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究竟是护国将军还是混世魔王?

蔡锷所见的故人,正是他的恩师梁启超。

蔡锷究竟是护国将军还是混世魔王?

梁启超原本寄希望于袁世凯实现他民主共和的政治理想,但他看错了人,在袁世凯公开进行称帝活动后,梁启超对他彻底失望了。蔡锷和梁启超,在政治态度上是互相影响的。在袁世凯称帝组织“筹安会”发表成立宣言的第二天,即1915年8月15日,蔡锷从北京搭乘晚班车去了天津,找到了梁启超。二人商量了一夜,决定策划反对袁氏复辟的军事行动。他们计划在蔡锷势力比较深入的云南率先行动,积极准备,一旦袁世凯称帝,云南就宣布独立。

梁启超公开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掀起讨袁舆论。作为梁启超的学生,蔡锷的行踪引起了袁世凯的密切注意。为了遮人耳目,蔡锷在北京逢人便大说梁启超的不是:“我们先生是书呆子,不识时务。”有人反问他:“那你为什么不劝你先生?”蔡锷回答说:“书呆子哪里劝得过来,但书呆子也不会做成什么事,何必管他呢?”

蔡锷究竟是护国将军还是混世魔王?

1915年12月19日,蔡锷历尽艰辛回到了昆明。而袁世凯早已于12月12日在北京称帝。12月23日,云南方面致电袁世凯,要求他“立即取消帝制,将筹安会骨干绳之于法,并限袁世凯在24四小时内答复”。

蔡锷究竟是护国将军还是混世魔王?

镇压过“二次革命”的袁世凯,没有把一个小小的云南放在眼里,他托人给唐继尧带去口信说:“只要唐把蔡锷杀了,就可以得到由汇丰银行寄出的300万元酬劳。”

但唐继尧不为所动。12月25日,云南宣布独立。接着,护国军成立。唐继尧为云南都督兼第三军总司令,蔡锷为第一军总司令。

蔡锷的护国军出师,对袁世凯震动很大。1915年12月25日云南宣布独立那天,在国务会议上,袁世凯竟然愤怒到语无伦次的程度,他责怪所有参会人员都曾经逼他称帝,抱怨说:“云南自称政府,照会英法领事,脱离中央。帝制余本不主张,尔等逼余为之。”当时在座的人被吓得没有人敢说话,可见袁世凯的懊悔与惊慌程度之深。

反袁护国战争开始了,蔡锷负责出征,唐继尧留守。蔡锷和唐继尧在辛亥革命中有同袍之谊,但到此时,两人在思想和路线上出现了分歧。唐继尧只是表面上积极支持护国战争,以至于出征者还未出征,留守者就开始刁难了。作为地方长官,唐继尧以“饷糈支绌”为借口,不给蔡锷的护国第一军出发费用。最后,蔡锷的总参谋长罗佩金把自己的家产押给银行,筹措了12万元,第一军主力才得以在1916年1月16日从昆明出发。而这已经是宣布云南独立的20天以后了,出征日期要比原定计划晚了半个多月。

护国军和北洋军的战斗进行得十分惨烈。云南独立后,袁世凯迅速调集的军队达十万人之多,并且配备有重机枪等重型武器,而护国军兵力单薄。在消耗巨大、伤亡增多的情况下,护国军一度陷入困境。战场上的这一切,让远在上海的梁启超焦虑不安,为了支援前线,他不得不经受各种艰难险阻,从上海到达广西南宁,策动广西独立。广西独立策划成功,让蔡锷备受鼓舞。此时的他,不但要面对艰难的战局,还得应对内部的困境。

在军饷、军需和兵员上,唐继尧都没有给予前线任何补充。蔡锷说:“自滇出发以后,仅领滇饷两月。半年来,关于给养上后方毫无补充,以致衣不蔽体,食无宿粮,每月伙食杂用,皆临时东凑西挪,拮据度日。”

尽管困难重重,蔡锷依然身先士卒,率领官兵对北洋军进行了猛烈的反击。经过七昼夜的浴血奋战,护国军彻底扭转了战局。随着护国军的节节胜利,广东、浙江等地纷纷宣布独立,护国战争终成燎原之火。

南方局势告急,袁世凯还没来得及解决,更大的危机接踵而至。原来支持袁世凯的各国列强,看到他已陷于孤立,政权朝不保夕,便纷纷改变态度,和袁世凯翻脸了。北洋军内部原有的矛盾,也随着前线战事的失利而变得越来越激化。袁世凯的一些亲信感到大势已去,相继倒戈,另谋靠山。经历无数风浪的袁世凯本来还具有足够的能力应付这样的危机,却因亲信反叛,急火攻心,气得一病不起。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带着对世人的信义的深深失望,盛极一时的袁世凯黯然离世。临死前,他悲恸

地说:“吾不为帝位惜,吾为天下人心惜。”

袁世凯称帝,前后不过83天,终于以反帝制的胜利而落幕。此后,进步党联络西南各省实力派人物,以及北洋军阀段祺瑞,共推黎元洪继任总统,国会随之恢复,护国战争以胜利告终。

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护国运动把袁世凯推向毁灭的深渊,制止了封建帝制复辟,是有历史功绩的。但是,这次运动没有也不可能彻底动摇封建专制的社会基础,取代袁世凯的仍旧是封建军阀段祺瑞的专制统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远未完成。

护国战争胜利时,蔡锷的病情已急剧恶化,不得不前往日本养病。在日本福冈一家医院里,蔡锷度过了他最后的日子。病中的他,透过医院的窗户目睹了日本的飞机演习,不由得再一次受到刺激。他对身边的蒋百里说:“我不死于对外作战,不死于疆场马革裹尸,而死于病室,不能为国家作更大贡献,自觉死有余憾。”

1917年11月8日,蔡锷在福冈医院去世,年仅34岁。蔡锷带着莫大的遗憾英年早逝,他最后的请求是:“锷以短命,未能尽力民国,应为薄葬。”

新中国开国元帅朱德,曾经这样评价:我一生有两个老师—参加共产党后,我的老师是毛泽东,他是我现在的指路明灯;参加共产党前,我的老师是蔡锷,他是我黑暗时代的指路明灯。

但从当时的历史走向来看,也有历史学家撰文指出:蔡锷倒袁成功后,中国由于再没有强势人物掌控,很快陷入空前大混乱,进入中华民族又一个灾难深重的时代。

评述蔡锷的历史功过,孰是孰非,对于百年后的今天已经没有意义了。这段历史留给后人的,更多的是一段关于知音的千古佳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