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異聞錄」叄·素質&調音

素質"與"調音"可以說是音頻產品評測中最常見的兩個名詞,多數的文章也正是圍繞此二方面論述一款產品的音質表現。恰如我們習慣於以"才能"和"品德"去對一個人評頭論足,最不受待見的往往是那些"有才無德"之輩,同樣地,音響發燒友中也有"素質強聽感差"這種說法。這篇文章要說的是我個人對於器材素質與調音的部分理解,若有異見歡迎討論。


一個前提

首先,在評價一件器材的素質與調音之前,有必要確定一個前提:音量。同一副耳機在不同音量下的素質與音色可以有著天差地別南轅北轍的表現,在越來越多的新材料應用於耳機上的今天尤其如此(生物震膜、木震膜、鈦震膜、鈹震膜、碳納米管震膜、石墨烯震膜、類鑽石塗層等等),某些材料剛性很高,聲壓不夠高的話表現往往差強人意,Campfire Vega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可能會有人說煲機時長也應當作為評價耳機的前提確定下來,某某耳機必須煲X00小時甚至X000小時後才可以評價等等——正好接著材料的話題評價一下這種觀點,廠家們爭先恐後引入新材料提高震膜剛性的部分目的就在於讓單元能夠在更長的時間裡保持高剛性高解析力,但偏偏越是這樣的產品越被部分人冠以"難煲"的帽子進而大煲特煲恨不能一夜間把震膜煲松煲垮,這不是跟廠家的初衷對著幹嘛?我個人不否認煲機會帶來變化,但從不認為煲機帶來的變化一定是正面的,絕大多數的(含動圈、平板、靜電單元)耳機在最初的幾個小時到幾十個小時內會有比較明顯的變化,隨後進入音色相對穩定的狀態,所以一副新耳機在使用的前幾天裡就可以達到實力接近完全的狀態——如果這時候還是覺得不好聽就果斷掛閒魚吧再煲多久也不會翻身的(但反對退貨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

前端也是一樣的,不同工作功率下音質表現會有很大程度的浮動,這一點可以通過儀器非常直觀地表現出來就不贅述了。機器煲機還是類似的,幾十個小時就差不多,不過相比耳機煲機的不確定性,機器煲機的變化基本都是正面的。

所以當你在網絡上看到他人對於某件音頻器材給出了與自己截然不同的評價時,不要急於給對方扣上"黑心槍手"/"友商水軍"的帽子,即便你們所聽的搭配器材、音樂甚至於連耳朵的結構都完全相同,僅僅音量上的區別都會引發不同的結果——在我個人看來這也是玩音響器材的樂趣之一。

那麼如何確定適合一件器材的音量大小呢?這裡僅提出個人慣用的一種方法,未必適合所有人:一般來說器材的表現是會隨音量的增加而提升的,但並非可以無限拔高,且不提單元過載破音的情況,當你發覺繼續增加音量整套系統出來的聲音不再有顯見的提升甚至開始走下坡路時,差不多就可以到此為止了。也所以音頻產品評測對我來說是挺累的一件事兒,尤其是耳朵的負擔比較重。

當然,除了音量,我們還要選擇合適的音樂與配套器材、涉及橫評的話還要控制變量,但這些不用我說大家都想得到,這裡只是著重強調容易被多數人所忽略的一點。

兩條褲腿兒

確定了一個前提以後就可以聆聽並評價器材的雙圍了。"兩條褲腿兒"這個比喻的意思是:除非源於某種我這個九四年中年人所不能理解的時尚原因,一般的褲子是不可能出現左右褲腿不一樣長的情況的,即我否認"素質優秀調音瘸腿"或者"調音好聽素質一般"情況的存在。

被評價為"素質強調音差"的器材十個裡面有至少九個半是這樣的聲音:能量分佈趨於兩端中頻存在感較為薄弱同時音色偏幹、散、碎——這明顯是硬素質存在短板的問題,高頻延伸不足所以發乾密度差所以結象毛糙音色散碎,調音才不背鍋。舉一個不怕被廠商寄律師函的例子:沒推開的K3003就是這樣的聲音,推力沒給夠密度沒出來所以不好聽。

而被認為"素質雖然一般調音卻挺好聽"的器材則十分之九點五是這樣的聲音:雖然不太通透聲場不大信息量不多動態不咋地但是人聲突出高低頻不刺激。額,您拿這玩意兒聽交響或者金屬試試還會覺得它調音好聽嗎?這裡舉例舒爾SE系列和威士頓除AM與新UM系列之外的耳塞產品——倒不是黑這兩個牌子,人家的耳塞本來是給歌手舞臺返聽用的,強化中頻弱化兩端以突出歌手自身的聲音完全沒有任何毛病,灰常professional。這樣的耳機/播放器以中低價位居多,受價格限制沒辦法把高頻做得優秀而選擇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泛流行調音路線,總好過強行裝逼最終翻車(為了不被律師含這裡就不舉例了,雖然這樣的產品數不勝數)。

說到這裡已經能夠總結出各種素質與調音此消彼長的結論多數情況下其實是人聲導向的結果。那麼調音一定不能獨立於素質進行評價嗎?我認為可以,至少分開討論不管於作者還是讀者都有著條理清晰容易理解的好處。我個人評價器材的調音樂於從能量分佈入手,即哪個頻段的能量弱又有哪個頻段的能量比較強,我們常聽到的"兩頭翹"或者"金字塔"都屬於這個範疇,從一件器材的能量分佈上我們可以大致推斷其可能適合某種類型的音樂。比如這裡有一副兩頭翹的K3003(這裡有必要說明一點,K3003推開了低頻可不少)和一副兩頭翹的IE800,從兩頭翹這一點我推測他們可能都適合金屬樂。接下來我要考慮到金屬樂需要密集而利索的鼓點與較少的混響否則會顯得混亂,那麼低頻更多卻偏散衰減慢殘響多的IE800就不適合金屬樂而低頻緊湊快速的K3003就是適合的——如果聽大提琴,那麼顯然較為蓬鬆的IE800更容易令人體會到豐富的低頻質感。

在這個角度上看,"調音"就不是能夠用來評判器材好壞的維度,而是判斷器材所適合的音樂類型的維度。我個人更喜歡調音清爽明亮開闊一些的器材,但我依然能夠欣賞偏重中低頻的、混響豐沛的器材——可在我看來,音頻器材仍然是有著客觀的、絕對的優劣之分的,而這點要從素質去考察:這裡還有一副兩頭翹的耳機,具體型號就不點出了,高頻乾澀幾無泛音碎啦吧唧揦耳朵&低頻如一坨散沙揚出去收不回來轟腦殼&細節不多結象不清分離度低下定位怪異動態孱弱缺乏起伏感,這無疑是一副素質差、音色也差的耳機,而不只是聽金屬樂會令人腦仁疼的耳機。

那麼是否存在什麼類型的音樂都比較好聽甚至很好聽的器材呢?存在,但都比較貴。比如推好的tia Fourte、Abyss1266都是這樣的耳機。越是昂貴的器材,越常見全面優秀鮮有短板的產品,有錢就是可以為所欲為的。站在這裡往回看,能夠發現,調音指向性較強的器材其實是較低成本限制下的無奈結果,素質越是全面優秀的器材,越能將更多類型的音樂演繹出色,即調音更全面。結論:素質決定器材所能選擇的音樂適應面的廣度,素質決定器材的優劣。

後記

深夜寫這麼一篇有些刻板卻又不乏狂妄的東西究竟是為了什麼呢?抄起鍵盤的時候沒有定義出什麼明確的目的,可能只是想填上當初自己挖下的【發燒異聞錄】要成系列的坑,也可能是覺得太久沒空寫文章擔心本不出色的文字能力退化掉。回顧這篇熬夜寫出的、表達不夠細嚼慢嚥的東西,生怕有人理解不到位,總結並強調一下幾點主旨:

1、 這是屬於我個人的並狂妄地自以為正確的關於音頻器材的評價體系的框架,相信我的耳朵與節操的讀者可以看作"這個人的評測文章的正確打開方式";

2、 既然這個系列叫做【發燒異聞錄】,我所要表達的必然是跟社交網絡上的主流觀點不太一樣並狂妄地自以為正確的玩意兒,對於講歪道理的能力我還是有一點點自信的;

3、 狂妄地含沙射影當然是必不可少的啦,素質和調音這兩個糾纏不清的詞總是作為某些人別有用心的文字遊戲素材用來掩蓋產品的某些問題,希望各位擦亮眼睛,莫當韭菜。

「發燒異聞錄」叄·素質&調音

2018.5.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