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錢、攢錢、捐錢 「中國百校之父」田家炳笑稱自己「無殼蝸牛」

掙錢、攢錢、捐錢 “中國百校之父”田家炳笑稱自己“無殼蝸牛”

7月10日,香 港慈善家、“中國百校之父”田家炳逝世,享年99歲。

田園芬芳香溢萬代!這位老人一生堅持“把錢用在最有用的地方”,掙錢、攢錢、捐錢,為了教育捐掉大半身家,他捐助93所大學、166所中學、41所小學,中國所有省份均能看到刻著他名字的學校;可他自己的生活卻非常簡樸,搭地鐵、租房租,甚至笑稱自己是“無殼蝸牛”。

掙錢、攢錢、捐錢 “中國百校之父”田家炳笑稱自己“無殼蝸牛”

德本家教,“百校之父”田家炳家族史

掙錢、攢錢、捐錢 “中國百校之父”田家炳笑稱自己“無殼蝸牛”

田家炳基金會創辦人、董事會榮譽主席田家炳

田家炳的慈善享譽海內外,品德為眾人敬仰,也獲得很多榮譽。1982年,他獲得英國女皇榮譽勳章;1994年,紫金山天文臺將1965年發現的,國際編號第2886號小行星命名為“田家炳星”;2010年,又獲得香 港特區政 府頒授的“大紫荊勳章”。另外。一心捐資助學的田老,獲得廣東、福建、青海等多個省政府頒授的榮譽勳章,而且是全國80多個市縣榮譽市民,數十所大學的榮譽教授。

田家炳是首屆“葉 劍 英獎”獲得者,同為祖籍梅州的葉 劍 英長子葉 選 平贊他“名標星座,澤蔭神州”。 人走了,天空中還有那顆星依然閃亮、璀璨。

邱秀堂,是臺灣史跡研究專家,曾擔任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編撰、中華文化總會機 要秘書、中國文化大學觀光系教師等職,她對田家炳的評價,也許更精準:“中國或全世界獨一無二樂善好施的巨人”。

田家炳一生中,既不是什麼“首富”,也沒有“首善”稱號;一筆筆幾百萬、幾千萬向外捐的他,在香港卻過著堪稱清貧的生活。沒有自己的私家車,乘坐地鐵,走路上下班;他的鞋一穿就是10年,襪子補了又補。他被譽為香港“皮革大王”,可相當長一段時間,每月生活開支僅3000元,不搞排場,不喜歡應酬,過80歲大壽也不擺酒席。每次捐款前,他總會招呼要一切從簡,哪個地方用大魚大肉招待他,哪個地方就會失去他的捐款。這樣的偉人,難道不是“獨一無二樂善好施的巨人”嗎?!

掙錢、攢錢、捐錢 “中國百校之父”田家炳笑稱自己“無殼蝸牛”

梅州大浦田家炳祖居“拱辰樓”

田家炳,生於1919年,是客家人,祖籍在廣東梅州市大埔縣。大埔,地處廣東省東北部,韓江上游,這裡鍾靈毓秀、人傑地靈,也是客家人聚居之地。大埔全縣通行客家話,部分地方兼講漳州、潮州話。值得一提的是,大浦還是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的祖籍地,香 港嘉禾電影創辦人鄒文懷、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等,均是大埔人。

田家炳祖居——“拱辰樓”,位於大埔高陂鎮銀灘村,系田家炳的高祖父田振多所建。拱辰樓始建於清嘉慶元年,也就是1796年,迄今已二百多年。拱辰樓,出自論語“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為殿堂式佈局,磚木結構的二進式院落。拱辰樓築有朝東南的角門,門額上書寫“儒林郎第”,系葉選平所書。

粵東北的梅州,古稱“人文秀區”,是世界上客家人的集居地。很多客家先民從中原南遷時,多是出身於書香世家,因此,崇文重教、詩禮傳家、勤儉誠樸等中華傳統美德,是客家文化傳統。田家炳曾表示,“我的一生,能鼓足勇氣去奮鬥,跟我腦筋裡的‘勤、儉、誠、樸’四個字有很大關係”,而這四個字來自於其父親田玉瑚早年對他的教誨。

掙錢、攢錢、捐錢 “中國百校之父”田家炳笑稱自己“無殼蝸牛”

田家炳家鄉銀灘村航拍截圖

梅州田氏先祖,原居山西平陽府吉州縣,後遷至江西贛州府興國縣,宋時,又遷至當時的閩西客家中心——福建汀州。田氏在梅州的開基始祖田宗甫,曾任梅州教諭,其父宅中公,是欽點翰林,在福建汀州為官,御賜匾額“民歌善政”。

據《大埔銀灘田氏族譜原敘序》記載,大浦田氏開基祖宗甫公(號十二郎),系梅州田氏開基始祖田宗甫的曾孫。始遷大埔縣洲瑞鎮後,十二郎傳四代至田隱德,隱德公於明朝正統年間,定居銀灘村。從銀灘村田氏開基祖隱德公算起,至田家炳的曾祖父田百疇,整傳十代。田百疇,曾任清朝的河南府經歷、欽加六品官位敕授儒林郎。大浦民間,至今仍流傳著“田百疇禁山”傳說。

當年,山林慘遭破壞,村民們非常痛惜,紛紛告請百疇公設法制止;於是田百疇與大家計議,規劃了山林禁區。沒幾天,媳婦進入禁山區打柴伐木,被看山人發現,鄉親們發現是百疇公的媳婦時,認為是初犯,責備教育便可。百疇公卻站出來說:“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我家媳婦既犯了禁山法規,更應當受到處罰,就罰兩臺戲吧!不罰不順民意,不罰山規難行,不罰不足以儆效尤。”言必信,行必果!

掙錢、攢錢、捐錢 “中國百校之父”田家炳笑稱自己“無殼蝸牛”

拱辰樓角門

百疇公之子田蔚如,即是田家炳的祖父,也是鄉里有名的善人。田家炳父親田玉瑚,是田蔚如次子,生於1872年,因重義輕利,濟貧恤孤,被在地人尊稱“玉瑚公”,到他這一代,系銀潭田氏第13代、大浦田氏第17代。“玉瑚公”是1935年過世,一生勤奮,在銀灘開設磚瓦廠,還在銀江流入韓江的河口開設“廣泰興”商號,經營油米雜貨。“玉瑚公”在當地受人敬重,有陶朱公之風,河口至銀灘的鄉道、不少橋樑道路就是他當年捐資興建。

田家炳生於1919年,出生時父親已48歲,曾祖父和祖父都已故世,因而對他影響不深,像百疇公的事蹟,多來自父親口中方略知一二。田家炳母親田房氏,生於1881年,1965年過世,她一生僅有田家炳一子,因本地有認養子女的習俗,另養了一子,名叫田家烈。房氏是個典型的客家女,賢淑聰慧、精明能幹,做什麼事情總是井井有條,雖識字不多,記憶力卻相當好。田玉瑚晚年多病,磚瓦廠多由田家炳操持,錢財進出及用度,都在她腦海中,毫釐不差。

小時候,因母親每天外出管理一百多號人的磚瓦窯,田家炳反而與父親相處的時間多。在他印象裡,父親“慈多於嚴”,母親卻是“嚴多於慈”。田家炳幼時會偏食,後來看母親一天在外忙累,辛苦地墾荒種菜,為了讓她高興,把不喜歡的菜也大口大口吃了。

“勤、儉、誠、樸”是“玉瑚公”的家訓,後來,田家炳說他兢兢業業地努力創業,就是靠著父輩的家教來修身立命,最終成就一番事業。從小,田家炳就學習明末清初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朱柏廬的《治家格言》,田家炳不僅把它奉為終身遵守的做事與做人準則,還拿來教育後代。1975年春,田家炳給遠在異國讀書的長女田淑芳信中寫道:“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厚處,至急之事愈宜緩處,至大之事愈宜平處,疑難之際愈宜無意。淑芳長女勉之。

掙錢、攢錢、捐錢 “中國百校之父”田家炳笑稱自己“無殼蝸牛”

田家炳九個子女早期合影

1935年,田家炳不足16歲時父親逝世,剛讀完初中二年級的他,為減輕母親負擔,輟學經商,肩負持家重任。離開了大麻中學,田家炳獨自挑起經營“廣泰興”商號的重擔,1937年,不願固守父輩產業的他,離開家鄉“下南洋”,遠赴越南推銷家鄉瓷土。

當時,梅州本地人有到越南西貢附近開瓷廠,而自己祖上留下了瓷山,田家炳與50多歲的母親商量時,說了自己的盤算,到越南開個公司,直接推銷家裡的瓷土,少掉二盤商環節,事業是做得來的。

田家炳當年跑西貢的線路大致如此:先乘船從韓江順流而下,到汕頭再搭乘輪船去香 港,再從香港轉海輪到西貢,即今天越南的胡志明市,單程大約要六七天。到1939年,年僅20歲的田家炳,已成為越南最大的瓷土供應商。

鄉緣,是在外打拼商緣中最有利因素,老鄉幫老鄉。在離西貢約30多公里的早翁市和那秋市,是大埔客家人辦瓷廠集中的地方,田家炳在此地創辦了自己第一家海外公司“泰安隆瓷土公司”。不久後,生意日漸擴大的田家炳,又與另一個同是大埔的經銷商張秩軒,合夥創辦了茶陽瓷土公司。“茶陽瓷土”是同鄉們合作的公司,也是一種“強強聯合”,意在減少同業競爭,一起做大做強。

掙錢、攢錢、捐錢 “中國百校之父”田家炳笑稱自己“無殼蝸牛”

上世紀60年代,田家炳與子女們在一起

1939年6月,侵華日軍佔據汕頭,田家炳的瓷土生意也被迫中斷,因為運輸線斷了。當時,父母親的養子,也就是田家炳的哥哥田家烈,在印尼萬隆山區經營土產洋雜貨生意。瓷土外貿停止後的田家炳,在當年秋天遠渡重洋赴印尼,準備與哥哥一起打拼。未料,抵達印尼後數月,田家烈卻不幸因病去世,田家炳只好擔子一肩挑,與侄兒一起料理生意。

萬隆當地經商手段,令田家炳不屑、看不慣,1942年,他轉赴雅加達,到同宗族的田國璋開辦的五金廠做工,這家五金廠主要做鎖頭,讓田家炳第一次接觸了工業生產經驗,也讓他萌生轉入工業的創業思維。當時,五金廠內部,工人們分屬不同幫派,內耗嚴重,也影響生產經營。田家炳想出一個好辦法,那就是按件計酬、獎勤罰懶。田家炳的生產管理,令整個廠風氣大變,工人們掙的錢也多了,工廠也扭虧為盈,田家炳也因此贏得廠裡的信任和擁護。

後來,田國璋屬下的幾個廠,都請田家炳去整頓,田家炳在工業領域的管理上初露才華。二戰結束後,百廢待興,田家炳自主創業,引入外方股份,創辦了“超倫樹膠廠”,由於他管理創新,運用“三班制”,24小時連軸轉,甚至連新年節慶也在生產,樹膠廠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後來,樹膠廠與英國化工實業權威I.C.I進行商業合作,創辦了“南洋樹膠有限公司”。

掙錢、攢錢、捐錢 “中國百校之父”田家炳笑稱自己“無殼蝸牛”

上世紀50年代,田家炳(後排左四)、夫人周氏(後排左五)、房氏(後排左二),與母親(前排中)一家人合影,地點:雅加達田寓。

1945年春,經中學同窗好友郭耀金夫婦介紹,田家炳認識的他的妻子周坤瑩。周坤瑩,生於1927年,比田家炳小8歲,父母也祖籍梅州,是蕉嶺人,也會說流暢的客家話。當年夏天,田家炳與周坤瑩喜結良緣,在印尼成了家。

由於戰火阻隔,田家炳一度與遠在梅州的母親及家族親人失去聯繫,直到1947年,田家炳才回轉家鄉與六旬老母相聚。當田家炳回到河口老店,母親正生病,南洋生意又無法拋下。家族至親異口同聲勸他“娶妻侍母”,後來,經人介紹,田家炳與大麻中學的余文彬老師的養女房惠英成婚,二房夫人房惠英與周坤瑩同齡,是銀江本地人。後來,田家炳對房惠英媳代子職之勞,一直於心不安,總覺得做了一項最缺德的事。

1949年,因戰火加上家鄉治安不好,田家炳在馬來西亞的姐姐,把母親接了過去,這年冬天,房惠英也赴印尼,與田家炳、周坤瑩一家團聚。一波說以為,以敬、孝治家,一家人上親下孝、合睦相處,所謂“家和萬事興”,家族企業要實現百年夢想,做好傳承,家和是堅固的精神基石。

後來,印尼排華風潮日盛,又為了讓子女們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田家炳毅然舉家遷到香 港,在新界屯門填海建廠,生產塑料薄膜和人造皮革。

掙錢、攢錢、捐錢 “中國百校之父”田家炳笑稱自己“無殼蝸牛”

田氏企業文化精神

上世紀60年代,PVC塑膠產業興起,臺灣王永慶的臺塑,就是以PVC原料製造起家的。在香港,以PVC人造皮革為主業,兼營房地產,田家炳先後在香 港興建了4座工業城,也獲得了香 港“人造革大王”稱號。上世紀90年代,香 港製造已逐漸向內地遷移,田氏家族先後在東莞、廣州創辦了“東莞田氏化工廠”、“ 廣州田氏塑膠”等產業投資。

無傳承不家族。田家炳有5個兒子,4個女兒,上世紀80年代,田家炳開始逐步代際交棒,將家族旗下產業分別交予二代5個兒子主管,自己則專注於到祖國各地捐資和辦慈善公益,其中,教育是重點,捐款也最多。

掙錢、攢錢、捐錢 “中國百校之父”田家炳笑稱自己“無殼蝸牛”

田園芬芳香溢萬代!他把名字刻在幾百所學校

掙錢、攢錢、捐錢 “中國百校之父”田家炳笑稱自己“無殼蝸牛”

長子田慶先與父親田家炳

子承父業,田家炳的長子田慶先,早已繼承父志,二代接力,出任田家炳基金會董事局主席。事實上,30多年來,田家炳熱心教育,捐建的學校及教育設施遍佈香港、臺灣和大陸,而他的身旁,經常可以看到夫人周坤瑩、以及二代田慶先、田文先、田榮先、田熾先、田淑芳、田淑玲等家族成員的身影。

田家炳始終認為:“

中國的希望在教育”, 他的財富 ,也幾乎全都奉獻給了教育。1982年,田家炳捐出自己的八成財富,還有價值10多億元的4棟香港工業大廈,創辦了“田家炳基金會”。愛鄉愛國、心憂社稷,早於上世紀6、70年代,田家炳就出任東華三院、博愛醫院等多間慈善機構職務,推動社會福利工作。

捐資創辦“田家炳基金會”,與他“留財給子孫不如積德予後代”的中華傳統文化美德有關,“積善之家有餘慶”! 田家炳把慈善作為人生第二事業,並傾注心力。“田家炳基金會”主要專事捐辦教育、醫療、交通、文娛等公益事業,福廕兩岸四地。2009年,田家炳將名下所有物業轉入基金會,並邀請社會賢達與基金會管治,自己退任為無決策權、無投票權的榮譽主席。

掙錢、攢錢、捐錢 “中國百校之父”田家炳笑稱自己“無殼蝸牛”

參加安達市田家炳高級中學命名儀式的田家炳基金會理事田榮先

田家炳長子、田慶先田家炳基金會董事局主席參觀常州田家炳高級中學時說:兄妹9人早些年並未多參與父親的慈善事業,但隨著父親年事的增高,備受父親捐資助學感染的田慶先,開始加入到父親的慈善事業中來;從踏進慈善事業的那天起,逐漸認識到了父親的苦心,也從父親身上學會了勤儉節約。 

做生意要守信譽,做慈善也要守信用。田家炳說,用田家炳冠名,是為激勵自己,一定要把教育,把學校辦好。他說,“如果你的教育做不好,學校做不好,把田家炳三個字寫上去,不但不會榮耀田家炳,反而會醜化田家炳,家長就會講,兒女千萬不要送到田家炳學校讀書,那田家炳,就會是個恥辱。”

1997亞洲金融風暴後,家族企業以及田家炳基金會的收入受到影響,甚至出現捐款承諾難以兌現的問題。為了讓捐助項目順利進行,他決定低價變賣在九龍塘高尚住宅區佔地900餘平方米的大別墅。直到去世,田家炳一直與親人住在租來的小房子裡。要知道,這所自己居住了38年價值過億港元的別墅,97年是以5600萬港元的價格低價賣掉,其全部款項投向了內地幾十所學校。

掙錢、攢錢、捐錢 “中國百校之父”田家炳笑稱自己“無殼蝸牛”

田家炳於1982年成立的“田家炳基金會”

田家炳的妻兒媳婦都是基督徒,在95歲高齡時,田家炳在香港播道會恩福堂接受洗禮,歸入耶穌基督名下。很多人不明白田家炳這樣的一個“好人”怎麼還要信耶穌,田家炳說:“很多人都不明白,我為甚麼要信耶穌,坦白說,我平生都是憑著良心做人,我會毫不臉紅地說:‘我是個好人,根本不需要耶穌。可是人眼中的好人,同樣有七情六慾,一樣會犯錯,所以在人眼中的好人,在神眼中,還是個罪人’。

今天,我們用大篇幅簡要地敘述田家炳的家族史、創業史,以及田家炳的功德和以他命名的基金會,從田家炳不平凡人生的傳奇歷程,我們看到了什麼才算是真正的財富英雄,明白了什麼才是真正有智慧的財富英雄。

創造與擁有財富的人,只能算財富贏家,稱得上“財富英雄”的,應該是深刻體悟財富真正價值的人,比如慈善家、企業家田家炳。財富只進不出,那是“貔貅”,多進少出容易“胃積食”,消化不良,福耀創始人曹德旺之所以把家門口的“貔貅”,開了個大大的“屁眼”,也是取意於人要吐納有度。

田園芬芳,香溢萬代!從“百校之父” 田家炳一生,我們也會看到,一個人的身價與影響力,不在於其創造並擁有的財富有多大,即便“富可敵國”,也只不過讓人羨慕而已,而非仰慕。當一個人對財富的分配和消費有很好的理解,躬身力行去體悟財富所蘊含真正價值時,人性與靈魂將獲得更高的昇華,這種幸福感可能是常人很難擁有的。而當一個人讓財富形態的轉化在時間的長河中不斷升值後,其所創造的“精神遺產”,是可以惠及子孫後代。

一波說 •傳承在中國(8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