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镇国之宝,被当作寿礼送蒋介石,后来他想搬去台湾却搬不动

1939年3月,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吴培文和亲人吴希增在野地寻宝,当探杆探到13米时,碰上了坚硬的东西。挖出来一看,头上戴着铜锈。在不确定是否为文物的情况下,吴培文他们于当晚找了十七八个人,趁着夜幕动工挖掘,为了防止日本人发现,到天亮再用原土封住洞口。

就这样,经过40多个村民连续三个晚上的奋战,终于挖出一个铜锈斑斑的庞然大物。这个庞然大物就是震惊后世后母戊鼎。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

中国的镇国之宝,被当作寿礼送蒋介石,后来他想搬去台湾却搬不动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约112厘米、口宽约79.2厘米,壁厚约6厘米,连耳高约133厘米,重约832.84公斤。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是中国的镇国之宝。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然而当后母戊鼎挖出时,吴培文的家乡已经被日军占领2年了。所以在后母戊鼎出土后,为了防止被日军抢走,被秘密运回村中,暂时埋到了吴培文的院中,用柴草伪装好。可是很快有人走漏了消息,时任驻东营飞机场的日本警备队队长黑田荣很快就来了吴培文家,反复搜查逼问,吴培文未透露半字,后母戊鼎暂时安全了。

中国的镇国之宝,被当作寿礼送蒋介石,后来他想搬去台湾却搬不动

后来,吴培文他们心想着倘若再留着鼎,可能整个村子人的性命都难保,于是决定把后母戊鼎给卖了。他们找来了北平的大古董商肖寅卿“看货”,打算卖掉。肖寅卿来了后,出价20万大洋。因为后母戊鼎太大太重,很惹眼,所以肖寅卿要求将大鼎分割成几大块装箱。

吴培文和村民们经过一番商量,用钢锯、大铁锤,趁着夜深人静分割大鼎,但发现锯不断,仅仅锯掉了鼎的一只耳就作罢了。到了后面,吴培文不想卖了,想保护国家的镇国之宝,于是阻止大家再砸下去。而村民们经过吴培文的一番劝说,也一致表示要把大鼎好好的保护起来。

中国的镇国之宝,被当作寿礼送蒋介石,后来他想搬去台湾却搬不动

此后,日军和伪军又来搜查逼问过好几次,但都被吴培文和村民机智的应付过去了。就这样,后母戊鼎在吴家大院经过三次的转移,最终将其埋藏在吴家大院东屋,免遭日寇掠夺,成功将其保护好,直至抗战胜利。

1946年6月,当时的安阳政府一位“陈参议”打探到大鼎的下落,他劝说吴培文等人把大鼎上交政府。时任安阳县古物保存委员会主任陈子明和国民政府安阳县县长姚法圃带着一班警察,将大鼎从吴家大院东屋挖了出来,用大马车运县存放古委会内。

中国的镇国之宝,被当作寿礼送蒋介石,后来他想搬去台湾却搬不动

同年10月,正值蒋介石60岁(那时按虚岁算)寿辰,主政河南的汤恩伯为讨蒋介石的欢喜,用专车把司母戊鼎从河南安阳运到了南京,当作蒋介石60岁寿辰的寿礼。因为鼎是政治权力,而后母戊鼎又象征着最高的权力与地位,加上自古以来就有“大禹铸九鼎”、“楚庄王问鼎中原”的说法,所以蒋介石非常高兴。

司母戊鼎抵达南京之后,蒋介石命人将其收藏于当时的“国主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1948年,大鼎在民国首都南京首次展出,据记载,蒋介石曾亲临参观,大鼎轰动了整个南京城,各界名流,平民都前来参观。

中国的镇国之宝,被当作寿礼送蒋介石,后来他想搬去台湾却搬不动

1949年,国民党撤往台湾时,蒋介石想把司母戊鼎搬去台湾,但由于大鼎过于沉重搬不动就放弃了。要想搬动这只大鼎必须动用起重机,而当时没有找到起重机,于是就只好狠心的把司母戊遗弃在了南京飞机场。

当解放军进驻南京后,立即把后母戊鼎转移到南京博物院。195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建成,后母戊鼎从南京运往北京,成为镇馆之宝。此后一直存于国家博物馆。又成为了中国的镇国之宝,为后世所瞻仰!(喜欢的话多多关注,多多点赞,多多收藏,转发和评论,谢谢!本人其他文章也很精彩,欢迎品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