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回你消息,不是因爲我沒看見」

“不回你消息,不是因為我沒看見”

“不回你消息,不是因為我沒看見”

“不回你消息,不是因為我沒看見”

文|吳阿贊

出處|東七門(ID:dongqimen)

“不回你消息,不是因為我沒看見”

“不回你消息,不是因為我沒看見”

昨天發現,我被一個朋友單刪了。

晚上下班逛街的時候,突然看到了一件非常適合這位朋友的衣服,一時興起決定拍照發給對方。結果圖片還沒傳過去,屏幕上就剩下一個紅色的感嘆號,被告知:我已經被對方單方向解除了好友關係。

如果放在之前,我一定會十個電話掄到對方臉上問個究竟,但是昨天的我冷靜了下來,什麼都沒問,只是安靜地翻看我和對方的聊天記錄。

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了問題。原來對方之前給我發了很多次的消息,我都沒有回覆,但是我的沒有回覆並不是“我在潛意識裡已回覆了你的消息”類似這樣的可笑開脫。

很清楚地記得,他的每一條信息,我都有看到。只是那個時候,恰好都是我不想和別人發生社交行為的時候。所以,他的每一條消息上的小紅圈在被我點消失後,都沒有了下文。

我沒有再死皮賴臉地把人家加回來,刪除了對話框,彼此做成了一對曾經熟悉的陌生人。

“不回你消息,不是因為我沒看見”

我習慣性地把不願意和任何人產生社交行為的那個階段,定義為我的“社交性冷淡期”。

總結下來,就是對待與人溝通以及去接觸新的朋友,抑或是和新的個體相處……這一系列的行為沒有辦法產生慾望,就像是一臺平時亢奮的機器突然被澆了一盆冷水,機器還在運轉,只是那種衝破世界的熱忱化成了一灘蒸汽,隨風而散。

我相信每個人都有“社交性冷淡期”,每個人也都曾經“深受其害”。

拒絕去拓展自己新的圈子還好,畢竟不會因為這種溝通上的低迷狀態,影響到其他人或事。但是,一旦這樣的“性冷淡”期發生在需要維護的親密關係或事情之中,甚至是工作關係之中,真的或多或少會產生影響。

被單刪的本人就是一個例子。當然還有,比如說恰好和你對接工作的是一個“間接性社交性冷淡”患者,你焦急的工作指令與需求,可能就變成了一條“已讀不回的消息”,任憑你再怎麼著急都沒有用。

是呀,我們“社交性冷淡”患者,冷淡起來有時候真的六親不認。最愛我們的、和我們最愛的人,大概需要把朋友圈翻個底朝天,才能找到可能正在專心做著自己事情的我們。你以為你用工作,就能威脅的了我陪你做一場愛的溝通嗎?

“不回你消息,不是因為我沒看見”

好吧,我承認,這樣拒絕和外界去接觸的性格有時真的很麻煩。但是,我也真心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也並不是一件錯事。

因為每一個人,總有那麼一個時刻,需要學著和自己相處,需要只和自己相處。

在這樣的時刻裡,我不難過,不低迷,不厭世,只是安靜地做著我自己最想做的事。

而這樣的自我相處,緣於我們對於世界認知的不斷加深,源於隨著年齡增長,我們不會單純因為吃了一塊糖就輕易感到愉悅。

這個思考的過程,我們不需要被別人打擾,也不想讓別人打擾。因為人和人之間,為了建立聯繫而叢生出來各種情感,有時甚至會成為我們思考和自我成長的一種阻礙。

其實,我周圍的很多朋友會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交朋友和去認識新的人,真的是一件自己知道有這個必要,但不想去實踐的事情。

在各種社交軟件橫行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會發現,那些套了八百層濾鏡寫著“有趣的靈魂萬一挑一”的虛擬信息和關係,對於我們沒有那麼重要了。

當然放棄社交軟件的另一個原因,除了這種社交熱情隨著專注自我比重的減少之外,你也很可能像我朋友一樣,在某探上,不斷右滑,滑到了自己的哥哥、叔叔,甚至是爸爸都有可能。

“不回你消息,不是因為我沒看見”

越長大我們越明白,社交其實是一個充滿了風險的過程,尤其是經營一段關係,但這也是我們生活中始終無法放棄的一環。

也總有那麼一個時刻,我們生命中那些“獨處”能帶給我們的,其實真的比社交多很多。

在那樣一種看似低落的情緒中,和自己的內心達成一種和解與平和,讓自己不會覺得這是一種自我封閉式的錯誤,只是一個可以被接受的狀態。

“不回你消息,不是因為我沒看見”

總之還是希望,每一個人在自己所謂的“社交性冷淡期”,不要吝嗇地賦予自我孤獨和自我思考的權力就好。

但是在這種間接性的自我隔絕之後,也一定要記得去聯繫那些曾經在這個時期和你聯絡,沒有一丁點惡意的身邊的人。

畢竟和自己獨處,和別人共享,兩者的平衡,才是生而為人最不做作的狀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