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二戰初期德國「閃擊戰」何以所向披靡?

27天內征服了波蘭,1天內征服丹麥,23天內征服挪威,5天內征服荷蘭,18天內征服比利時,39天內征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你以為是神話?不,在二戰初期,法西斯德國的確如此,攻勢之凌厲,速度之迅猛,幾乎所向披靡,無人敢望其項背。

戰爭過後,軍事家們一致認為,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希特勒的“閃擊戰”戰術。

深度分析,二戰初期德國“閃擊戰”何以所向披靡?

“閃擊戰”提出的背景

要是在一戰期間提出閃擊戰,那幾乎還是一個不存在的概念。要是和那個年代的軍事家們聊閃擊戰,那幾乎是等價於說“我今天的朋友圈又有很多人點贊”一樣天方夜談。

事實上,“閃擊戰”這種概念的提出,卻和它的對立面——“塹壕戰”慼慼相關。何為“塹壕戰”?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曠日持久的陣地戰”。即使雙方擺好架勢,兩軍不斷衝鋒、轟炸、退守,一套組合拳打個幾次,就基本上是在拼人力物力。這樣的戰爭,根本沒有贏家。

要是“塹壕戰”,英法都要哭泣不已,德國表示收到了驚嚇。在一戰期間,以英法為核心的盟國與德國之間的戰爭,基本靠“塹壕戰”。可以說,德國正是因此被拖死。(德國的人力物力資源明顯拼不過有美國有加入後的盟國,所以德國只得投降。)值得注意的是,英法等歐洲國家也因此元氣大傷,只剩美國日本在偷著樂。

戰後,各國軍事家都開始不斷反思。德意志民族作為優秀民族,軍事家們必然吸取了一戰慘敗的教訓。有沒有一種戰術能以少打多,以時間換取空間,快速制勝?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閃擊戰”應運而生。

深度分析,二戰初期德國“閃擊戰”何以所向披靡?

“閃擊戰”的“伯樂”——古德里安

古德里安,德國"陸軍大將",二戰著名將領,出生在維斯瓦河邊的庫爾姆。值得注意的是,“閃擊戰”的雛形理論不是由他率先提出,世界上首先提出類似概念的是英國的富勒、利德爾等人。古德里安,他憑藉他自身過人的膽識和智慧的目光,收集併發揚光大了先人在西歐並不被看好的“閃擊戰”理論。而希特勒的上臺執政,無疑給了他一個最大的舞臺。

深度分析,二戰初期德國“閃擊戰”何以所向披靡?

“閃擊戰”的理念和物質條件醞釀

古德里安所提倡的閃電戰術有三個要素,即奇襲、快速和集中。。他認為在作戰中應大量而集中使用坦克,而且同時坦克與飛機密切配合,突破對方的某一狹窄地區,然後由步兵和坦克的合成軍隊開始猛攻對方的陣地據點,以最快速度擴大佔領區域,然後包圍守軍,實現圍殲,迅速向縱深發展勝利。

簡單來說,“閃擊戰”的步驟主要分為如下:

1.通過偵查手段,瞭解敵方防線最薄弱的環節。

2.空軍奇襲,將敵方飛機炸燬在機場,贏得絕對的制空權。

3.由於贏得了制空權,空軍肆虐炸燬敵方指揮中心、電力供應等重要設施。

4.裝甲師從最薄弱環節猛攻,縱向突破,擾亂守軍軍心。

5.步兵進入裝甲師開闢的道路,形成包圍圈,對剩餘守軍實施圍殲,快速贏得勝利。

但光有概念不行,還得考慮現實條件。就像我們在武俠小說裡看到的,想練成絕世武功,必須要兼有心法和招式。這裡,“閃電戰”的戰術就相當於心法,而充當招式的,是裝甲師。

值得留意的是,德國在一戰投降後,受《凡爾賽條約》的影響,德國根本沒有可以用的坦克,更別提裝甲師了。在古德里安的大力渲染下,希特勒逐步相信了他的戰術理念。於是德國開始陽奉陰違地進行坦克的購買和製造(主要是購買),並逐漸建立自己的裝甲師,其他系列的部隊也逐漸開始機械化、摩托化。

這樣,“閃擊”戰術的現實物質基礎,也逐步具備了。

“閃擊戰”的使用條件

“閃擊戰”並非萬能而且無敵,它的使用,對於使用者,有很高的要求。

1. 高素質、執行力超強的士兵。

2. 先進的武器、設備。

3. 高效的指揮。

4. 各個兵種的無縫高效配合。

以上幾點中,德國人,眾所周知,是一個辦事認真嚴格、一板一眼、字典裡沒有“變通”兩個字的民族。所以第一點完全可以達到。由於希特勒的獨裁統治,第二、三點基本契合。有了眾多軍事經驗豐富的將領,第四點也不是問題。

深度分析,二戰初期德國“閃擊戰”何以所向披靡?

波蘭戰役(德波戰爭),“閃擊戰”鋒芒畢露

1939年9月1日,德國打響了波蘭戰役第一槍(德國軍方宣稱是波蘭先挑起戰爭)。德軍指揮部為隱蔽的突襲波蘭,預先在兩個方向上隱蔽地展開了部隊。在波美拉尼亞和東普魯士集結了由21個師編成的"北方"集團軍群,下轄第3集團軍(司令官屈希勒爾上將)和第4集團軍(司令官京特·馮·克魯格,下轄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總指揮官為馮·博克上將。在德國西里西亞和捷克斯洛伐克境內集結了由33個師編成的"南方"集團軍群,下轄第14集團軍(司令官李斯特上將)、第10集團軍(司令官賴歇瑙上將)和第8集團軍(司令官布拉斯科維茲上將),總指揮官為龍德施泰特上將。這兩個集群分別由第1航空隊(司令為凱塞林將軍)和第4航空隊(司令為勒爾將軍)提供支援。德軍共投入了44個師,其中7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4個摩步師,1939架飛機,2800輛坦克,共計88.6萬人,如果算上預備隊則兵力為62個師,160萬人。(以上數據來自百度百科)

波蘭以及英法兩國兵力這裡不做贅述,總言之,其實力總和可以說遠勝德國。這場戰爭卻以德國以極少傷亡(約10000人傷亡)為代價換取了波蘭滅國和慘重的傷亡(69.4萬人傷亡),幾乎可以是一次大屠殺式的戰爭。其結果,與其說是軍事實力上的勝利(英法宣而不戰),不如說是戰術上的完全勝利。

簡單來講,正是德國吸收了“閃擊戰”的精髓,並嚴格執行了“閃擊戰”的步驟,即空軍突襲、裝甲師快速打開缺口,步兵猛攻,最後圍殲。使得波蘭根本沒有還手的餘地,英法兩國反應雖然迅速(開戰2天后即發出最後通牒隨後對德宣戰),但也沒來得及下定決心出兵救援。而可憐的波蘭,幻想著本國能硬抗德國進攻,幻想著英法出並圍魏救趙,最終卻在幻想中亡國。

可以說,因為英法的綏靖政策,也因為德國果斷的“閃擊”策略,贏下了二戰的首場戰役。“閃擊戰”,以及他的提出者古德里安,可謂一戰成名。縱觀整個二戰,德國的實力不足以和所有歐洲國家對抗,接下來的戰爭,法西斯德國竟然越戰越勇,才會出現開頭那樣以神話般速度取得的軍事勝利。其攻勢之凌厲,速度之迅猛,簡直令人咋舌。

至於為什麼德蘇戰爭中,“閃擊戰”沒辦法如法炮製,那都是後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