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回你消息,不是因为我没看见”

“不回你消息,不是因为我没看见”

“不回你消息,不是因为我没看见”

“不回你消息,不是因为我没看见”

文|吴阿赞

出处|东七门(ID:dongqimen)

“不回你消息,不是因为我没看见”

“不回你消息,不是因为我没看见”

昨天发现,我被一个朋友单删了。

晚上下班逛街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一件非常适合这位朋友的衣服,一时兴起决定拍照发给对方。结果图片还没传过去,屏幕上就剩下一个红色的感叹号,被告知:我已经被对方单方向解除了好友关系。

如果放在之前,我一定会十个电话抡到对方脸上问个究竟,但是昨天的我冷静了下来,什么都没问,只是安静地翻看我和对方的聊天记录。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问题。原来对方之前给我发了很多次的消息,我都没有回复,但是我的没有回复并不是“我在潜意识里已回复了你的消息”类似这样的可笑开脱。

很清楚地记得,他的每一条信息,我都有看到。只是那个时候,恰好都是我不想和别人发生社交行为的时候。所以,他的每一条消息上的小红圈在被我点消失后,都没有了下文。

我没有再死皮赖脸地把人家加回来,删除了对话框,彼此做成了一对曾经熟悉的陌生人。

“不回你消息,不是因为我没看见”

我习惯性地把不愿意和任何人产生社交行为的那个阶段,定义为我的“社交性冷淡期”。

总结下来,就是对待与人沟通以及去接触新的朋友,抑或是和新的个体相处……这一系列的行为没有办法产生欲望,就像是一台平时亢奋的机器突然被浇了一盆冷水,机器还在运转,只是那种冲破世界的热忱化成了一滩蒸汽,随风而散。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社交性冷淡期”,每个人也都曾经“深受其害”。

拒绝去拓展自己新的圈子还好,毕竟不会因为这种沟通上的低迷状态,影响到其他人或事。但是,一旦这样的“性冷淡”期发生在需要维护的亲密关系或事情之中,甚至是工作关系之中,真的或多或少会产生影响。

被单删的本人就是一个例子。当然还有,比如说恰好和你对接工作的是一个“间接性社交性冷淡”患者,你焦急的工作指令与需求,可能就变成了一条“已读不回的消息”,任凭你再怎么着急都没有用。

是呀,我们“社交性冷淡”患者,冷淡起来有时候真的六亲不认。最爱我们的、和我们最爱的人,大概需要把朋友圈翻个底朝天,才能找到可能正在专心做着自己事情的我们。你以为你用工作,就能威胁的了我陪你做一场爱的沟通吗?

“不回你消息,不是因为我没看见”

好吧,我承认,这样拒绝和外界去接触的性格有时真的很麻烦。但是,我也真心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也并不是一件错事。

因为每一个人,总有那么一个时刻,需要学着和自己相处,需要只和自己相处。

在这样的时刻里,我不难过,不低迷,不厌世,只是安静地做着我自己最想做的事。

而这样的自我相处,缘于我们对于世界认知的不断加深,源于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不会单纯因为吃了一块糖就轻易感到愉悦。

这个思考的过程,我们不需要被别人打扰,也不想让别人打扰。因为人和人之间,为了建立联系而丛生出来各种情感,有时甚至会成为我们思考和自我成长的一种阻碍。

其实,我周围的很多朋友会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交朋友和去认识新的人,真的是一件自己知道有这个必要,但不想去实践的事情。

在各种社交软件横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会发现,那些套了八百层滤镜写着“有趣的灵魂万一挑一”的虚拟信息和关系,对于我们没有那么重要了。

当然放弃社交软件的另一个原因,除了这种社交热情随着专注自我比重的减少之外,你也很可能像我朋友一样,在某探上,不断右滑,滑到了自己的哥哥、叔叔,甚至是爸爸都有可能。

“不回你消息,不是因为我没看见”

越长大我们越明白,社交其实是一个充满了风险的过程,尤其是经营一段关系,但这也是我们生活中始终无法放弃的一环。

也总有那么一个时刻,我们生命中那些“独处”能带给我们的,其实真的比社交多很多。

在那样一种看似低落的情绪中,和自己的内心达成一种和解与平和,让自己不会觉得这是一种自我封闭式的错误,只是一个可以被接受的状态。

“不回你消息,不是因为我没看见”

总之还是希望,每一个人在自己所谓的“社交性冷淡期”,不要吝啬地赋予自我孤独和自我思考的权力就好。

但是在这种间接性的自我隔绝之后,也一定要记得去联系那些曾经在这个时期和你联络,没有一丁点恶意的身边的人。

毕竟和自己独处,和别人共享,两者的平衡,才是生而为人最不做作的状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