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讀史之大唐(95):價值鏈最低端的一羣人,竟有最高的殺傷力?

輕鬆讀史之大唐(95):價值鏈最低端的一群人,竟有最高的殺傷力?

第一篇 創始團隊:最初的神明(95)

在激戰中撤兵,真不是一個很難的事。

首先,李世民最寶貴的資產——騎兵,很容易做到這點。他的重騎兵防護嚴密,又是運動殲敵。往哪兒跑都是跑,往家跑不是輕鬆加愉快嗎?

稍微困難點的是步兵,就是大家印象裡那個一聲令下舉刀衝鋒、和敵人混戰血拼的傢伙。

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一些小說和影視神劇的誤導。

打仗真象水滸傳裡那樣,輪起兩把板斧,就能隻身殺入敵陣嗎?

真要這麼幹,先不說進不進得去的問題。第一個斬掉你的,很可能是你的隊友。

戰爭不是放大版本的街頭鬥毆,它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問。戰場上的步兵,是不可能象那個樣子的。

從古到今,戰鬥力離不開三要素:火力(殺傷力)、機動和防護。在沒有大炮機關槍的時代,步兵的殺傷力,始終穩穩佔據頭把交椅。

沒有搞錯吧?這幫最不起眼、處於戰場價值鏈最低端的傢伙,竟有如此嚇人的殺傷力?

它的秘訣就在於:密度。準確點講,叫單位火力密度。

刀刃越薄就越鋒利。當你把所有力量集中在一個點上的時候,你就變得堅無不摧。同樣道理,一個密集結陣的重步兵分隊,其正面衝擊力,在冷兵器時代的戰場上是無敵的。

曾經輝煌的羅馬帝國,維繫它的不過兩樣東西:羅馬法和羅馬軍團。哲學家嘲笑說:沒有什麼是可以歸功於羅馬哲學的,因為根本就沒有什麼羅馬哲學。僅僅依靠一個重步兵三線列戰術,便造就一個席捲歐亞非、奴役數個燦爛文明的龐大帝國。想一想,真是不由得替人類感到悲哀。

我們現在且不去考慮這些喪氣的問題。先看看一個步兵軍團是如何創造無敵戰績的。

它的核心思想,就是最大限度提高‘接戰面單位殺傷力’。

羅馬軍團的基本作戰單元是‘百人隊’,大約80人。裡面有三種人:一種是青年兵,相當於新兵吧,排在第一線;一種是壯年兵,相當於士官,排在第二線。這兩線交替投擲長矛和實施近身攻擊。第三種是老兵,相當於軍士長,在第三線作為預備隊,用作補救防護的缺口或突擊敵人的薄弱部位。

輕鬆讀史之大唐(95):價值鏈最低端的一群人,竟有最高的殺傷力?

所有百人隊按照一定間隔排列,整個軍團約6000人組成一個寬200、深100米的方陣。通過剛才講的三線立體攻防,基本上這六千人的殺傷力,都集中到前線二百米的接敵面上。這是一個恐怖的火力強度,騎兵是無法辦到的。再輔以良好的裝備和訓練,它就成了戰場上一個堅不可摧的怪物——怎麼樣呢?就喜歡你看不慣我、又拿我沒辦法的樣子。所以一直到帝國的全盛時期,羅馬軍隊始終以重步兵為主,騎兵只作為輔助部隊使用。

世上之事,道理相通。咱們老祖宗的步兵戰術,和這個基本相同。

唐代有個叫杜佑的宰相,編了本書叫《通典》,收羅古往今來各種典章制度,其中‘兵典’部分收錄了《李靖兵法》。

據說這本書是唐太宗叫李靖編寫的教材,專供部隊高級幹部學習使用。按李世民的風格,這麼件重要的事,不會僅僅佈置任務,必定還要親自參與討論。比如對距離的基本單位‘步’,就由他親自出來走了兩步。拿尺子一量,一米五,那就這個標準了。所以他等於是本書編審委員會主任。從這本書裡,應該能對李世民怎麼使用他的步兵瞭解個大概。

讀這個《李靖兵法》,你首先會發現一點:講怎麼排兵佈陣的篇幅不算多,講不守規矩怎麼處罰的倒不少。而且但凡涉及實戰,基本上只有一種處罰——斬。

喪失主將,隨從者斬;打敗仗丟了軍旗,全隊斬;隊長犧牲沒撿回來屍體,全隊斬。見敵喧鬧者斬;箭已上弦,回頭者斬;不按陣法進退,不管你是搞個人英雄主義衝鋒在前,還是慌慌張張跑錯位置,周邊人都有義務斬殺(‘陣定,或輒進退,或輒先取敵,致亂行者,前後左右所幹之行便斬之’)。照這個規矩,李逵縱然有十個腦袋,也經不住砍啊!

杜黑說:“戰爭是一群中等水平的人之間的交鋒。”生死一線之際,天上箭如雨下、眼前明晃晃刀斧。你要萬千兵士既不亂跑、又不亂喊,只管穩穩當當前進殺敵,你當他們都是鐵打的英雄嗎?

但是怎麼辦呢,打敗仗不是要死更多人嗎?所以你也沒有別的路,只有嚴格紀律。

一旦你成功辦到這點:將鋼鐵般的意志灌輸給每一個人,確信他們除非被消滅,否則一定堅守崗位而不另搞一套。那麼你就知道:敵人必定失敗,敵人已經失敗。

根據《李靖兵法》,唐軍一個主力戰術兵團(相當於現在一個主力師或旅)有戰鬥部隊兩千八百人,這裡面騎兵一千、步兵一千八百。

一千八百名步兵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基本步兵,五百人。五十個人一組編成十個‘戰隊’,按邊長30米的正三角形列隊。隊長叫‘隊頭’,相當於羅馬的‘百夫長’,站在三角形最頂端。他可要武功高強心理素質好,能不能把敵陣劈開個口子就看他的了。但功夫再高也怕菜刀,脖子總不會比刀硬,所以想過去隊頭的傷亡率應該是非常高的。他唯一可以自我安慰的,大概就是弟兄們無論如何總會把自己的屍首搶回去。副隊長站在全陣最後,手拿長刀,會不會亂了陣腳就看他的了。表情包裡那個手持四十米長刀說‘允許你先跑39米’的人,大概就是他。

輕鬆讀史之大唐(95):價值鏈最低端的一群人,竟有最高的殺傷力?

唐軍三角錐形‘戰隊’

多個這樣的‘戰隊’可以象搭積木一樣組合成大小不等的陣列,最常用的是‘前一後二’3個戰隊150人的陣。按照戰場情況,這些戰隊陣列又可以佈置成前後幾條戰線。

輕鬆讀史之大唐(95):價值鏈最低端的一群人,竟有最高的殺傷力?

‘戰隊’多線部署

步兵的第二類,是八百名弓弩手。他們一般佈置在各個‘戰隊’兩側。第三類是機動步兵,五百人。組成十個機動戰隊作為預備隊。

作戰時,弓弩手先放箭,然後持刀入陣和‘戰隊’一塊衝鋒。如果一線戰隊衝擊未能有效打擊敵軍,即換陣由二線戰隊或機動戰隊衝擊。

這和羅馬軍團有什麼不同呢?除了一個用弓弩一個用標槍、一個用方陣一個用三角錐形陣,基本沒有任何不同。採用錐形陣,主要體現了唐軍注重進攻的戰術思想。

當然還這裡面還有步兵、騎兵配合的問題。比如規定:如果進攻順利敵軍後退,步兵最多隻能追擊三十步(45米)。這主要是為了防備假敗退。確定沒有陷阱後,由騎兵負責追擊。我們這裡只能講個大概,還有很多細節規定。比如戰前,就需要確定好各個戰隊的部署和使用:水平最高的布哪、差一點的布哪,先用誰後用誰、誰主攻誰掩護,等等,和我們現在制定作戰計劃差不多。

你別說,還真有專門講撤退的章節:‘事須抽拔者,即須隔一隊、抽一隊。所抽之隊,去舊隊百步以下,遂便立隊,張施待賊。’簡單說,就是以百步(150米)為間隔,各戰隊交替掩護撤退。

進攻、防守和撤退,都有一套專門的指揮信號,有鉦有鼓有旗幟,當兵第一天就要練這個,可以說人人皆知。

一直到這裡,我們才算對一千四百年前、洺水河邊的那個戰場,有了個馬馬虎虎接近於事實的印象。

司馬光明確說‘自午自昏,戰數合’,現在我們知道:那代表雙方兵陣的數次攻防進退。要不然,憑人的體力怎麼可能不停手地對砍一下午呢?籃球運動員、拳擊運動員,體力算可以吧?他們打比賽一節才多長時間,都累得氣喘吁吁。何況真刀真槍的戰場!

陣在軍在,陣散軍亡。所謂‘陣’,就是現代人說的作戰體系。美軍作戰指導是‘網絡中心戰’,那個網絡,就是現代化的陣;而我軍的作戰指導,就叫‘體系破擊戰’。幾千年來,核心的東西其實並沒有什麼變化。

從記載看,大水下來之前雙方部隊並沒有崩潰,說明陣沒有亂。這種情況下,李世民要把兵往後撤一撤,很難嗎?

(本作系列修訂版見公眾號‘一分鐘神思漫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