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扎根”河南的外籍专家来坐诊了……快来看看他是咋看病的

随着我省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外籍人士来到河南工作和生活。在他们感受着中原地区经济社会日益发展变化的同时,中原百姓也切身感受到了他们为河南作出的贡献。

首位“扎根”河南的外籍专家来坐诊了……快来看看他是咋看病的

一周前,国际神经外科界顶级专家尤哈•赫内斯涅米背负行囊从家乡芬兰飞到中国,来到河南郑州“安家”。今后3年,他将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长期坐诊、手术、会诊病例,开启他在中国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他也成为了我省全职引进的第一个外籍医学专家。

老外给人看病会是什么场景?他们的诊疗方案与中国医生会有何不同?近日记者有幸“尝鲜”体验到了尤哈教授坐诊的第一天。

7月10日早晨8点,位于河南省人民医院东院区住院部二楼的“河南省国际医疗中心”,开启了新一天的工作。记者来到1号诊室门口,一眼就认出了诊室内正在给第一位患者看病的尤哈教授。与这里上班的医生一样,尤哈身穿着印有“河南省国际医疗中心”的白大褂、胸前配戴着中文工作牌,花白头发、蓝眼睛、高鼻梁、戴着黑色框架眼镜,听患者叙述病情时眉头会稍有紧皱但却严肃认真,这样一副典型的“洋面孔”让他看起来更像是位一丝不苟的科学家。

诊室内还有另外两名医生与尤哈一起组成了“看病小组”,坐在他旁边的医生协助诊疗并担当翻译,坐在对面的大夫则是负责记录患者病情主诉、完善病例资料。“安静、有序、温馨”是记者对就医诊室的直观印象。

首位“扎根”河南的外籍专家来坐诊了……快来看看他是咋看病的

上午8点48分,诊室迎来第二位患者,来自濮阳75岁的边女士。起身、点头微笑、示意患者坐下,尤哈开始了对病人的问诊。

据边女士描述,2年前,她的右半边脸开始被三叉神经痛所折磨,先后到郑州、北京等多家医院就诊,中间在省内一家医院做过手术。虽然经过一些治疗,短期内症状有所缓解,但最近几个月疼痛再次复发。

“多大年纪了?疼痛有多久?怎么个疼法?做过什么检查?”一系列仔细问诊、认真看片后,尤哈给出了自己的诊疗建议。

“我觉得可以做个微血管减压术,虽然之前你做过手术和其他的治疗,对神经有损伤,这次手术不一定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是我觉得值得去尝试。”他对患者说。

“是吗?能做手术?”边女士再次问道。

“是的。”尤哈一边点头,一边直言,郭女士及其家属要做好手术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心理准备。

“那好,我想手术。”与陪同看病的儿子、媳妇商量后,边女士给出了答复。

“好的,本周五就可以安排上。”尤哈与两位助手沟通交流后,将明确的手术时间回复给患者。

9点20分,边女士就诊结束。三位医生共同起立,尤哈与患者及家属握手告别后再次坐下,示意助手可以请下一位患者进诊室。

“挺好,看的挺仔细的,下的医嘱也考虑的很周全、完善。”本以为初次找老外看病会挂不上号、语言交流有障碍,但边女士通过亲身体验,发自内心觉得比想象中的要顺心顺利。

截至当天下午13时,尤哈完成了当日的工作量。坐诊第一天,他一共接诊了10位患者。诊前“点头”、诊后“握手”,儒雅绅士的看病态度迎来患者及家属的称赞。

今年71岁的尤哈教授,是目前国际神经外科界公认的脑血管病权威专家,是脑血管病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代表性领袖人物。他曾担任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中央医院神经外科中心教授和主席,并率领团队将这一中心打造成为当今欧洲最大的脑血管病治疗和科研中心。

近半个世纪的从医生涯,尤哈开展了16000多台显微外科手术,其中包括6000多台脑动脉瘤、血管畸形和动静脉瘘手术和3000多台脑肿瘤手术;发表的文章被PubMed收录500多篇,出版过多本显微神经外科方面的书籍,录制了1001台显微神经外科手术视频;其与同事合著的《赫尔辛基显微神经外科学的基础与技巧》一书,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畅销全球,影响了全世界众多神经外科青年医生。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以百计的神经外科医生来到赫尔辛基观摩、学习尤哈教授及其团队的显微手术。

“在国际神经医学界只要提起尤哈教授,没有人不竖大拇指的。”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医院常务副院长李天晓告诉记者,尤哈做手术最大的优点就是“干脆、利索、效果好”。“以往像是基底动脉结动脉瘤等这类手术,因为瘤子长的位置很靠里,很少有外科医生敢去触碰这样难度大、风险高的手术,但他却操作的很老练到位,手术做的干净漂亮。”李天晓说,尤哈的手术时入路小、创伤小、患者恢复快,从病人入院到出院一般只要5天时间,几乎比国内住院时间少了三分之二。

这样一位大腕级专家能在河南长期“扎根”,记者很为家乡河南的“吸引力”感到自豪,而尤哈的到来,更让这里的神经外科医生倍感荣幸。

根据签订的协议,尤哈将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工作3年,他每周的安排也是满满当当:周一、周三、周五早上在病房,进行教学查房和病例讨论,上午、中午及下午手术并进行手术示教;周二、周四上午在国际医疗中心坐门诊,下午进行面对全省的神经外科及脑血管疾病疑难病例讨论。

同时,这次与他同来的还有6名不同国籍的医务工作者,包含助手、麻醉医生等人员,共同组成他的医疗团队。

“之前我来过河南几次,感觉很棒,医院工作环境也很好,特别是医院的管理很到位,我很荣幸退休后能在中国发挥余热。”采访中,尤哈多次兴奋地说道,This is my new home(这是我新家)。为了能保持好的体力、应对神经外科手术时间长的疲劳,他现在每天都是步行爬楼梯到21楼回家,每天坚持做俯卧撑、练习倒立。

虽然签约的工作时间是3年,但他表示,打算在这里工作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我想重点培养年轻医生,因为他们的潜力很大。”尤哈形象地把中国人用筷子与神经外科医生做手术时使用的电凝工具联想到了一起。“中国人从小2岁就开始学会用筷子吃饭了,所以中国的神经外科医生天生就有一双巧手,他们的手术技术会越来越好。”他胸有成竹地表示,5年时间,将把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医院打造成影响世界的神经外科诊疗中心之一。采访结束时,尤哈用简单的中文称赞他的“新家”:“河南,中!河南医生,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