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男童從23層高樓墜亡!暑期安全教育,請不要剝奪孩子的恐懼感

編者按:最近,孩子們迎來了暑假,有了更多自由玩耍的時間,可是隨之而來的安全問題卻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其實很多意外發生,都是由於家長的疏忽,覺得“就幾分鐘沒事”“哪有那麼誇張不可能出事”,殊不知,危險就發生在這些不經意之間。

昨天早上,一起兒童墜樓的慘案發生在福州。

這名墜樓的5歲男孩住在五四北中庚香山春天小區2號樓23層。

昨天早上6點26分,趁著男孩還在睡覺,奶奶帶著另一個小孫子出門買菜。

僅過了12分鐘,奶奶回家就發現男孩不在。找了約20分鐘,奶奶在樓底花圃發現了男孩,立即送到醫院搶救,但已無力迴天。

據瞭解,這戶人家是該小區9號樓業主,因家中正在裝修,暫租在2號樓23層,租住的房子並未安裝防盜網。孩子父母兩天前剛去出差,家裡只留下奶奶照顧兩個孩子。

5歲男童從23層高樓墜亡!暑期安全教育,請不要剝奪孩子的恐懼感

意外並不止這一個。

昨天下午3點多,4名閩侯祥謙鎮卜洲村初中生,在村裡一處大水塘旁遊玩,發生意外,一名13歲初中生落水,不幸溺亡。

而在這起悲劇發生前一天晚上7點左右,長樂營前鎮一名7歲女孩在江邊玩耍時,不慎掉入江中而亡……

在這個6月,我省各地相繼發生孩子墜亡、溺水事故,在孩子缺少校園監管的假期,如何讓他們快樂又安全地度過暑假?

在可控範圍內體驗危險帶來的後果

在福建省婦幼保健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張敏軍看來,對於幼兒來說,單純的口頭禁止並不能阻擋他們探索外界的好奇心,需要家長在可控的範圍內,讓孩子體驗危險帶來的後果,達到警醒孩子的作用。

“比如我女兒一歲多的時候總喜歡用手摸桌上的湯碗,我就乾脆抓著她的小手輕輕觸碰了一下碗壁。感覺到燙的刺激後,我馬上對她說‘燙燙’,強化她對燙的認識。後來只要告訴她某個東西會燙,她就不會伸手去觸碰。”張敏軍說。

他建議家長,在家中可以讓孩子在可控的情況下,體驗從床沿或沙發掉落的感覺,他們就會對高處掉落的危險有更清晰的認識,此時向孩子灌輸從陽臺、窗戶掉落的後果,會有更好的效果。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武老師指出,現在很多家長,因為害怕孩子磕碰受傷,總是全方位地保護著孩子,過度保護不僅讓孩子喪失了自我保護的意識、喪失了面對危險的恐懼,同時也會失去自我保護的能力。

家長要有預判危險的能力

當然,並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有提前試錯的機會。這就需要家長對孩子可能遭遇的危險有個預判的能力。

張敏軍羅列了一些急診科常見的兒童意外傷害事件,希望家長們能夠提高安全防護意識。

誤服藥物

糖漿、有糖衣包裹的藥片,或是家長隨意放在床頭的避孕藥。在藥物存放上,家長要特別留心,一定要放在孩子看不見、夠不著的地方。

燙傷

剛煮好的飯菜或是熱水壺放在孩子伸手夠得著的桌沿上,孩子好奇伸手一拉,滾燙的湯汁或開水就直接澆到了孩子身上。

觸電

家中的插座,沒有安裝保護蓋,好奇寶寶們就很喜歡將小手指伸進黑黑的插座孔中,結果造成觸電。

車禍

家長要避免將孩子帶到有車輛經過的場地玩耍。如果周圍有車,一定要將孩子控制在能用手抓住的範圍內。

溺水

若家附近有魚塘、親水平臺等區域,家長一定要告誡孩子,不能擅自前玩耍。杜絕孩子在沒有保護設施、沒有救援人員的場所游泳。

張敏軍特別強調,夏季到來,氣溫升高,不要將孩子單獨留在車內,不要因為自己的粗心大意造成一生的悔恨。

死亡教育不可缺失

要提升孩子的安全意識,武老師認為還需要對孩子進行必要的死亡教育。

現在的孩子,五六歲還不知道什麼是死亡的很普遍,甚至到十來歲還沒有搞清楚人死不可能復生的意思。

家長必須藉助繪本、故事、乃至身邊的實際事例明明白白地告訴孩子:生命很可貴,死亡須畏懼;死了,就是沒有了,再也不可能見到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和小夥伴了。

家長不要覺得這樣很殘酷,讓孩子面臨死亡才是真正的殘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