來,韓國人看到十分氣憤:恥辱,這是假的

那朝鮮皇帝能咋辦了:哪怕我有千萬個不情願,我也得照辦啊!誰要我國勢單力薄,終究是輸者啊!為了我的黎民百姓,國家安定,保全大局就算滿是戰敗的恥辱,這碑我也得立,誇崇的碑文也得刻哦!在戎馬相戈的年代裡,妥協,求和不失是明智的生存手段。大丈夫都能屈能伸,那我的國家更該有此認識和膽略。

一塊石碑被洪水衝出來,韓國人看到十分氣憤:恥辱,這是假的

石碑也就在此境況下緩緩建工了。這其間的精神屈辱不外乎勾踐臥薪嚐膽啊!可是當時那個年代裡的哪個王朝沒有屈辱和輝煌呢?一個能屈能伸的民族是難能可貴的,是有足夠的資本常存與今,永存與史的。自然這翻作為是有遠見卓識的,與韓信能忍受胯下之辱有得一拼。至1895年的甲午中日戰爭中大清戰敗後,朝鮮也不免易主了,在日本接手管轄權後大清帝國功德碑不言而喻地被推倒,沉睡在泥土的溫床裡。

一塊石碑被洪水衝出來,韓國人看到十分氣憤:恥辱,這是假的

可是它是幸運的,它只是躺下身子去休息了,身體並沒有被損毀,說白了還是活著在。不知道是上天的恩賜還是歷史之神冥冥中的眷顧,1963年它在經受了大雨的洗禮後,越發明晰地出現在世人的面前。無需躲避,無需恥辱,直面是智者所為。兩百多年的眷顧,讓它今日依舊存活。幾歷風雨,生命尤存。並在今日的博愛人士中越發鮮活。

一塊石碑被洪水衝出來,韓國人看到十分氣憤:恥辱,這是假的

2007年的修復,保存,並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起來是仁人志士和所有直面歷史保護遺址的智者在為歷史常存所添的福祉。石碑是大清和朝鮮孕育而生的,這其間有著各自為政的“懷柔”之道。而我在這裡想極力推崇:歷史銘留下來的遺址從來都是無辜的,不存在屈辱,榮光。它們就是簡單而純粹的歷史見證者而已。我們需要做好的就是保護,考究。這才是該石碑真正永存的“懷柔”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