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南方是不是落後於北方?

潮牌搭配師


中國的國土遼闊,區域差異比較大,按照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可分為三大自然區,分別是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和青藏高寒區。

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南方即是東部季風氣候區秦嶺—淮河以南的地區,北方則是指秦嶺—淮河以北的地區。

(中國地形圖)

在中國歷史上,南方與北方在人口數量、經濟總量上也存在差異,在南宋以前,北方的人口數量、經濟總量超過南方,而南宋以後,南方的人口數量、經濟總量超過北方,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呢?這主要與近一萬年以來,全球氣候的變化有關。

東亞大陸東南瀕臨全球第一大洋——太平洋,西北內陸是廣袤的陸地,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東亞地區處於亞熱帶、溫帶季風氣候區,溫暖溼潤的海洋氣流從東南沿海深入影響到西北內部,降水量呈現出遞減的趨勢,然而,歷史時期,地球的氣溫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近一萬年以來,氣溫有時候高,有時候低,比如漢朝、唐朝的時候,氣溫就略高一點,明朝、清朝時候,氣溫就略低一點,從整體上來看,近一萬年以來,全球的氣候是變得越來越乾冷。

先秦時期的氣溫比現在要溫暖溼潤,中國最早的最發達的文明出現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夏人、商人、周人的中心活動區域皆在黃河流域,黃土土質鬆軟,自我加肥能力強,易於開發,而此時的長江流域,則比較的“卑溼”,水稻種植還處於“火耕水耨”的階段,過於溫暖溼潤的氣候,對於黃河流域來說是有利的,而對於長江流域來說則是不利的,直到西漢時期,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的九江郡一帶還是“郡多虎暴,屢為民患”,而廬江郡(今安徽省中部地區)一帶則是“不知牛耕,致地力有餘而食常不足”,故而在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中國的經濟重心一直在黃河流域,黃河流域的經濟總量、人口數量要高於長江流域。

由於近一萬年以來,中國的氣候從整體上來看趨向於乾燥寒冷,海洋性減弱,大陸性增強,故而,黃河流域變得越來越乾燥寒冷,而長江流域則變得越來越適宜人類居住,在秦漢時期,我國的江南地區還處於“卑溼”的狀態,而到了南宋時期,則變成了魚米之鄉,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這樣一來,經濟重心遂轉移到南方,南方地區的經濟總量和人口數量開始超過北方。

(我國南方地區的稻田)

氣候轉向乾冷以後,對我國華北平原的影響,就是降水量減少了,水資源變得越來越珍貴,而對於我國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影響則更大,降水量減少、氣溫下降之後,每到秋季,草木枯黃的時間提前了,草場的面積也在萎縮,從而造成生活在這一地區的遊牧民族呈現出週期性南下的趨勢,我國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遊牧民族南下,首先衝擊的就是黃河流域的農耕地帶,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經常展開大戰,破壞了這一地區的農業經濟,造成了這一地區的經濟出現凋敝的現象,而我國的南方地區有秦嶺—淮河作為屏障,北方遊牧民族在短時間內,不會衝擊到這一地區,從而使得南方的經濟得以繼續繁榮發展。

(生活在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契丹人)

此外,自先秦以至唐宋,我國的北方地區,一直是政治中心,到了南宋以後,經濟中心雖然轉移到南方了,但是政治中心卻一直在北方,北方地區作為政治中心,容易受到戰爭的影響,每當改朝換代之際,北方的戰爭比較頻繁,頻繁的戰爭對這一地區的農業經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而南方地區由於戰爭規模小、數量少,從而使得社會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繼續維持繁榮狀態。


騰飛說史


要分時代,事實上,6000年前的南方並不比北方差到哪,良渚文化裡面的城市規模遠大於同時期的北方(現發現的),但良渚之後,南方進入沉寂期,雖然有三星堆這樣的亮點存在,但南方總體水平還是遠低於北方。直到唐之後,大量北方移民多次南下,南方漸漸超過了北方(有學者估計是安史之亂後南方人口超過了北方)從那到現在,南方還是遠強於北方


清風知水


歷史上有一個經濟中心南移的現象。

所以開始,經濟中心還是在北方的。

這個狀態持續到魏晉南北朝五胡亂華那個時候。

開始往南走了。因為北邊太亂了。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先是流民到了南邊,然後人口技術跟過去,然後南邊開始發展,然後隋唐,基本差不多了南北方。

到了兩宋,南方基本超過了北方,因為南宋把都城都選在了南邊,雖然是被逼的。

到了明朝中葉,資本主義萌芽在南方出現。為什麼不是北方?

因為此時的北方還達不到那個要求。


子不良


從上古看

人也許是從南向北發展的

而後來是由西向東攻伐的

其中不乏由東向西攻伐的

再後來是由北向南攻伐的

再後來又由南向北攻伐的

如此反覆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