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破前夕,崇祯说了一句霸气的话,还说了一句让他亡国的话

1644年,李自成的军队正在攻打山西,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用不了多久,就会兵临北京城下。这一年的2月10日,崇祯私下召见了大臣李明睿、李邦华和吕大器三人商讨今后的策略时,第一次谈到了迁都的问题。

北京城破前夕,崇祯说了一句霸气的话,还说了一句让他亡国的话

当时的翰林学士李明睿直接地说,如今危急存亡之秋,唯一的选择就是迁都南京。崇祯帝大惊道:“此事重,未可易言。”崇祯确认周围没有其他人偷听之后又说,这个事情我早就想做了,但因为外面没有人赞成,所以至今也没有实现,此事重大,先不要对外说,你如果泄露就治你的罪!

之后,崇祯单独召见李明睿问南迁的路线以及一路的安全如何保障,各种细节如何处理。很多事情都谈得差不多了,但在一件事情上君臣之间产生了分歧。当时明朝的军队不是在抗击起义军就是在抵御清军,在京城只有少量的兵。如果南下的话,也不能调走京城的兵,毕竟得保护留下来的人。这样一来,就得征兵,征兵就得要钱,而且为了保证南下过程的顺利也得准备一大笔钱用于赏赐之类的。钱从哪来呢?

北京城破前夕,崇祯说了一句霸气的话,还说了一句让他亡国的话

李明睿认为应该从皇帝自己的私人内库出。崇祯皇帝不同意这个做法,他认为应该由户部专项拔一笔款用于南迁。李明睿认为户部国库里的钱不多了,这点钱还得用于北方前线抵御清兵,如果动用了国库里仅剩的钱就意味着要完全放弃北方了。在此事上,两人没有达成结果,只好搁置争议,来日再说。

3月6日,崇祯皇帝下令让群臣献计献策。早就希望南迁的官员这个时候提出一项方案,那就是皇帝率众南迁南京,由太子留守北京。一旦崇祯皇帝到达了勤王力量最强的江南地区,那么就可以沿长江建立第二道防线。最不济也能像南宋一样守住半壁江山。但此项建议被很多北方籍的官员反对,尽管他们也可以跟皇帝到南京,然而他们在河北、山东、山西的田产并不能跟着走。此事又没达成结果。

北京城破前夕,崇祯说了一句霸气的话,还说了一句让他亡国的话

不久,太原陷落的消息传来,李自成的军队离北京更近了。主张南迁的大臣总结上次的教训,提出了一项折中的方案,那就是建议派太子南下,皇帝留下来保卫北京。哪怕守不住北京,在南方至少也有一位合法的继承者。

崇祯把这个方案让群臣商讨,他想看看大臣们是什么样的想法。大部分大臣听到这份方案后,一个个表现赞同。然而,轮到崇祯不乐意了,或许他没有预料到是这个结果,没有想这些大臣竟然没有为他考虑。因为这份方案意味着他崇祯要做出自我牺牲!在众臣面前,崇祯皇帝也不好说什么,只好说了一句听起来非常霸气的话:“国君死社稷,恒理也”。这也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后半句的出处,崇祯后来也的确死在了北京。停顿了一会,他又怨恨地补了一句让他走向亡国的话:“言迁者欲使朕抱头鼠窜耶!

北京城破前夕,崇祯说了一句霸气的话,还说了一句让他亡国的话

皇帝不开心了。底下有大臣立刻改变了刚才赞成南迁的意见。兵科给事中光时亨站了出来,他强烈谴责南迁的方案,认为不能放弃北京,一定要固守北京。在这样的状况下,在场27位大臣竟有19位说要放弃南迁。风向又变了。崇祯此时更加愤怒了,双方的意见都没能符合崇祯想要的,他一边说“光时亨阻朕南行”,另一面又说李明睿等人结党欺君。相对来说,崇祯更倾向于最初那一个方案,也就是他南下,太子留守北京。没想到,越讨论离他的想法越远。

后来,一位带兵去山西抵抗起义军的将领李建泰写了一封信回来。说山西的明军毫无希望了,望皇上采取一切可能的自救措施,并提出了南迁的问题。他并不知道朝中之前已经就南迁问题已经讨论过。崇祯在接到这封信之后,第二天就发出了勤王令,让吴三桂、刘泽清和唐通入京救援,这一天是4月10日。这三人最后只有唐通及时赶到。

希望南迁的官员看到这封信之后,再次提出送太子到南京。然而光时亨又站了出来质问这些大臣意欲何为?是不是想重复唐肃宗灵武的故事?也就是说,这些大臣是不是想拥立太子,逼崇祯退位。

这些大臣听到这样的质问,谁也不敢再说话。至此,大家都意识到任何建议都可能被解释成不忠。只听到崇祯大骂:“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尔!”没有人再敢说什么,崇祯一直期盼有人帮他说出他想做的,但最终也没有人再说话了。

北京城破前夕,崇祯说了一句霸气的话,还说了一句让他亡国的话

崇祯留守北京,最终导致整个政府被一锅端了。那些大臣先降了李自成,后来又降了满清,满清正是依靠这些人才得以征服天下的。同时,南方没有一个公认的嗣君,各派势力后来一直在内斗。还有一个,那就是南方因此很少有北方大臣,导致真正想北伐恢复故土的人少了很多。崇祯的自我牺牲,直接牺牲了自己的江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