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世》:這個世界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人間世》:這個世界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01

幾天前,4歲的女兒半夜發高燒,我們連忙帶她去醫院輸液。

夜間的醫院雖然只有急診,但來求助的患者依舊不少。

值班醫生也好,值班護士也罷,一如白天般忙碌,沒有睏倦之意掛在臉上。

或許他們早已習慣這種晝夜不分的工作。

我之所以喜歡看一些有關醫療主題的紀錄片,就是因為,在醫院中,我們迎來生命的誕生,也見證生命的結束。

沒有任何一個場所,能像醫院一樣,可以負載如此眾多的世事悲歡、人情冷暖。

最近剛剛看完一部十集國產紀錄片,它在2016年播出後,就引起了醫療行業內外、尤其是普通觀眾的強烈情感共鳴。

拍得太真實了,太觸碰人心了。

有網友評論:一集一集哭到第10集,如果有20集就可以哭到20集。

它就是

《人間世》,豆瓣評分9.6分。對於一部國產記錄片來講,這個評分可以用“罕見”來形容。

02

《人間世》由上海廣播電視臺和上海市衛計委聯合策劃拍攝。

八個攝製組,兩年的拍攝期,在總導演周全的帶領下,《人間世》攝製組把攝像機搬進了上海大大小小的醫院,為觀眾奉獻出了眾多關於生死的故事。

第一集《救命》,講述醫院急診科和心臟手術的故事。

第二集《理解》,講述上海120急救人員工作中遇到的困擾。

第三集《團員》,講述關於器官捐獻的故事。

第四集《告別》,講述上海靜安臨汾衛生服務中心臨終關懷病房裡的故事。

詳細的內容不再為你一一敘述。

光是看每一集的標題,便可以感受到,這部紀錄片所關注的焦點,遠遠不止醫患矛盾這種單一維度。

整部紀錄片,充滿了社會責任及人文關懷的溫情,向我們娓娓道來,那些在醫院的醫生和患者,他們背後的故事。

03

第一集《救命》,拍攝地點就是上海瑞金醫院的心臟外科和急診科。

而拍攝的內容,更是打破了常規。因為它記錄的,是醫院搶救病人卻失敗的案例。

這在正面宣傳為主的國內紀錄片中,很少見。

朱建峰,32歲,因感染性心內膜炎引發了急性心衰,被送往瑞金醫院心臟外科進行搶救。

好幾名醫生輪換著為他做心臟復甦,一刻不敢停止,甚至緊急做手術時,依舊在不停地按壓。

雖經心臟外科眾多醫生的奮力搶救,終究還是無力迴天。

拼盡全力,卻還是失敗,參與搶救的醫生難掩沮喪、落寞。

鄒磊,24歲,因為海鮮中毒被送往醫院搶救。

醫院決定冒險進行血液淨化,這是一個風險巨大的急救措施。可能是救命稻草,也可能是致命兇手。

剛從血庫調來的血很涼,血液加溫器又來不及調配,醫生就輪換著用雙手、胸口、腋下溫暖著這救命的鮮血。

急救科副主任醫師車在前48小時沒有閤眼了,共搶救了三位病人,一位80多歲、一位70多歲,一位就是24歲的鄒磊。

但很不幸,前兩位搶救過來了,最年輕的鄒磊搶救卻失敗了。

疲憊不堪的醫生車在前神情落寞,他們寄予最大期望的,往往卻都是最難成功的。

這就是這部紀錄片獨特之處。

它拍攝醫療題材,但不過度渲染醫生的回春妙手,而是客觀地展現醫療技術的侷限性。

這種正視客觀事實的態度,值得人們尊重。

醫生最困難的,不是面對失敗。而是面對這樣的失敗帶來的種種挫折時,如何不丟失最初的那份熱情。

04

醫患矛盾已經成為一個社會性話題,一旦有新的衝突案例在輿論場中出現,無論是醫生被傷還是患者被誤診,統統會撕裂公眾的情緒傷口,造成社會群體性的焦慮與陣痛。

衝突發生於醫患雙方之間,卻又多數不是雙方的責任。醫生和患者,只是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等醫療體制弊端下,最先產生痛感的神經末梢。

後邊的九集,涉及120救護資源緊張、器官捐獻、臨終關懷、生命與生育權的選擇、失獨家庭等等話題。

每一個話題,既是關於醫療的,更是關於社會的,都有沉甸甸的分量和說不盡的複雜滋味。

有觀眾在《人間世》中,看到了醫生的偉大、辛苦以及不被理解,亦感受到了醫療技術的侷限性。

也有網友從另一個角度對《人間世》進行了解析,認為許多觀看《人間世》的觀眾只顧流淚感動,卻忽略了中國醫療體制中令患者及家屬深受其害的種種頑疾與弊端。

本片多從醫生的角度進行解讀,彷彿醫患矛盾的原因,只是患者不理解醫生造成的。而對以藥養醫、民營醫院過度醫療、醫生收紅包、排隊五小時看病五分鐘等等現實醫療體系的弊端避而不談。

一部優秀的紀錄片,不能為了感動而感動,不能在道德的半山腰上就開始痛哭流涕。

05

我對此的看法比較中立。

一部紀錄片,它承載的責任是有限的。你不能奢求它將故事背後的所有問題全部深刻剖析展現。

而且這十集的內容中,有描述醫生的辛苦與委屈的、有描述醫療技術侷限性的。

但也有更多的鏡頭,對準了器官捐獻的困境、臨終關懷、女性生育觀念轉變、失獨家庭等等其他深刻社會話題,並不涉及醫患矛盾。

而且,能將鏡頭如此近距離且真實的對準醫院及患者,真實展現醫生對待醫療技術侷限性的無奈,以及患者及家屬面對疾病的種種情感掙扎。

這已經達到一部優秀紀錄片的標準了。

我們不能因為它展現不了全部事實,就否定它為展現局部真實而付出的努力。

06

當然,從個人觀影經驗來講,本片也有一些問題。

比如,作為一部記錄片來講,全片背景音樂使用的過多過滿。

較為充溢的感情色彩,淡化了所要探討的影片主題的深刻性、嚴肅性,給人一種煽情過度的印象。

打個比方,導演本來可以將本片拍成紀錄片中的《紅樓夢》,但我對一些情節的觀感,卻有點像看《知音》和《故事會》。

我個人是不太喜歡有配樂的紀錄片。

我認為,一部紀錄片,應當儘量客觀中立,不應摻雜過多拍攝者的個人情感在內。

背景音樂的選擇與使用方式,恰恰反映了拍攝者的態度立場及好惡。

而這,又是拍攝紀錄片的大忌。

07

比如拍攝兒子送別病逝的父親時,背景音樂是筷子兄弟的《老男孩》,憂傷的曲調,配以悲傷的畫面,當然能令觀眾情不自禁地落淚。

但是,這樣的感動,究竟是觀眾感悟到了人生悲歡的無奈,還僅僅是觸景生情的情感傳染?

類似的場景在片中還有很多。

父親在孩子的放棄治療同意書上簽字時、媽媽在病床前最後看一眼去世的兒子時、懷孕期間查出了絕症的癌症孕婦,選擇生完孩子再治療時。

《人間世》對於醫院中這種生離死別場景的過多展現,使影片在觀眾涕淚交加的情感氾濫中,沖淡了主題的鮮明提煉和深刻挖掘。

作為對於被拍攝者背後故事的挖掘,《人間世》也比較淺,更流於對片中人物表面悲喜情緒的記錄。

這一點,另一部關於武漢中南醫院婦產科的紀錄片《生門》就做得較好。

《生門》中的人物形象豐滿立體,真實刻畫患者內心的情感利益糾結,無論自私的本質還是無私的人性,統統不掩飾也不過譽,只是儘量真實展現出來。

而不是在冷酷的事實與人性之上,罩上一層溫情脈脈的道德光暈。

08

當然,之所以給《人間世》認真挑一些毛病,我還是覺得這部紀錄片是可以更優秀的。

這個世界,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國人習慣於優生,卻不習慣於優死。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

像這樣充滿哲理性的臺詞,在紀錄片中處處可見。

這部《人間世》,是關於醫療的,也是關於社會的,更是關於人性的。

本片看完,可以令我更為深刻地思考人生的終極問題。

能拍攝出這樣優秀的國產紀錄片,我感謝導演周全和製作團隊,他們是一群優秀的、值得欽佩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