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史之大唐(95):价值链最低端的一群人,竟有最高的杀伤力?

轻松读史之大唐(95):价值链最低端的一群人,竟有最高的杀伤力?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95)

在激战中撤兵,真不是一个很难的事。

首先,李世民最宝贵的资产——骑兵,很容易做到这点。他的重骑兵防护严密,又是运动歼敌。往哪儿跑都是跑,往家跑不是轻松加愉快吗?

稍微困难点的是步兵,就是大家印象里那个一声令下举刀冲锋、和敌人混战血拼的家伙。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一些小说和影视神剧的误导。

打仗真象水浒传里那样,轮起两把板斧,就能只身杀入敌阵吗?

真要这么干,先不说进不进得去的问题。第一个斩掉你的,很可能是你的队友。

战争不是放大版本的街头斗殴,它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问。战场上的步兵,是不可能象那个样子的。

从古到今,战斗力离不开三要素:火力(杀伤力)、机动和防护。在没有大炮机关枪的时代,步兵的杀伤力,始终稳稳占据头把交椅。

没有搞错吧?这帮最不起眼、处于战场价值链最低端的家伙,竟有如此吓人的杀伤力?

它的秘诀就在于:密度。准确点讲,叫单位火力密度。

刀刃越薄就越锋利。当你把所有力量集中在一个点上的时候,你就变得坚无不摧。同样道理,一个密集结阵的重步兵分队,其正面冲击力,在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上是无敌的。

曾经辉煌的罗马帝国,维系它的不过两样东西:罗马法和罗马军团。哲学家嘲笑说:没有什么是可以归功于罗马哲学的,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罗马哲学。仅仅依靠一个重步兵三线列战术,便造就一个席卷欧亚非、奴役数个灿烂文明的庞大帝国。想一想,真是不由得替人类感到悲哀。

我们现在且不去考虑这些丧气的问题。先看看一个步兵军团是如何创造无敌战绩的。

它的核心思想,就是最大限度提高‘接战面单位杀伤力’。

罗马军团的基本作战单元是‘百人队’,大约80人。里面有三种人:一种是青年兵,相当于新兵吧,排在第一线;一种是壮年兵,相当于士官,排在第二线。这两线交替投掷长矛和实施近身攻击。第三种是老兵,相当于军士长,在第三线作为预备队,用作补救防护的缺口或突击敌人的薄弱部位。

轻松读史之大唐(95):价值链最低端的一群人,竟有最高的杀伤力?

所有百人队按照一定间隔排列,整个军团约6000人组成一个宽200、深100米的方阵。通过刚才讲的三线立体攻防,基本上这六千人的杀伤力,都集中到前线二百米的接敌面上。这是一个恐怖的火力强度,骑兵是无法办到的。再辅以良好的装备和训练,它就成了战场上一个坚不可摧的怪物——怎么样呢?就喜欢你看不惯我、又拿我没办法的样子。所以一直到帝国的全盛时期,罗马军队始终以重步兵为主,骑兵只作为辅助部队使用。

世上之事,道理相通。咱们老祖宗的步兵战术,和这个基本相同。

唐代有个叫杜佑的宰相,编了本书叫《通典》,收罗古往今来各种典章制度,其中‘兵典’部分收录了《李靖兵法》。

据说这本书是唐太宗叫李靖编写的教材,专供部队高级干部学习使用。按李世民的风格,这么件重要的事,不会仅仅布置任务,必定还要亲自参与讨论。比如对距离的基本单位‘步’,就由他亲自出来走了两步。拿尺子一量,一米五,那就这个标准了。所以他等于是本书编审委员会主任。从这本书里,应该能对李世民怎么使用他的步兵了解个大概。

读这个《李靖兵法》,你首先会发现一点:讲怎么排兵布阵的篇幅不算多,讲不守规矩怎么处罚的倒不少。而且但凡涉及实战,基本上只有一种处罚——斩。

丧失主将,随从者斩;打败仗丢了军旗,全队斩;队长牺牲没捡回来尸体,全队斩。见敌喧闹者斩;箭已上弦,回头者斩;不按阵法进退,不管你是搞个人英雄主义冲锋在前,还是慌慌张张跑错位置,周边人都有义务斩杀(‘阵定,或辄进退,或辄先取敌,致乱行者,前后左右所干之行便斩之’)。照这个规矩,李逵纵然有十个脑袋,也经不住砍啊!

杜黑说:“战争是一群中等水平的人之间的交锋。”生死一线之际,天上箭如雨下、眼前明晃晃刀斧。你要万千兵士既不乱跑、又不乱喊,只管稳稳当当前进杀敌,你当他们都是铁打的英雄吗?

但是怎么办呢,打败仗不是要死更多人吗?所以你也没有别的路,只有严格纪律。

一旦你成功办到这点:将钢铁般的意志灌输给每一个人,确信他们除非被消灭,否则一定坚守岗位而不另搞一套。那么你就知道:敌人必定失败,敌人已经失败。

根据《李靖兵法》,唐军一个主力战术兵团(相当于现在一个主力师或旅)有战斗部队两千八百人,这里面骑兵一千、步兵一千八百。

一千八百名步兵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基本步兵,五百人。五十个人一组编成十个‘战队’,按边长30米的正三角形列队。队长叫‘队头’,相当于罗马的‘百夫长’,站在三角形最顶端。他可要武功高强心理素质好,能不能把敌阵劈开个口子就看他的了。但功夫再高也怕菜刀,脖子总不会比刀硬,所以想过去队头的伤亡率应该是非常高的。他唯一可以自我安慰的,大概就是弟兄们无论如何总会把自己的尸首抢回去。副队长站在全阵最后,手拿长刀,会不会乱了阵脚就看他的了。表情包里那个手持四十米长刀说‘允许你先跑39米’的人,大概就是他。

轻松读史之大唐(95):价值链最低端的一群人,竟有最高的杀伤力?

唐军三角锥形‘战队’

多个这样的‘战队’可以象搭积木一样组合成大小不等的阵列,最常用的是‘前一后二’3个战队150人的阵。按照战场情况,这些战队阵列又可以布置成前后几条战线。

轻松读史之大唐(95):价值链最低端的一群人,竟有最高的杀伤力?

‘战队’多线部署

步兵的第二类,是八百名弓弩手。他们一般布置在各个‘战队’两侧。第三类是机动步兵,五百人。组成十个机动战队作为预备队。

作战时,弓弩手先放箭,然后持刀入阵和‘战队’一块冲锋。如果一线战队冲击未能有效打击敌军,即换阵由二线战队或机动战队冲击。

这和罗马军团有什么不同呢?除了一个用弓弩一个用标枪、一个用方阵一个用三角锥形阵,基本没有任何不同。采用锥形阵,主要体现了唐军注重进攻的战术思想。

当然还这里面还有步兵、骑兵配合的问题。比如规定:如果进攻顺利敌军后退,步兵最多只能追击三十步(45米)。这主要是为了防备假败退。确定没有陷阱后,由骑兵负责追击。我们这里只能讲个大概,还有很多细节规定。比如战前,就需要确定好各个战队的部署和使用:水平最高的布哪、差一点的布哪,先用谁后用谁、谁主攻谁掩护,等等,和我们现在制定作战计划差不多。

你别说,还真有专门讲撤退的章节:‘事须抽拔者,即须隔一队、抽一队。所抽之队,去旧队百步以下,遂便立队,张施待贼。’简单说,就是以百步(150米)为间隔,各战队交替掩护撤退。

进攻、防守和撤退,都有一套专门的指挥信号,有钲有鼓有旗帜,当兵第一天就要练这个,可以说人人皆知。

一直到这里,我们才算对一千四百年前、洺水河边的那个战场,有了个马马虎虎接近于事实的印象。

司马光明确说‘自午自昏,战数合’,现在我们知道:那代表双方兵阵的数次攻防进退。要不然,凭人的体力怎么可能不停手地对砍一下午呢?篮球运动员、拳击运动员,体力算可以吧?他们打比赛一节才多长时间,都累得气喘吁吁。何况真刀真枪的战场!

阵在军在,阵散军亡。所谓‘阵’,就是现代人说的作战体系。美军作战指导是‘网络中心战’,那个网络,就是现代化的阵;而我军的作战指导,就叫‘体系破击战’。几千年来,核心的东西其实并没有什么变化。

从记载看,大水下来之前双方部队并没有崩溃,说明阵没有乱。这种情况下,李世民要把兵往后撤一撤,很难吗?

(本作系列修订版见公众号‘一分钟神思漫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