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异闻录」叁·素质&调音

素质"与"调音"可以说是音频产品评测中最常见的两个名词,多数的文章也正是围绕此二方面论述一款产品的音质表现。恰如我们习惯于以"才能"和"品德"去对一个人评头论足,最不受待见的往往是那些"有才无德"之辈,同样地,音响发烧友中也有"素质强听感差"这种说法。这篇文章要说的是我个人对于器材素质与调音的部分理解,若有异见欢迎讨论。


一个前提

首先,在评价一件器材的素质与调音之前,有必要确定一个前提:音量。同一副耳机在不同音量下的素质与音色可以有着天差地别南辕北辙的表现,在越来越多的新材料应用于耳机上的今天尤其如此(生物震膜、木震膜、钛震膜、铍震膜、碳纳米管震膜、石墨烯震膜、类钻石涂层等等),某些材料刚性很高,声压不够高的话表现往往差强人意,Campfire Vega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可能会有人说煲机时长也应当作为评价耳机的前提确定下来,某某耳机必须煲X00小时甚至X000小时后才可以评价等等——正好接着材料的话题评价一下这种观点,厂家们争先恐后引入新材料提高震膜刚性的部分目的就在于让单元能够在更长的时间里保持高刚性高解析力,但偏偏越是这样的产品越被部分人冠以"难煲"的帽子进而大煲特煲恨不能一夜间把震膜煲松煲垮,这不是跟厂家的初衷对着干嘛?我个人不否认煲机会带来变化,但从不认为煲机带来的变化一定是正面的,绝大多数的(含动圈、平板、静电单元)耳机在最初的几个小时到几十个小时内会有比较明显的变化,随后进入音色相对稳定的状态,所以一副新耳机在使用的前几天里就可以达到实力接近完全的状态——如果这时候还是觉得不好听就果断挂闲鱼吧再煲多久也不会翻身的(但反对退货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前端也是一样的,不同工作功率下音质表现会有很大程度的浮动,这一点可以通过仪器非常直观地表现出来就不赘述了。机器煲机还是类似的,几十个小时就差不多,不过相比耳机煲机的不确定性,机器煲机的变化基本都是正面的。

所以当你在网络上看到他人对于某件音频器材给出了与自己截然不同的评价时,不要急于给对方扣上"黑心枪手"/"友商水军"的帽子,即便你们所听的搭配器材、音乐甚至于连耳朵的结构都完全相同,仅仅音量上的区别都会引发不同的结果——在我个人看来这也是玩音响器材的乐趣之一。

那么如何确定适合一件器材的音量大小呢?这里仅提出个人惯用的一种方法,未必适合所有人:一般来说器材的表现是会随音量的增加而提升的,但并非可以无限拔高,且不提单元过载破音的情况,当你发觉继续增加音量整套系统出来的声音不再有显见的提升甚至开始走下坡路时,差不多就可以到此为止了。也所以音频产品评测对我来说是挺累的一件事儿,尤其是耳朵的负担比较重。

当然,除了音量,我们还要选择合适的音乐与配套器材、涉及横评的话还要控制变量,但这些不用我说大家都想得到,这里只是着重强调容易被多数人所忽略的一点。

两条裤腿儿

确定了一个前提以后就可以聆听并评价器材的双围了。"两条裤腿儿"这个比喻的意思是:除非源于某种我这个九四年中年人所不能理解的时尚原因,一般的裤子是不可能出现左右裤腿不一样长的情况的,即我否认"素质优秀调音瘸腿"或者"调音好听素质一般"情况的存在。

被评价为"素质强调音差"的器材十个里面有至少九个半是这样的声音:能量分布趋于两端中频存在感较为薄弱同时音色偏干、散、碎——这明显是硬素质存在短板的问题,高频延伸不足所以发干密度差所以结象毛糙音色散碎,调音才不背锅。举一个不怕被厂商寄律师函的例子:没推开的K3003就是这样的声音,推力没给够密度没出来所以不好听。

而被认为"素质虽然一般调音却挺好听"的器材则十分之九点五是这样的声音:虽然不太通透声场不大信息量不多动态不咋地但是人声突出高低频不刺激。额,您拿这玩意儿听交响或者金属试试还会觉得它调音好听吗?这里举例舒尔SE系列和威士顿除AM与新UM系列之外的耳塞产品——倒不是黑这两个牌子,人家的耳塞本来是给歌手舞台返听用的,强化中频弱化两端以突出歌手自身的声音完全没有任何毛病,灰常professional。这样的耳机/播放器以中低价位居多,受价格限制没办法把高频做得优秀而选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泛流行调音路线,总好过强行装逼最终翻车(为了不被律师含这里就不举例了,虽然这样的产品数不胜数)。

说到这里已经能够总结出各种素质与调音此消彼长的结论多数情况下其实是人声导向的结果。那么调音一定不能独立于素质进行评价吗?我认为可以,至少分开讨论不管于作者还是读者都有着条理清晰容易理解的好处。我个人评价器材的调音乐于从能量分布入手,即哪个频段的能量弱又有哪个频段的能量比较强,我们常听到的"两头翘"或者"金字塔"都属于这个范畴,从一件器材的能量分布上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其可能适合某种类型的音乐。比如这里有一副两头翘的K3003(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K3003推开了低频可不少)和一副两头翘的IE800,从两头翘这一点我推测他们可能都适合金属乐。接下来我要考虑到金属乐需要密集而利索的鼓点与较少的混响否则会显得混乱,那么低频更多却偏散衰减慢残响多的IE800就不适合金属乐而低频紧凑快速的K3003就是适合的——如果听大提琴,那么显然较为蓬松的IE800更容易令人体会到丰富的低频质感。

在这个角度上看,"调音"就不是能够用来评判器材好坏的维度,而是判断器材所适合的音乐类型的维度。我个人更喜欢调音清爽明亮开阔一些的器材,但我依然能够欣赏偏重中低频的、混响丰沛的器材——可在我看来,音频器材仍然是有着客观的、绝对的优劣之分的,而这点要从素质去考察:这里还有一副两头翘的耳机,具体型号就不点出了,高频干涩几无泛音碎啦吧唧揦耳朵&低频如一坨散沙扬出去收不回来轰脑壳&细节不多结象不清分离度低下定位怪异动态孱弱缺乏起伏感,这无疑是一副素质差、音色也差的耳机,而不只是听金属乐会令人脑仁疼的耳机。

那么是否存在什么类型的音乐都比较好听甚至很好听的器材呢?存在,但都比较贵。比如推好的tia Fourte、Abyss1266都是这样的耳机。越是昂贵的器材,越常见全面优秀鲜有短板的产品,有钱就是可以为所欲为的。站在这里往回看,能够发现,调音指向性较强的器材其实是较低成本限制下的无奈结果,素质越是全面优秀的器材,越能将更多类型的音乐演绎出色,即调音更全面。结论:素质决定器材所能选择的音乐适应面的广度,素质决定器材的优劣。

后记

深夜写这么一篇有些刻板却又不乏狂妄的东西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抄起键盘的时候没有定义出什么明确的目的,可能只是想填上当初自己挖下的【发烧异闻录】要成系列的坑,也可能是觉得太久没空写文章担心本不出色的文字能力退化掉。回顾这篇熬夜写出的、表达不够细嚼慢咽的东西,生怕有人理解不到位,总结并强调一下几点主旨:

1、 这是属于我个人的并狂妄地自以为正确的关于音频器材的评价体系的框架,相信我的耳朵与节操的读者可以看作"这个人的评测文章的正确打开方式";

2、 既然这个系列叫做【发烧异闻录】,我所要表达的必然是跟社交网络上的主流观点不太一样并狂妄地自以为正确的玩意儿,对于讲歪道理的能力我还是有一点点自信的;

3、 狂妄地含沙射影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啦,素质和调音这两个纠缠不清的词总是作为某些人别有用心的文字游戏素材用来掩盖产品的某些问题,希望各位擦亮眼睛,莫当韭菜。

「发烧异闻录」叁·素质&调音

2018.5.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